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陶端予的小学教育实践概述

2017-04-13 20:25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师识字

王 燕

(延安大学 历史系, 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陶端予的小学教育实践概述

王 燕

(延安大学 历史系, 陕西 延安 716000)

陶端予是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小学教师,她在杨家湾村开展的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践体现出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将学校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陶端予的小学教育实践对边区产生了重要影响,陶端予的小学教师形象,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许多优秀小学教师的缩影。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师;陶端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始终重视普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小学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增强群众抗战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由此,陕甘宁边区政府一方面责令各县政府设立第三科,负责各地的群众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实行义务教育,广泛开展教师培训班,使得边区的小学教育迅速发展。陶端予作为陕甘宁边区的特等模范工作者、模范小学教师,其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成为边区小学教师群体的缩影,对陶端予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进行考察,有利于管窥整个边区小学教师群体的概况。

一、陶端予在杨家湾的教育实践

1944年陶端予被派到陕北杨家湾创办民办公助小学,自此陶端予在杨家湾开始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懈的努力,陶端予在1944年和194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模范工作者”,杨家湾小学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小学。

(一)陶端予的课堂教育实践

课堂教育是陶端予作为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但是在抗战背景下,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抗战服务;因此陶端予在教学内容上始终坚持为抗战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形式上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变。

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课程,陶端予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针对年龄较小、识字不多或基本不识字的学生,陶端予从学生的名字教起,逐步扩展到整个村、整个边区、甚至整个中国的名称,以及“村长、乡长、区长的名字,牲畜、瓜菜农作物名称和度量衡单位等等,以及一些手边杂字”[1]164。陶端予就是从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教起,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地练习,让学生们逐渐摆脱了文盲的困扰。

常识教学是陶端予响应抗战教育而开设的课程,教学形式也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应用文教学和农事教学。应用文教学是陶端予根据乡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借收条、路条,以及货物买卖的相关发票等等;应用文主要针对年龄偏大、有一定识字基础的学生而开设。年龄偏小、没有识字基础的学生经过识字教学后也进行一定的应用文教学,但进度比较缓慢。农事教学是陶端予根据农事的开展情况来进行的,主要以长句、歌词的形式向学生教授。四月是播种棉花的时节,陶端予便教学生:“四月里来枣芽发,家家户户种棉花,温水泡籽柴灰拌,向阳川地把种下。”[2]在收割麦子的五月里,她便教学生:“五月天,割麦忙,学生娃娃出书房。”[2]通过这些通俗句子,学生一方面增加了识字数量,另一方面懂得了农事常识,帮助家庭生产。

思想教学是陶端予进行抗战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学生认为进了学校就与农村没有关系了,因此拒绝帮助家庭生产,也不参加家庭其他劳动;还有的学生本性顽劣,到处调皮捣蛋,连家长也没有办法管教。文富贵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二流子,他“回家不劳动,骂人,同父母斗嘴;上课画花脸,唱大戏,上凳子,钻桌子,脱了裤子满院跑,字不写,把手盖在纸上叫教员猜。”[1]173陶端予没有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她对学生不打不骂,而是讲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经过思想教学,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产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投身家庭生产和劳动中。

此外,陶端予还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算术教学,唱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喜欢在学校中学习,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陶端予的社会教育实践

陶端予的社会活动首先从家庭访问开始,家庭访问让陶端予走出了学校围墙,与群众进行了密切接触。通过家庭访问,首先了解家长对学生未来的期望,以及对教员的要求。陶端予在教学中参考了家长们的意见,让学生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其次,陶端予通过家庭访问了解杨家湾每个“家庭劳动的需要,家庭的一切表现,健康情形,有何特点”等等[3],这些信息是帮助她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信息,因此陶端予在上课之余经常进行家庭访问。最后,陶端予在家庭访问的过程中向当地群众学习方言、农业知识等,将群众视为自己的老师,让自己逐渐融入到群众之中。

