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世俗化改编
——以《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为例

2017-04-13 20:25包小玲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英雄本色鲁智深世俗化

包小玲

(广西科技大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香港电影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世俗化改编
——以《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为例

包小玲

(广西科技大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深受电影导演青睐的电影素材,香港电影因其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出突出的世俗化风格。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在保留原著风貌精髓的同时,涵括了香港电影所具备的几乎所有的世俗化手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世俗化的港片典范。

水浒传;古典文学;香港电影;世俗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通常是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包含深刻思想、拥有良好艺术水准、具有独特艺术个性,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特性,表达人类共有情感的著名作品”[1],其往往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能够对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极受导演青睐的电影素材。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特殊性,香港电影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加工、提炼、改编具有更为突出的世俗化特征。所谓世俗化,“即神圣的意义丧失,实用标准代替理性标准成为判断事物的基础”[2],表现在电影中,即是淡化名著本身的深刻人文精神内涵,更为关注电影所能获得的功利性价值。

以古典文学名著及世俗化这两个标签来衡量,摄制于1993年,由陈会毅导演的《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可谓是香港对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世俗化的一个典范。称其为典范,一是因其古典文学名著这一标签并未完全消弭,不像同题材的其他香港电影如《水浒笑传》,只借了名著的外壳,而无名著之内涵。《水浒传之英雄本色》讲述的是林冲“逼上梁山”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出场人物林冲、鲁智深、林娘子、高衙内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为人处世基本与原著一致,是基于原著基础上的改编,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原创。二是《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除了对原著故事的大体走向、人物特征基本保持不变之外,也涵括了香港电影所具备的几乎所有的世俗化手段,较之香港50年代至70年代一味按照“原著故事+武打动作”模式改编的水浒题材电影如《武松》、《林冲夜奔》等,更具代表性。

总体而言,《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对《水浒传》小说的改编有以下特点:

一、人物性格活跃化

《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主要人物为鲁智深和林冲,情节改编自《水浒传》中流传广远的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在中国观众中有广泛的基础。鲁智深在原著中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英雄,民间有鲁智深为水浒英雄第一人之说,原著中他具有粗莽、正直、仗义、粗中有细等特点,通过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野猪林救助林冲等著名故事加以表现。电影基本保留了小说人物性格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于是鲁智深成为一个粗莽的快乐单身舞痴,爽直、简单。他痴迷于武术,他与林冲的相识,便是由于林冲指出了他武功中有“下盘不稳”这一缺陷,于是不服,与林冲大斗一场,两人因此结识,后寄居在林冲府邸,成为结义兄弟,其后电影设置了大量林冲与鲁智深切磋武艺的情节,鲁智深为得到林冲这一武艺无双的朋友兴奋不已,日夜要与林冲比武讲武,因受林娘子的阻碍,急得抓耳挠腮甚至下跪拜求,只求林娘子能允许他与林冲切磋,什么尊卑之分、面子轻重全然不放在心上,故事极具喜剧性。而鲁智深不爱洗澡,但比武之后却快乐地在浴缸里拍水的样子更是令人忍俊不禁。直至故事最后关头,林冲设计让鲁智深产生误会并假装与之割袍断义、鲁智深中计之后的怒号和自语,都让鲁智深这个人物的快乐、简单、鲁莽等特征不断得到深化,令人观影后感同身受于其简单快活。这是与原著相比,鲁智深形象最大的不同。小说中的鲁智深不时还表现出其粗中有细或者说是深沉周到的一面,如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反赖郑屠户诈死,桃花庄会小霸王周通还机智地男扮女装,救助金翠莲逃走还能想到坐在酒店阻止店小二报信等细节,电影中则尽量让人物心思简单化,让这一角色具有更多因简单而带来的快乐。

