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余 栋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42)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东北经济转型问题探究
□田宏余 栋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42)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东北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东北振兴的政策与文件,本文将分析东北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出发,结合东北现实与政策理论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东北经济转型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发展型社会政策曰东北经济曰转型
1.1 经济增长缓慢,GDP增长率持续走低
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虽然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但增长速度下降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增速排名持续走低,处于全国末位。从表中的数据可见看出,2012年,全国GDP增长率为7.7%,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GDP的增长率分别是9.5%、12.0%、10.0%。2013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5%,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GDP的增长率分别是9.0%、8.7%、8.1%,即从2013年开始,东三省GDP增长速度已经开始低于全国水平,增速排名只有吉林省排在第10位处于中等水平,辽宁省和黑龙江省GDP的增速已经开始大幅后退,排在全国末位。2014和2015年,吉林省GDP的增长率维持在6.5%左右,黑龙江省的GDP增长率维持在5.6%左右,都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辽宁省的GDP增长率持续走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速排名一直一处于全国倒数后五位中,还出现垫底的情况(见表1)。固然,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相应放缓,经济向更加注重质量化和包容性的方向转变,但东北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或维持不变,处于全国末端,说明东北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表1 2011年-2014年全国及东北3省GDP増长率及增速排名
1.2 人才流失较为严重,高层次人才最为突出
经济发展和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优秀人才,人力资本甚至成为商业竞争胜出的关键,据权威机构显示,2015年黑龙江和辽宁省常驻人口分别是3 891万和4 380万人,比去年下降了20万和9万人。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指出,根据第5次和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东北人才流失达100多万人,100多万是10年人才流出的总量,虽然东北的人才流失并没有传闻中的耸人听闻,但是,高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占了较大部分,因此人才流失是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在东北经济转型中要充分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1.3 资源枯竭加剧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改革开发后,由于各种原因,东北地区经济转型一直不是很成功,计划经济色彩仍比较浓厚,在现阶段,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威胁,原因是对重工业的过渡开发,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比如对煤炭、石油资源的过渡开发,苯、二氯乙烷等污染物的肆意排放。
1.4 关于振兴东北经济的相关政策
(表2见下页)13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东北经济振兴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特别的近3年以来,东北经济的振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层的良苦用心。2003年、2009年、2015年和2016年是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2003年国家酝酿和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6年过去,一些政策得到落实,一些问题也更加凸显,2009年进行了政策的再促进和深化,2015年,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下,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提出了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2016年,进行了政策的全面升级和改进,政策已经不在局限于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而是全面的深化改革和发力,促进东北的振兴与发展(见表2)。从内容上看,政策的内容从初期的注重工业结构、农业优化和生态保护到中期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民生改善再到现阶段的人才为本、创新驱动、企稳向好,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导向和东北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点,即以市场导向建立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发展和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东北经济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表2 2003年---2016年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的有关政策文件
发展型社会政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于传统的社会政策含义的创新和发展,内涵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出发点,把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的制定紧密融合,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以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社会投资,来达到消除贫困、提高劳动力水平、增进社会福祉的政策理念[1]。
2.1 社会投资理念
发展型社会政策将政策当作是对人力资本的社会投资,以一种中长期的战略眼光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发展,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2]。社会投资理念强调重点投资教育、创新和培训等方面,改变劳动力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致力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引领和带动新的理念来形成良好的政策效果,而不是对政策进行修补。
2.2 资产建设理念
发展型社会政策注重资产建设的理念,强调把收入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政策转变为以资产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政策[3]。大部分福利政策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支出为主要目的,这种政策在现实中暴露出诸多弊端,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而以资产为基础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调动个人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贫困人口的资产建设和积累等。
2.3 包容性发展理念
包容性发展是将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作目标,以提高社会全体公民的福利为目的,将社会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包容性发展致力于对贫困的消除和环境的改善,包容性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贫困的加剧和环境的破坏并不是对立的扭曲性发展,而是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科学地发展。
3.1 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角度进行东北振兴政策的制定
从近年来东北振兴的相关政策来看,政策的出台缺乏一定的预见性和规划性,振兴东北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要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角度进行东北振兴政策的制定,积极发挥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的作用,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积极简政放权,努力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的共同作用,强化问责机制。第二,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要积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机制,如听证会等,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做到政策的透明公开化。第三,关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其权益,促进东北地区社会公平。
3.2 突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社会投资
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下,对东北地区发展要切实关注和解决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突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社会投资,通过对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的社会投资,改善东北地区整体的社会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和改善劳动力思想和素质。以人为本,强化激励体制,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变人的思想、素养和能力,预防贫困,增强企业和地区竞争力。
3.3 强化创新驱动的政策导向
在新一轮的东北治理中,创新要素已经被放在政策的突出位置,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在政策制定中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切实推动政策的落实和反馈。具体包括健全产权保护机制,强化法律体系建设等。
3.4 强化主体责任,调动多方参与社会治理
政府、党委和纪委要强化东北振兴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强化责任机制的同时,要培养多元化的行动主体,为东北地区的包容性发展贡献合力。政府在承担主体责任的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公民个人参与到政策的落实与监督,调动民间资本在东北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促进东北经济转型的包容性发展。
[1]向德平.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建构[J].河北学刊,2010(4):114-117.
[2]宋义明、张娟.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政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4):67-70
[3]彭华民、万国威.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J].东岳论丛,2010(8):145-151.
1004-7026(2017)1-0010-02
F120;F83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1.008
田宏(1994-),男,满族,河北承德人,沈阳化工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区域经济。余栋(1994-),男,汉族,江苏泰州人,沈阳化工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福利、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