文/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 王建军
谈校长办学工作中的矛盾和遗憾
文/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 王建军
按理说,对于具体学校而言,最好的校长就是最适合这所学校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校长,或者说,是最适合带这所学校教师队伍的人。这个道理就像我们都明白的所谓最好的教师,就是最适合你孩子教育成长的教师一样。比如从大医院请来一位名医给病人做一台高难手术,这个安排就未必有直接去名医所在的医院做手术理想,因为,名医医术高超是有其本院手术团队的配合默契这个条件的。
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向全国招聘 “名优校长”的举措,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本地学校的校长和学校的几乎所有行政干部,未必都能理解和接受,因为这样的招聘,一者反映了教育行政主流意识里对本地校长的集体不信任,二者也阻塞了本地学校一部分副校长的上升通道。姑且撇开这个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不言,就从校长主持办学的作为来说,我们是否过度高估了?
当然,也有地方教育部门干脆来个校长加教师 “集体搬家”,都是从全国一揽子招聘的,甚至还委托某名校跟岗培训和考察一年。新学校,新校长,新教师,都是一流的,总可以办出一流的 “名校”了吧?这种办学校的精神确实可嘉,但谁都明白,基础教育学校不是这样办就能办好的。因为办学质量还取决于生源,取决于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的跟进,还与学校周边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水平有密切关系,与学生家庭的总体状况有联系。如前面所举的两位校长都辞职另谋高就的例子,背景原因就有与学生家长的不很理解支持,与有关方面的磨合不很理想的因素。
纵观当前校长工作的学校教育生态大环境,有关各方在教育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工作创新上,确实有必要认真反思,在使用创新的利器上能够更精准一点。否则,我们和原本可以抓住的教育发展机遇,和可以自足发展和长足、长效发展的可能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是的,今天的中小学校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全社会忧虑,怎么会过重的?不妨到学校实地调查一下,你会发现,学校搞的活动太多太多,认真梳理一下,其中大部分是可以清理掉的。比如有 “国学”进了课堂的,自有配套的教材,甚至还穿上汉服在读经书;还有 “创客”,不仅开设课程,教师的相关培训也积极跟进;更有数量可观的“兴趣小组”“特长训练”“义工队”等,林林总总,目不暇接。当然,学校、年级和班级每周、每月和每学期,还要几乎制度化地组织名目繁多的群体性活动,加上为这样的活动必须进行的准备工作,则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为什么这些活动搞得如此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为什么就不可以让校园安静下来?搞一些活动是必要的,但必须总量控制,必须少一点 “豪华”的阵仗吧?不就是为了调剂和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么,怎么可以舍课堂课程教育教学这个本,追逐课外活动之末呢?
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校长和教师把自己工作的功能和职能过度放大了。是的,我们可以在教育宣传上说要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成长负责”,但这个 “奠基”和 “负责”,还是要着力于你的小学或初中的教育教学上,无论从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朴实的诉求讲,还是从学校在基础教育 “流水线”上具体学段的职责看,作为小学,你必须努力为初中培养尽可能全部合格、尽可能多的优质生源。至于初中,你必须对学生能够尽可能顺利接受高中教育负起责任来。
还记得 10多年前全国开始推行新课改时,面对新课程标准,很多教师在苦恼:怎么都不会教书了?可是没有几年时间,谁都释然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把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程度不等地转移课外了,我们不再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地在课堂上 “围城”和 “攻城”,在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和上好课、培养学生学习品行和品质上下力气,我们开始对课堂之外的 “攻城略地”和 “野战”感兴趣了,并且一发而不可收。这种兴趣的转移,从侧面反映我们的课堂课程教育教学自信心欠缺,我们教书育人的本领恐慌,我们并没有做到对学生学业质量完全负起责任来。
是的,如果我们很多学校把学生课外活动的精彩略去,我们今天实实在在的课堂课程教育教学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呢?哪所小学不给初中学校输送10%以上的 “学困生”?而初中造就的 “学困生”则有增无减。
所以,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质量保证,原本很清晰,不复杂,原本不算难,用坊间俗话来说,努力种好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而已,哪能舍本逐末,结果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人民教育》今年10月载文,批评今天的校长缺乏使命意识、傲骨清风、人文情怀和 “道”的坚守。这个批评不可谓不严厉。但是,我们要探询的是为什么会这样?又怎么复兴和重振学校教育的正气和正义呢?
首先,校长坚持科学办学的自信心是关键。这里必须正视校长队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的,校长是怎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是在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锻炼学习的,这很重要,这与学生所接受的小学教育对他初中学习成长势必有着密切影响一样。
我们坚信今天校长的绝大部分是称职和优秀的,但是,今天的教师队伍已经出现 “新常态”。 “80后”和 “90后”成为今天教师人群的主体,他们的学历普遍高,他们的教育职业心态自有其特点,专业素养也有其特质。所谓人的经历和阅历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在这里指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作派。所以,我们在全面认识校长决定学校办学精神面貌和校长是带教师队伍的人的时候,还得同时看到另一面,即今天的校长也是被教师队伍“带”的人,是校长和教师共同决定学校的办学面貌和教育质量。
其次,学校如何办学,确实不是校长及教师说了算的。这里且不说来自社区舆情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参与其中,就说实际存在的学校教育之间的竞争,就让哪一所学校都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我行我素。 《人民教育》载文所批评的当前校长4大欠缺,其实是学校教师群体和围绕学校教育的小环境、大环境共有的欠缺。解决它们,还需要综合治理,一起行动,否则,再多的批评和指责都无济于事。
我们和理想的现代学校教育愿景和方向在哪儿错过?这需要我们学校和全社会合同反思,而不仅仅是校长。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