解决群众的困难是陶端予走进杨家湾村民内心的关键活动。杨家湾村民一开始对这位陌生的的教师持有排斥态度,“都怀疑这突如其来的‘女同志’到底想干什么,高老婆见‘女同志’已经走进院子,慌忙陪着往外送。”[3]面对这一双双质疑的眼睛,陶端予用自己的双手证明了自己的来意。她带着工具帮村民们修纺车,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帮助当地农民进行农事生产,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病理知识,为当地农民医治常见的小病,她帮助村里的妇女接生,为学生家长医治眼病。通过这些活动,陶端予与杨家湾村民成了感情深厚的朋友,成为了当地农民喜爱的小学教师。

为了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卫生教育的方针,陶端予在杨家湾开展了卫生运动。她首先从小学生的个人卫生展开,要求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同时鼓励学生回家做三件事:“把地扫除干净;打苍蝇;年龄大的学生要帮助家里烧开水垫厕所等。”[4]其次广泛进行宣传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向杨家湾村民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陶端予在给村民治病过程中灌输卫生思想,让村民从病痛中吸取教训,讲究卫生。除此之外,陶端予还带着学生打扫村里的道路和院子。最后,陶端予还和学生们组成了卫生检查小组,时常检查村里的卫生状况。在陶端予的积极动员下,杨家湾村民热心地投身卫生运动中,杨家湾也成了陕北的卫生模范村。

识字运动是陶端予联合学生们共同开展的。1939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师暑期训练班的毕业典礼上曾说:“你们一共办了一千多个小学校,而学生多得很,直接的学生有两万,间接的学生有两百万。”[5]这两百万的学生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陶端予就是根据这样的观点开展识字运动的。她一面推行小先生制,让学生们回家教自己兄弟姐妹们写字;一面组织村民读报识字。起先是村里的男同志响应识字运动,在识字运动开展热闹起来后女同志们也要求加入识字小组。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样杨家湾村的识字运动便开展得有声有色。

此外,陶端予还参与农村的播种收割以及农村的行政管理,给乡长担任义务助理,帮助其开展乡村工作。

二、陶端予的教育思想

在杨家湾小学担任教师时陶端予还不是著名的教育家,但是她的教育思想在抗战背景下是最适用的,她在杨家湾村既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当地的人民群众。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

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1004陶端予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便从思想上认定了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她在杨家湾村的活动中始终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成为陶端予获得当地农民认可的关键因素。

了解群众的需要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的演讲中指出文化工作者“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6]1012陶端予在被派去杨家湾小学的时候,她带的不是教科书和一套一套的教学理论,而是相关的农学知识和乡村工作经验。她到学校后“接触的不是教室,也不是学生娃娃,而是村里的纺纱的妇女、学生的家长和乡下的干部”[2]211。陶端予就是这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杨家湾农民的需要的。她看到农民需要会修纺纱机的技术人才,所以她带着工具走进了农民家里为他们修纺纱机;她看到农民需要会看病的医生,所以她主动学习病理知识,做起农民的医生;她看到农民需要一个将知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来教学的教师,所以她深入实践,带着学生们学以致用。这些都是陶端予在了解群众需要的基础上做到为人民服务的。

遵守自愿原则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础。遵守自愿原则主要是在杨家湾小学招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陕甘宁边区在发展小学的过程中,为了实行义务教育,曾强迫农民送孩子进入学校,然而结果并不理想。陶端予就是吸取了这样的教训而采取自愿原则的,她说:“有一个教一个,有两个教两个,可以宣传,但不要强迫”[3],结果杨家湾小学的学生来了很多,甚至较远地区的孩子也慕名来这里上学。遵守自愿原则也渗透在陶端予对杨家湾村民的教育之中。陶端予取消了传统教育中的打骂制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说道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白道理后自愿转变。她同样也用说道理的方法让杨家湾村民自愿放弃原有的封建迷信思想,开始讲究卫生。自愿原则,就是不强迫,不论是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还是家长的思想改造方面,陶端予都愿意采用说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家长自愿转变。