同样,相较于原著,林冲的形象也显得十分活跃而有生气。原著中的林冲,给人感觉是规矩的、守礼的、诚实却沉闷的,虽有气质而无意趣,妻子被高衙内调戏时的隐忍、白虎堂被诬陷时的沉默、野猪林几乎被谋杀时的顺从、发配到沧州后的憋屈,读者往往看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恨不能为这沉默隐忍的老实人掀翻仇人。而在电影中,林冲与鲁智深的打斗、与妻子的交流、与结义兄弟仇五的交往,无不洋溢着英雄得意、潇洒恣肆而又轻松活泼的气氛,人物的言行举止透露出一股青春朝气,一扫书中的沉闷。

二、人物台词趣味化

《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的台词采用了较多具有香港文化特征的口语,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并且具有世俗化的趣味。如林冲与妻子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初一”“十五”的对话,有情色暗示的意味,是香港民众对传统伦理观念既保守又戏谑的态度的体现,林冲对妻子说的“我不是怕老婆,是尊敬”更是流传到了后来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叶问》里,可见其台词的趣味性和大众传播度。高衙内则对高太尉唱起了现代流行歌曲:“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像个宝”,最后他被林冲一枪挑落人头,而人头落地后犹在狂妄地大喊:“我现在死了,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些台词的设计既塑造了高衙内泼皮蛮横、不可一世的丑恶嘴脸,也显示出香港影视剧爱调侃爱玩闹的“无厘头”风格。而鲁智深对自己名字的解释,“我的名字叫鲁智深,就是不知道智慧有多深”,对自己拳法的命名为“流氓神拳”、对自己的门派“打架派”来源的介绍:“起先,我被别人打个半死。后来,我把别人打个半死。我就这样天天去打架,摔得越痛就学得越快。所以,我是打架派的,我的师傅就叫半死”等台词,语言浅白通俗,歪理连篇却能自圆其说,是最常见的港人滑稽逗笑方式的体现。鲁智深对好人与坏人的论断也非常有意思,“如果他说话不看人的话,肯定是屁眼大过心眼,一定不是好人”,对林娘子被调戏林冲却忍声吞气十分不满,“如果他明天再调戏你老婆,你还能忍吗?这尿尿可以忍,我们做男人的,这种事情怎么能忍”?这两段台词的设计都使用了港人以日常生活琐事打比方的传统,既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巧妙地传递出一种幽默和熟悉感。另外还有对固有词语的转换,如“五体投地”升级为“全体投地”,回击性口语的连用,如陆谦的武功招数是“滔滔大浪”,林冲便回他一招“踏浪而来”等等,这些台词的设计,使得电影人物具有现代人的气息,去古典而近世俗,使观众在哄笑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放松,拉近了经典与世俗人生的距离。

通常而言,“粤语‘无厘头’,是指无端地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或说出莫名其妙的话。”[3]“无厘头”风格的背后,隐藏着笑闹、讽刺以及坊间民众的小智慧和生活趣味,《水浒传之英雄本色》虽然不完全是“无厘头”风格的体现,然而作为90年代香港人身份认证的“无厘头”特色,还是在电影的台词中打上了烙印,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更易于取悦观众。

三、故事主题简单化

原著中,林冲被“逼上梁山”这一情节显示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他的隐忍懦弱,他的思想斗争,及至最后被逼入绝境,这一步一步的深入描写,让读者始终对他怀着一种复杂的心理,既爱又恨,既理解又难受,看到他终于上梁山之时虽忍不住为之叫好,却又不禁暗叹社会的暗无天日,感叹良人落草的悲哀。电影中,林冲形象的内涵与上梁山的思想斗争意义却被极大地简化,一改原著中大量篇幅对林冲前后性格转变的铺垫,林冲的忍让退缩大为减少,他的反抗从误闯白虎堂就已经开始了。电影中的林冲在白虎堂正义凛然地与高太尉展开对峙,直斥高太尉为奸贼,而后与丞相联手向朝廷揭发高太尉的阴谋,成为维护正义、敢于反抗的勇士。而林冲最后被逼上梁山也被替换为简单的“忠奸不两立”,使得原著中社会与个人命运的冲突、黑暗社会对人的逼迫这一主题大为消减。

