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朱宁洁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100070)
研究生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效果。为了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启动了培养模式、导师队伍、质量体系、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然而,教育本质上是对人的培养,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是教育的基本活动,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对于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尤为关键。
与其他教育阶段不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高质量学习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包括批判精神的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精神、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就是说,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是构成高质量硕士生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围绕着“深层学习和科学素养形成”这个主题,通过实地调查方法,了解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探讨研究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核心问题,提出促进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建议和路径。
个人对学习要求的认知决定了学习取向,深层学习法的动机是寻求对观点和意义的理解,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内在的兴趣并希望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他们通常使用能够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方法,例如把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找出规律和潜在的原理、明确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对学习内容进行推理、形成假设、从多个课程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等。
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引导不同的学习方法。采用深层法的学生对学习情境中的某些特点或者不同特点有更多的感知,他们会感知到以前相似学习情境下的学习经验,感知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做过的事情是有关联的。例如,在经济学考试现场,当一位学生打开考卷,开始审阅考试题目时,学习情境由此产生。如果考试题目是论述“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的关系”,这位学生会感知题目出自教学大纲的某个部分,可能和所学的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或者自己正在做的课题“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有关,他会把不同的课程内容融通起来回答问卷。与深层学习法的学生不同,表层学习法的同学主要表现为:尽可能准确地重复基本要点,为准备考试而强迫记忆,不会关注相互关联的内容等。实践表明,表层学习法往往与较差的学习效果相联系,深层学习法与较好的学习效果相联系,而且,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教”的角度来看,学习方法的差别会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现象:(1)在系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质的不同;(2)学习方法和学习情境的感知以及学习经验有关;(3)不同的教学(学习)环境引发不同的学习方法;(4)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有着实质性的联系。这些规律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可以进行“问题”为主的学习,为什么同时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结果会有质的不同。这四条规律将学习环境、学生对学习情景的感知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联系起来,能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效果带来启发。[1]12-31
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数据),增加对所考察现象的理解的系统过程。通过研究,能够在数据的支撑下,尝试系统地得到对某一问题的答案、解决某一问题、加深对某一现象的理解。研究通常包含以下特征:(1)起源于一个问题;(2)要求清楚地阐明目的;(3)遵循特定的程序;(4)把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分解成较易处理的子问题;(5)在所研究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6)承认和接受若干关键的假定;(7)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收集和解释数据;(8)研究是螺旋形发展的,即研究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该定义基础上,得出科学研究的素养主要包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加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采用学习的方法、批判精神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毕业论文往往就是判断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最直接的“凭证”。事实表明,采用深层学习方法学习的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及敏捷的思维品质,在科学研究方面更有积极性和潜质。深层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模式,通过营造有益于学生进行深层学习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科研探索。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目前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素养的表现,以S大学经管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为观察对象,通过开放式讨论、一对一访谈、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分别与研究生、导师就“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科学素养的培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导师都认同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素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的学习方法受到了本科期间学习经验的影响
从学生学习的表现来看,学生普遍把学习作为一种要完成的任务。选课的目的性和现实性很强,想花最少的努力以达到学习的要求,如倾向于尽可能在一个时间段选择更多的学分,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希望尽早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对扩展阅读的需求不强,学生更关注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课堂教学之外的扩展阅读的程度不高。从答卷表现来看,在理论联系实际题目上,很少会对理论拓展,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的回答,也极少有独到见解。这种“表层学习方法”之所以比较普遍,与学生本科学习期间的先有经验密切相关。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学生学习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而非鼓励探究式学习、积极思考,到了研究生阶段以后,学生仍然受到这种学习方法的深刻影响。当然,除此之外,还与教师的教法、考核形式、学习环境有重要关系。
2.对学习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性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观有比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并不是从专业兴趣出发或以求学为目的选择读研,更多是为了未来的就业考虑。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出现开始淡漠学习生活,求知欲下降,学习状态松懈,作业应付了事等情形。也有少数学生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知识和学习有很高的价值,能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学术进步做精心的准备。
3.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
学习环境包括教师态度和教学水平、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同学素质与学习观、教学资源服务、学术活动数量和水平等因素,其对学生学习观、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具有极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前沿知识的掌握,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对学科和专业的认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水平的高低、启发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都将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专业水准的评价;单一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倾向采用表层学习方法,多元的考核方式会改变学生学习态度,采用深层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学资源丰富程度和教学服务的质量、图书馆软硬件的建设、实验室的提供、同学的素质和学习态度、学术氛围,都会对研究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改善学习环境,可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深层学习方法。
