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林 张 娟 韩 敏 黄凡哲
(山西省桑蚕科学研究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我国生态蚕业发展模式概况
□胡山林 张 娟 韩 敏 黄凡哲
(山西省桑蚕科学研究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我国加速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后,蚕桑产业的初级产业链逐步向西部集中,容易生态环境带来两方面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在依靠法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探寻和实施生态蚕业发展模式,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我国的生态蚕业的几种发展模式。
桑基鱼塘曰观光蚕业曰桑园套种曰综合利用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桑蚕业这一传统产业正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且茧丝绸行情波动大、变化快,使整个产业出现了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新情况。由于蚕桑基地和初级茧丝绸加工这些初级产业链,均是劳动力密集型和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我们必须加以科学管理,避免其产生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化肥的大量使用,容易产生化肥面源污染和耕地退化等生态危害;缫丝厂的废水排放,存在污染水体的环境危害。
蚕桑生态系统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蚕桑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蚕桑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业生态系统和其他农业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开放系统。生态蚕业就是在实现桑蚕生态系统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自然、蚕桑业的和谐发展。有效利用现有的蚕桑资源,发展生态养殖,旅游观光,桑园复套等生态模式,通过桑园多元化利用,提高蚕桑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我国的生态蚕业的几种发展模式。
“桑基鱼塘”是指“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把栽桑、养蚕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桑、蚕、鱼、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济。[1]这样既避免了洼地因水涝之弊,又获得了“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它是劳动人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特点如下:
1)种桑、养蚕、喂鱼三者相结合,综合效应显著。2)一个生产链的末端与另一个生产链的起点相连接,形成密闭生产系统。
3)消除了内涝的威胁,有利于水稻灌溉。
从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角度来看,“桑基鱼塘”生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物质循环方面,尽管桑树没有能够实现“叶落归根”的循环方式,但通过蚕和鱼的充分利用之后,以塘泥的形式回到了根部,实现了有效的物质循环;在能量流动方面,“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延长了食物链,使能量由桑到蚕再到鱼,形成了桑、蚕、鱼、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济。“桑基鱼塘”符合生态学规律,但发展“桑基鱼塘”生产模式需要特定的自然环境,对于缺乏水源的地区和山区来说,“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就失去了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遵循生态学原理,探讨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蚕桑业生产模式。
沼气池作为上连养殖业,下接种植业的纽带,首先将人粪尿、猪粪、蚕沙等人、畜、蚕的排泄物进行发酵生产沼气,替代传统柴草、煤炭、石油液化气,减少了农户做饭、烧水等费用。沼液、沼肥施到桑园,代替了部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起到增加蚕茧产量,改善品质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2]
“猪—沼—桑”生态蚕业模式具有以下生态效益:首先,可以减少薪柴的消耗,保护了森林。使用沼气能减少薪柴、林木的砍伐量,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一口沼气池年产沼气500m3,相当于5耀6瓶液化气,折合柴草2.5t,相当于封山育林2 000m2。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3]
其次,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了土壤。桑园化肥使用量较以前减少一半以上、农药几乎不用,土壤板结程度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既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又保护了水源。同时,桑园施沼液、沼渣,可提高桑叶品质,增加蚕茧产量,为生产高产优质茧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沼气池正常发酵1耀2个月后,对蚊蝇、丁罗等寄生虫卵具有杀灭作用,不仅减少了蚕病的发生,对通过耕牛粪便传染的吸血虫病具有彻底的杀灭作用。
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低碳产业、循环产业;发展旅游业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桑蚕文化体验园可包含桑树林、蚕丝家纺体验园、桑蚕文化展示馆、蚕食餐厅,构成一个集观光、加工、展览、体验于一体的桑蚕文化体验园。
3.1 蚕丝家纺体验园
日常用的手工蚕丝被经过选茧、煮茧、剥茧、晒棉、拉伸、翻被等工序才制作完成。游客可以在蚕丝家纺体验园的工坊体会到每一个环节的详细过程,可以购买成型的蚕丝制品。
3.2 桑蚕文化展示馆