此外,电影还抓住了市民阶层更为看重的“义”字大书特书。电影中林冲上梁山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便是兄弟之“义”,仇五、鲁智深对林冲以命相托的兄弟情义,与陆谦对林冲背叛兄弟情义后的斩尽杀绝,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一场原本沉重的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最后变成了林冲与陆谦之间个人恩怨的决斗,林冲上梁山的沉重性甚至转变为对兄弟情的书写和歌颂,兄弟的义气得到彰显,林冲上不上梁山变成了鲁智深与林冲义兄弟之间的赌气手段,题材的沉重性大为减弱,观众获得了更为感性同时亦不失崇高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电影的感官刺激

《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画面绚丽,武打戏令人目不暇接,最后决战上天入地,令人大呼过瘾,现代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感官,同时电影还注意表现人们潜意识中的嗜血、暴力、情色等被压制的欲望。如高衙内当街对民女的调戏、对林娘子的轻薄以及对女性衣带、服饰等镜头的特写,便如同该片的某些台词设计一样,具有若隐若现的情色暗示;而鲁智深用武力逼迫解押林冲的官差为林冲腐烂的双脚舔舐,以及片中人物简单地用武力解决一切的处事方式,无疑都是对“以暴制暴”这种江湖暴力审美观的张扬。此外,电影中还有大量嗜血的片段,如仇五在解救林娘子时被陆谦从背后毫无防备的一刀劈砍,仇五最后以人头飘落的方式为林冲送信,镜头对血淋淋的场面与人头均有特写;而林冲、鲁智深与陆谦最后决斗的场面更是血腥无比,陆谦对鲁智深肩膀连砍三刀,刀刀见血,刀刃直入骨肉,令人观之心生痛感;林冲则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手段,用身体承受了陆谦一枪,枪身穿透林冲肩膀,将林冲钉在木柱之上,林冲硬生生忍受住疼痛,让整根长枪穿过身体,鲜血飞溅,场面残酷之极,令人心惊。然而这种场面的拍摄,在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比比皆是。暴力少年叛逆斗殴、古惑仔聚众斗殴、警匪枪战对打,观众喜欢这样的场面,动作激烈,气氛紧张,场面血腥暴力,这是香港电影对观众心理的一种解读,而动作设计、武打设计亦因此而成为香港电影的一种优势。

以上四点,可谓是《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世俗化较为突出的改编之处。香港电影素来被研究者认为“世俗化”特色明显,这既是从影者对现实的妥协,也是生长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理念的自然流露。同时香港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娱乐成为香港人发泄自我、消除精神压力的广泛需要。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培育出了发达的市民文化,谐趣、色情、花边新闻、名人逸事、侦探武打等文化产品被市民广泛地消费。香港文化具有虚无的历史感,由于历史原因,香港文化呈现出以无根性和漂泊感消解原著的深度模式,将其通俗化、浅表化,从而制造噱头和笑料,达到娱乐搞笑的目的。”[3]从这一论断来看,《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可谓深谙港人的审美文化、情感需求和现实人生的况味,既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神韵,也深得香港电影世俗化的精髓。

[1]吴秋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香港电视剧改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2]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94.

[3]周仲谋.新世纪华语电影中的名著改编问题[J].四川戏剧,2013(10):50-53.

The Secular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Films: A Case Study of The Heroic Spirit of Heroes in Shuihuzhuan

BAO Xiao-ling
(College of Arts and Culture Transmiss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Guangxi, China)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are favored by the three directors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The Hong Kong film has a prominent secular style because of its econom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movie “the Water Margin” to retain the original style in the true color of a hero essen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ong Kong film covers almost all of the secular means, can be said to be Hong Kong China classical literature masterpiece adaptation model of secularization.

Shuihuzhua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secularization

J97

A

1007-5348(2017)04-0010-03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7-03-02

包小玲(1978-),女,广西合浦人,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英雄本色鲁智深世俗化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疫”英雄钟南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战“疫”英雄钟南山
《英雄本色》
与鲁智深的“密会”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冰湖中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