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茶文化及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汉中茶产业调研为例
□张瑜
(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陕西是中国茶叶最重要的集散地和茶文化的传播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发展陕茶不仅要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把握当下茶产业的现状和特点。目前陕西省茶产业与强势特色农业产业差距还是很大,探索茶产业的发展路径势在必行。通过丝路经济带建设要加速发展处于陕南优生区的茶产业,提高陕西省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最终形成未来陕西特色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战略思路。
陕西;汉中;茶产业;茶文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它设立了更加高效和共赢的沿线国家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合作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虽然多注重经济发展,但把文化建设作为区域性发展规划,来促进产业发展是一个战略选择。2014年5月8日文化部在召开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的研讨会当中,提出把文化先行来推动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作为丝绸之路带上最为重要的茶叶大省,丝绸之路文化和经济的传播贯穿了茶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陕西的茶文化悠久,绵延不断,它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大学生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笔者和西财团队10人一起在暑期对汉中茶产业情况进行的详细调查,围绕“西乡茶产业存在的困境与对策”、“陕西茶产业品牌化路径”、“陕西茶发展茶产业与品牌推广的关系”等主题,通过了解西乡县鹏翔茶叶公司、汉中市茶叶市场、杨河万亩生态观光示范茶园、峡口原生态观光茶园等地,采取与种茶农的访谈、问卷调查、座谈咨询等形式,收录了数据,了解了相关的情况。此次活动得到了汉中市委领导和茶叶办的大力支持。
通过此次调研了解了汉中茶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其如何提高汉中茶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以及为汉中茶叶发展新战略提供参考资料和有效建议,探索汉中茶叶发展的举措。茶产业在汉中的农副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汉中市政府为打造汉中茶叶品牌做出了一定成绩,对多个茶叶品牌进行了整合并申请了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也在调整产业结构、如何进行政策倾斜扶持提供决策依据等方面进行探索。
近年来,汉中市政府非常重视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资金投入不足、茶叶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茶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优质化品牌化发展缓慢、产业宣传力度不够、茶叶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2.1 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化格局逐渐形成
近年来,汉中市茶叶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8个县112个乡镇894个村都在产茶,汉中市的茶园面积目前是7.07万hm2,茶叶总产量能达到4.67万t,综合产值超过240亿元。汉中市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汉中茶无论从种植园的规模还是产量和销量来说,在陕南都是独占鳌头的,茶叶也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产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2.2 龙头带动明显增强,销售市场得到拓展
汉中目前有茶叶现有茶叶产销企业1 872家,有专门从事茶叶加工的企业917家,从事销售的企业808家;发展态势平稳的重点龙头企业有40家,其中包括省级龙头企业11家;年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6家,多数都实现了清洁连续化生产。积极建立了省市级茶叶园区29个,其中包括省级茶业园区6个。2016年7月20日,陕西茶业开拓市场优秀企业表彰大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农业厅用560万元的重金对陕茶优秀企业,如鹏翔茶叶等企业进行了奖励。2015年,陕西鹏翔茶叶公司首次出口茶叶到马来西亚,拓开了陕茶出口的新途径。近年来,优秀的茶企发展定位思路准确,积极开拓国内外的市场,以优良的品质和科学化的加工流程,制作出了让消费者满意的茶,不仅提高的品牌声誉,也提高了陕西茶产业的品牌声望和消费者信赖感。
除汉中名品“汉中仙毫”外,汉中市还创制出新的品牌“汉中红茶”,一种与养生有益的茶叶,得到了国内外很多人的青睐。2011年“汉中仙毫”被评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2016年“汉中仙毫”已具有了18.99亿元的品牌价值,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能占到前20%。2015年,汉中市“青木川”“午子”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汉中仙毫”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汉中市龙头企业和品牌化发展思路已经初见成效。
2.3 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汉中的茶产业是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在投入生产时,应结合新的高科技的生产模式来进行,陕西地方标准颁布实施标准化生产,不仅针对龙头企业,也要逐步覆盖全市的茶业生产,要改变传统“手工式”流水线生产模式,利用国内比较先进的生产机器生产,这样既能保证茶叶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能优化茶品结构,在优质、有机和特色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优化生产模式,以促进汉中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汉中市茶产业已成为汉中特色主导产业,虽然在规模、品质、效益和影响力上都有大幅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3.1 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能力较低
汉中市茶园多在低山地段,平地和缓坡地少,集中建立茶园基地条件差,政府用于茶园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有限。新建茶园从播种到产茶需要四年时间,每667m2投资近万元,加上汉中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茶农自身用于茶园改造的经费也很有限。由于标准化生产的机器费用高,目前除了知名企业,多数的茶叶生产还是依靠人工,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值,也制约了茶叶质量的总体提升。
3.2 茶叶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茶叶企业多、小、散,茶叶深加工及综合开发滞后,产业链短。目前汉中市茶叶基地已突破6.67万hm2,全部投产后,按全国平均单产65kg计算,需要年加工100t以上企业650个,目前汉中市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不到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40家。龙头企业少,整体实力不强。
3.3 产业宣传力度不够,汉茶品牌识别度低,知名度需进一步提升
陕西茶叶种植产区主要在陕南,以绿茶为主。陕南的茶叶品牌竞争力差,绿茶品牌“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午子绿茶”,在中国茶叶市场上的品牌份额较小,商品的竞争力不强。虽然汉中茶叶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和全国知名茶叶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3.4 茶叶销售市场拓展不够