(二)坚持学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陶端予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陶端予在杨家湾小学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重要原因。坚持学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无论是识字教学、常识教学还是思想教学,陶端予都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案例。例如在识字教学中,陶端予先拿出学生们随处可以见到的织布,然后才将相关的棉花、纺线等字写出来,学生们一方面乐于接受,另一方面放学回家后看到同样的事物能够联想到学到的生字,起到巩固的作用。从实际出发就是将教学内容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让学生们懂得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实际上是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因此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也要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形成参加生产劳动的思想。

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指学校里的教师与学生走出校园,加入实际生产劳动中,从而做到一边生产,一边学习。农忙时节,学校师生都走出校园,埋头土地中,参加劳动生产。陶端予为杨家湾村民带去的是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而学生们为村民带去的则是劳动力,锄草、种植样样都能做好。但是全体师生一加入生产劳动后,教学进度就会放下来,学生们已经学到的知识也会被遗忘。陶端予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想到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生们在地里劳动,她便以唱歌的游戏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功课。在唱歌中,学生有接不上或者接错的,便要求他回顾在学校里学过的内容。这种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陶端予在抗战这种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很好的适应了边区紧张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三、陶端予对陕甘宁边区的影响

陶端予虽只是边区一个小村的小学教师,并且担任教师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她在杨家湾小学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想成为边区上千个小学教师的典范,对陕甘宁边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陶端予的教育实践改变了杨家湾文化落后的现状,指导了陕甘宁边区数千名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杨家湾同陕甘宁边区其他大片乡村一样,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横行,小孩不受管教,调皮捣蛋。陶端予来到杨家湾后,不仅承担起教育小孩的责任,教导学生们读书认字,帮助家庭生产;同时向村里的农民传播科学知识,清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陶端予在杨家湾的活动改变了杨家湾落后的文化状况,教育了当地的人们,使杨家湾村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同时,陕甘宁边区的数千名小学教师是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后积极发展的成果。这些小学教师中学历最高的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是数量较少;学历低的仅仅上过几年小学,这些人占了小学教师的大多数。更有甚者,有些地区还聘请私塾先生、前朝儒生等为小学教师。他们有的是第一次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有的采用传统的读经教学方式,在抗战环境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陶端予在杨家湾小学摸索出的教学经验为边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了借鉴,指导他们勇于在边区的广大农村地区去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情的教学方式。

其次,陶端予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广文化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大众文化政策的践行者。毛泽东曾将文化总结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工农群众服务,即所谓大众的文化。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便是将少数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的过程。小学教育是文化大众化过程的组成部分,陶端予就是将自己的文化变成人民大众的文化的实践者。她在杨家湾的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大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最后,陶端予这一时期的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为其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国后,陶端予曾任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部普教二司司长、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她长期致力于教育工作,尤其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些都与她在延安时期的小学教育实践密切相关,她在杨家湾小学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成为她此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支柱。

总之,陶端予的小学教师形象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政策活的代表,是陕甘宁边区广大优秀小学教师的缩影。正如1944年文教大会上教育组的报告中所说:陶端予“能为群众埋头苦干,与群众亲密结合,并有卓异创造才能。”[7]1945年刘少奇曾在讲话中指出:“小陶的精神和方法是值得大家学习的。”[8]作为陕甘宁边区特等模范工作者,其本身的存在便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政策的有力宣传,是陕甘宁边区数千名小学教师学习的典范。

[1]人民教育社.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12.

[3] 为群.知识分子与群众结合的好典型[N].解放日报,1945-04-24(4).

[4] 孙晓忠,高明.延安乡村建设资料:3[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16.

[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0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文教大会教育组研究现状部分:新教育方针收获巨大[N].解放日报,1944-11-14(1).

[8]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3.

Reflections on Tao Duanyu’s Elementary Education Practice during Yanan Period

WANG Y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Yanan University,Yanan716000, Shanxi, China)

Tao Duanyu is a mode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 the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Her class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Yangjiawan primary school reflect the spirit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of combining with production. On the one hand, Tao’s elementary education practice during Yanan perio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border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hat also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her education career in her life. Tao’s image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s a microcosm of many good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 the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ao Duanyu

G62

A

1007-5348(2017)04-0071-04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7-03-18

王燕(1992-),女,四川自贡人,延安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师识字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识字
识字儿歌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识字谜语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