桑蚕文化博物馆将以中华五千年丝绸文化为背景,向游客们充分展示传统丝绸工艺、丝绸政治、丝绸外交、丝绸经济和不同时期丝绸发展的历程。
3.3 蚕食餐厅
蚕食餐厅餐厅以蚕为原料制作的饮食为特色,可售卖各种蚕制食品,由于蚕蛹的营养含量非常高,5~6枚蚕蛹相当于1个鸡蛋的营养。以相同的重量计,蚕蛹中蛋白质的含量远比鸡蛋高,氨基酸含量也比猪肉、羊肉、鸡蛋、牛奶高数倍。
桑园从10中旬晚秋蚕结束到翌年4月份,冬闲长达5个多月,推广冬闲桑园套种,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蚕农经济收入和建立良性的生态桑园有很大的促进。
4.1 桑—蚕—菜模式
冬闲桑园套种蔬菜,如荠菜、豌豆、大蒜、胡萝卜等,蔬菜上市时正值春节前后,效益十分可观。
4.2 桑—蚕—草模式
冬闲桑园中种植冷季型牧草,每667m2桑园可产鲜草2 000kg以上,随着我国畜产品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量将日益增大。种植牧草还有很好的改土肥田效果,牧草的根瘤菌具有生物固氮功能。
4.3 桑—蚕—鸡模式
利用桑园养草鸡,草鸡散养在桑园内,桑园养鸡除增加收入外,而且鸡吃青草,还减少除草用工,鸡啄食桑园内的害虫,能有效减少桑园病虫害。鸡粪肥田,既减少了桑园化肥的投入,而且还提高了桑园的土壤肥力。
4.4 桑—蚕—果(银杏)模式
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是城市、园林和道路绿化的首选品种,银杏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是绿色保健食品。幼龄银杏树树冠展开面积小,几乎无病虫害发生,桑园套种银杏树既充分利用空间形成层次分明的立体空间,而且对养蚕无不利影响。
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是对人们很有用处的动物,蚕的一生都是宝。
图1 蚕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5.1 桑树的综合利用
桑树木材利用,材质坚硬,耐久,纹理美观,刨面有光泽,可作家具,农具及装饰用材。
桑枝利用制茶,春季节,采取幼嫩桑梢,趁新鲜切片并晒干成桑枝片茶。采伐12月中旬的桑枝条,在暗处放置2耀3个月,切成0.1cm耀0.2cm的小块,在干燥器中干燥2h,焙干即成桑枝茶。也可将桑枝切碎后蒸热混入酿酒用的曲发酵,然后进一步干燥,焙干成桑茶,还可编织筐篓。[4]
桑皮利用,可作造纸、制绳索的原料。
桑叶利用,桑叶不仅是养蚕的优良饲料,经化学处理后,再粉碎成棉絮状的物质,然后掺入牧草或饲料中可喂羊、牛等,桑叶也可以制茶,入药。
桑芽制茶,采摘无病虫害的芽叶,用电锅或普通锅杀青,锅内温度24益,每锅投叶量150 g左右,杀青约5min,随即用手揉捻,至芽叶卷紧成条状,烘干后即可得成品28g左右。
桑根制茶,挖掘桑根,在暗处放置2耀3个月,切0.3cm耀0.5cm厚的小段,在干燥器中干燥2h,而后烘干即成桑茶成品。
桑果,桑果是一种呈紫红色直径在3cm左右的聚合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果品之一,桑椹的主要营养价值在于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5]
5.2 蚕的综合开发利用
蚕丝是熟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也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蚕丝除了在传统的服饰领域被广泛应用之外,还可从蚕丝中提取出的丝素和丝胶蛋白等物质。
蚕蛹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蛹,是缫丝业的主要副产物。蛹作为食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蚕蛹可直接作为高蛋白质饲料添加剂,经深加工后,还可分离出蚕蛹油、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养蚕中蚕排出的粪便和食剩的残桑及蚕座中的垫料统称为蚕沙,常常被人们作为废弃物丢掉,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从蚕沙中提取的果胶和叶绿素,应用于医药,化妆品。蚕沙来源广泛,春蚕、夏蚕和秋蚕中,平均每张蚕种可出风干蚕沙77.4kg。[6]
蚕蛾,从营养学角度看,雄蚕蛾、蚕蛾头是不可多得的高营养昆虫食品。雄蚕蛾、蚕蛾头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赖氨酸含量高于鸡蛋含量的3.8倍,蛋氨酸是猪肉的1.5倍。矿物质含量也极为丰富,尤以钙、磷、铁居多,并且锌、硒、钾、钠等微量元素也十分丰富,对婴幼儿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十分有利。[7]
生态蚕业模式改变了原来植桑养蚕的单一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蚕业生产正由经济型向生态型发展,由单一养蚕生产拓宽到蚕桑并举的大蚕业领域,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过渡,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加强蚕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保证生态蚕业的健康发展。
[1]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05~409.
[2]王云玲.桑蚕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08,35~36.
[3]左秀兰.发展猪-沼-桑生态蚕业模式 提高蚕桑综合效益[J].蚕桑通报,2011,42(3):34~35.
[4]李月文.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J].四川林业科技,2005,26(3),92~94.
[5]包海蓉,李柏林,阎冬妮,陶英.桑椹的开发利用和市场营销[J].食品科学,2004,25:206~209.
[6]周国泉.蚕沙喂猪效果实验[J].养猪,1996,(4): 21~22
[7]陈晓平,崔敬爱,雷雨.蚕蛾综合利用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4):85~86.
1004-7026(2017)1-0062-03
F326.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1.040
胡山林,男,1968年5月生,汉族,山西夏县人,大学本科,助理农艺师,1988年12月参加工作,从事蚕桑研究和农业方面工作,现就职于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张娟,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韩敏,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黄凡哲,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