目前汉中市茶叶销售主要集中在本市及省内市场,少数在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销售,在北京马连道有茶叶门店,但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西北其他省市以及全国市场仍然很少进入,许多地区销售处于空白,急需开发省外市场和一些大中城市,更要注重陕茶的国际化营销渠道的开发。
陕西南北纵跨三个气候带和地理带,物产丰茂各具特色,地域文化明显;陕西是人文初祖炎黄二帝最早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东与陕西、河南分跨黄河中游的金三角地带,共同构成古代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腹地。在11世纪后,虽然陕西失去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但陕西茶叶、茶业和茶事,依然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杰出成就,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以深化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和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其中发掘文化沟通的意义至关重要,它能带给经济合作和交流以更好的发展平台,陕茶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立足陕茶的优势,乘势发展。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先祖古羌人,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活动,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从采集进入种植农业阶段,距今大概5000~7000年。宝鸡为姜水,北首岭遗址发掘、陕北石峁遗址等考古遗迹表明,炎黄二帝立足于陕西,胸怀九州,共同缔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神农即炎帝,他首尝百草尝茶,也带来了古代的茶文化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的辉煌。今天我们振兴茶产业,陕西茶文化研究则能较为全面地展现茶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情况,是开展茶文化价值评价、适度开发和活态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也是追溯陕西茶文化在丝路经济文化带中的作用,以启迪和指导今日的发展茶叶发展。陕南茶产业的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4.1 注重培育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
汉中市要努力抓好茶叶品牌整合,积极开展茶叶市场监管,强化汉中仙毫、汉中红茶公用品牌的宣传推荐。持续举办、参加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茶博会、论坛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努力把“汉中仙毫、汉中红茶”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还可以采取“以茶带茶”的方法,以其他名牌茶叶带动汉中市茶叶的销量,让广大消费者更多了解汉中茶叶的优点,以提高汉中茶叶在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
汉中茶产业是以茶叶的健康,绿色,有机等特性为品牌特色的。近些来年,汉中茶叶品牌多元,由于协会职能的削弱,行业监督乏力,各个级别的茶叶品牌都涌向市场,品牌混乱、以次充好现象普遍。职能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用品牌汉中仙毫,规范茶叶市场经营秩序。
强化公用品牌的宣传,政府和协会是宣传的主体,网络和媒体宣传是重要媒介。此外,企业要严格自律、严格产品标准,严打安全关。在注重茶叶品质的提升和质量稳定的同时,严打茶园投入品的使用,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从源头抓起,加强茶园水、肥及日常管理,严把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全程监管,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保障制度。 4.2 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
一是积极发展区域性茶叶市场。在重点产茶县及乡镇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专业茶叶市场,打造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汉中茶城现代茶叶交易市场。二是以北京马连道为窗口,逐步融入北京市场,稳步开拓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积极拓展全国茶叶市场。三是鼓励在外省市建立营销门店,建议对在市外开设专卖店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门店补助。四是加快茶叶电子商务市场建设,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拓宽营销渠道,实施线上线下销售,加快茶叶实体店功能转型。五是鼓励汉中茶叶企业抱团市场,带着自由的品牌走出省外,走出国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升汉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4.3 整合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发展陕南茶乡旅游业
陕南产茶区风景秀美,生态条件好,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推进休闲观光和茶乡旅游协调发展,培育固有的消费群体,可以发挥陕茶产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建立以茶叶采制、茶园观光、茶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为特色的茶园休闲观光基地,拓展小产区茶的营销渠道。通过树立创意茶业发展思路、促进培育生产与消费体验互动的营销模式,真正实现茶产业融合发展,为茶产业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陕茶产业及文化建设要抓住中央政府对陕西各项特殊经济政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发挥地区经济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通商和丝路经济带贸易。陕西茶产业发展要从世界眼光和丝路沿线发展的眼光去创新茶产业发展战略、营销管理理念,将文化交流贯穿其中,以此在“一带一路”政策引导下,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陕西文化软实力提高。
[1]陈椽.茶叶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2]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李道合.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4]江用文,陈霄雄,朱建淼,杨双旭.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2011.31(3).
[5]李通.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策略选择[J].新西部,2015.(11).
[6]梁中效.陕南茶文化与绿茶产业开发战略[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7]刘华旭.陕西茶叶发展问题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陆羽撰,郑允荣校.茶经[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平安书林刻本.
[9]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04-7026(2017)1-0119-02
F307.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1.81
张瑜(1982.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丝路经济研究。
课题名称:西安财经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陕南茶产业文化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6FCJH10;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茶文化及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16SY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