4.师生关系影响学习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具有积极效应。欧美国家的大学新生在入校后就有一周以上的专业导向学习,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特征、学习方法、未来发展、同学交流等。学生入学就进入到专业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教”,还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可能成为学生在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导师和精神导师。在教学中,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恰当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相互学习、进行探索式学习,对学习效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职业进步给予关心和重视,将会促使学生与教师主动接触,积极学习。
1.求真精神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求真精神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学术风气对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形成具有显著意义。然而,调查中,情况并不乐观。以对学术剽窃的态度为例,学生反应并不一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了消极默许的态度,给出理由是“现实压力太大、没有办法”,也有人认为抄袭论文是不道德的,只有极少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将降低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热情。
2.加工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观察和了解,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强的获取信息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比较丰富,有助于信息的获取,但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研究生加工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多学生仍然停留在单纯的信息收集和“搬运”方面,研究能力不高。
3.系统的思维训练少
研究生学习受学科限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形成。方法论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目前研究生的思维训练主要是从课堂教学、自我摸索、导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因此,开设方法论课程,有利于研究生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
4.问题意识欠缺
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素养的重要因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得以体现。问题的提出是毕业论文写作的起点,当前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困境之一是不知如何找问题,根源就是问题意识的缺乏。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创新。一般来说,由于缺乏问题意识,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是导师命题、或者在导师的高度参与下完成选题。此外,从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来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紧密跟踪指导。[2]
5.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较好
从学生已经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来看,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较好,但质量不高。硕士毕业论文基本能达到论文写作要求;论文答辩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但是逻辑严密性有欠缺。应该说研究生是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潜质的,经过教师指导和自身努力,其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
根据学习理论、教与学的实践及科研训练规律,可以通过改善与学习方法相关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深层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
在硕士阶段,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在不断变化中,对学习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在入学的阶段就发挥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计划、未来发展规划、学习之外的目标等,引导学生的成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取向。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术活动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良好学习心态,丰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生活。
1.重视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
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逐渐学会以本学科学术思维来认识、判断身边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例如,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经济学基础知识和身边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英国硕士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每周3学时,包括2学时的讲授,1学时的练习课。教师会针对性地将训练要点编入习题课当中,学生课前就可以在课程网站上看到包括阅读书目、测验题目、讨论题目在内的课程提纲。学生只有在课前认真阅读才可能跟上教授的讲课速度,做出测验题目。这种教学设计和训练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认识,逐步做到活学活用。
2.开设专业写作课程或者是方法论课程
学生的思维训练的途径是多元的,可以通过自我摸索、教师指导、听讲座、讨论获得思维方式的训练,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密集型学习。开设专业写作课程,或者是方法论课程,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在欧美高校中,这已成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经过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大的提升,科学加工、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会增强。这对学生未来的学术深造和职业生涯都将十分有利。
3.通过撰写小论文及团队合作提高自主思维及相互学习能力
撰写小论文和团队合作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小论文写作按照专业写作规范要求,选题、论文框架、字数要求、参考文献都要清清楚楚,学生只有认真写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团队工作往往是大作业,必须是通过成员合理分工才能完成。团队合作为学生相互学习、培养协作精神提供了机会。
1.在学生之间开展平等、民主的讨论
组织学生演讲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命题式讨论。教师确定讨论的主题,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演讲做点评,提出问题。教师要有“做学生”的心态,虚心向学生学习,要对演讲好的同学提出鼓励和表扬,进行“成功教育”。
2.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深层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的问题,也是“教”的问题,因此,首先需要教师改善教学观,建立全面的教学观。全面教学观认为教师的关注面应拓展到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层面。研究表明,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采用表层学习方法的学生有着相同的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和采用深层学习方法的学生有着相同的特点。作为从事硕士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教师,要开展教学反思,进行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弄清所教课程的教与学。(2)认真分析教学环境,并认识这一环境对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法有什么关系和影响。(3)了解学生对教学情景是如何理解的。(4)不断修正、调节、改进自己的教学。[3]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分组讨论、相互评论、交流学习心得等方式,对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法进行监督,并给与中肯的鼓励。
[1]迈克尔.普洛瑟等.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肖庆华.论文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
[3]Martin E.Balla M.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1991,(13),2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