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王云兰
(1.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甲午中日战争使泱泱华夏惨败于蕞尔岛国,轻而易举击碎了清朝妄自菲薄的“大国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反省。李鸿章对战败的历史经验曾做出这样的反思:“日本非常之进步足以使我国之觉醒,我国长夜大梦,将因贵国的打击而破灭,由此大步进入醒悟之阶段。”在这个阶段,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清政府都认识到仅仅像洋务派那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们主张以日本为榜样加以变法,大力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如此才能“养人才以强中国”。为实现人才强国的梦想,清政府做出两方面努力:一是派官员和学生到日本考察学习,同时请日本教习来中国传授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二是试图在政治革新上实施“新政”,在教育制度上的具体举措是改书院为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以及各种实业学堂。一时间在全社会兴起广泛办学的热潮,“今日中国之言革新者,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1]275
1896年,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提出:“《学记》一篇,言师范学堂之事也。”[2]928后来,他又在《变法通议·论师范》中指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息定。”“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3]982梁启超认为中国“师范不立”由来已久,[4]202开民智、育新民当从师范教育始。他批评新式学堂聘请外国教习的行为“可伤可耻”:第一,教习不懂汉语,转述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真的现象;第二,中西教学方法不同,照搬难免会有橘生南北之感;第三,聘用洋教习更多地教授西学而非中学,损坏了民族文化的根基;第四,各国教习人多事杂,没有统一的方法;第五,聘请教习薪酬昂贵。鉴于此,他主张通过师范教育来培养兴办各级各类教育所急需的师资力量。在师范学堂具体设置上,梁启超在1902年《教育制度表》中提出了建立从“寻常师范学校”到“高等师范学校”再到“师范大学”的比较完整的师范教育系统,并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5]202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关注日本学校的发展时强调“寻常师范学校实为通国各小学校根本所在!”“高等师范学校又为寻常师范学校及寻常中学校根本之所在。”[6]这一认识对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为确立《癸卯学制》中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上述可知,“谋兴教育而立师范”成为普遍共识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导向作用,一时间各界人士创办师范学堂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师范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
1897年,盛宣怀参照西方师范教育制度在上海创办学堂,“今上海学堂之设,常费皆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7]故把学校定名为南洋公学。在他看来,设立师范院是一切办学“先务中之先务”,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一大创举。
作为创新之举,在第一次招生考试中,盛宣怀张榜公布“不取修缮”、“资送出洋”、“择优奖赏”等优厚条件以吸引有志于从事教育之士,因而各省应试者多达数千人。经过层层严格选拔和严密考核,上海学堂即南洋公学最终选录了其中的40人,身份多为20至30岁的举人廪贡监生。在学校管理方面,南洋公学仿照日本师范学校设置附属小学校的做法,设立外院,招收10至17岁左右的青少年120名,外院的教习在师范院中挑选至少学满一年的优秀学生来担任。师范生在学校具有双重身份:对师范院的教习来说,他们是学生;对外院的学生他们则是教习,他们“且学且诲”,拥有丰富的教育实习机会。[8]209师范生毕业后,可以留校任教,也可由学校“资送出洋”,亦可从事其它职业,没有固定的毕业分配意向和服从某种服务义务的规定。在学生管理中,学校按品德水平和学业程度“分格五层”,要求学生在品行和学业上不断进取,每进一层就发给不同的凭据,“合第一层之格者给以蓝据,合第二层之格者给以绿据,合第三层之格者给以黄据,合第四层之格者给以紫据,合第五层之格者给以红据,递进递给。”[9]211
南洋公学不仅具有官办商助的独特之处,而且其实施的“廪膳、膏火”制度、“不取修缮”的招生条件体现了这一时期学习日本师范教育建制的初衷和成果,[10]内在体现了师范教育免费性的特征。简而言之,南洋公学揭开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序幕,更是我国近代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肇端。此后,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正式开办并设师范馆,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实施高等师范教育的机构,该机构不仅沿袭了南洋公学的传统,为所有的学生免除学费、宿费、伙食费和杂费,另外还定期依季为学生发放衣物。[11]当时的免费师范教育皆从属于中等学堂或高等学堂,尚未形成独立的免费师范教育体系。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联名奏请,也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加以实施的学制,也是免费师范教育真正走向制度化并以文本形式规定下来的起点。癸卯学制不同于壬寅学制的“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它不再拘泥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学制,而是全面引进日本学校教育的体系设置模式。[12]99尤其在师范教育这一层次,作为日本师范教育制度确立标志的《师范学校令》,详细规定了日本师范学校在诸如教育实习、师范生奖励及毕业分配等方面的制度设置,成为张之洞等人制定师范学堂章程时的效仿对象。特别是奖励制度和毕业分配制度成为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重点学习内容,免费性特征作为师范教育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始终贯穿其中,清末师范教育的经费大多以“无庸纳费”的官费支持为主,以收取学费和杂费的私费来源为辅。
癸卯学制中师范教育学堂的设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中等教育体系中设立“初级师范学堂”,《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优级师范学堂”。这两部章程都明确强调了师范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并规定师范生“无庸纳费”,这意味着中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正式走上了发展轨道,并在入学待遇、生源选拔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奏定学堂章程》从制定之初即确立了免费师范教育的政策,虽在招收官费生外,初级师范学堂允许招收一定数量的私费生,但在数量方面“须视本学堂情形酌定,且须经地方官长允准方可。”[13]679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收费师范教育的发展,私费生不仅有名额限制,食宿费和杂费仍需自理。如当时的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分为正额生和附额生,正额生修膳费全免,附额生每学期缴纳膳费15元。[14]
优级师范学堂由公共科、分类科和加习科三类学生组成,公共科和加习科学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官府承担,加习科学生视其考取的身份和户籍来决定是否收取学费。“其由分类科学生考取者,仍由官给费用;其不由分类科选取者,应令本生自备学费。”[15]694如当时的北洋师范学堂,加习科学生吃住所需的费用由学堂发放,但衣物、教材则需自己准备。[16]一些地方性师范学堂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收费与否和数量,如私立通州师范学校按规定可收取学费,但实际上对本地生源不收学费,只收膳食及生活费用的一半40元,外地生源除缴纳40元的膳食费外,还需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学费。[17]对加习科学生执行形式性收费,要么是收取多少再补助多少,要么是收取食宿费等少部分费用,其他仍以官给为主。以上材料表明师范生的待遇相比同级的其他学生相对优厚,1907年《奏详拟师范奖励、义务两项章程折》言明“师范为各种学堂之根源,故奖励不能不稍优。”[18]
免费入学的优待政策不仅为师范学堂带来充足的生源,而且为学堂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可能。在创办初级师范学堂时,为保障生源质量,“暂时应就现有之贡廪增附生及文理优长之监生内考取。”[19]679初级师范学堂在招生时,既强调对报考者品行和身体素质的考察,在文化内涵上又突出“专以中国文理优通为主”。[20]679从师范生的来源、身心素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来保障师范教育的质量。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无效:各项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并且甲状腺功能无改善甚或加重;显效:患者心慌、汗出、急躁等症状较前减轻,甲状腺肿大、突眼等体征减轻,甲状腺激素等指标较前改善;有效:患者甲状腺肿大、心率增快等症状显著减轻,甲状腺激素明显降低且趋于正常;痊愈:甲亢症状、体征消失,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数*100%。
优级师范学堂的分类科是在公共科学习一年后分而习之,所以凡入公共科者均可直接进入分类科。公共科招生时,除在初级师范学堂和官立中学堂毕业并持有毕业证的学生可入学外,在私立中学堂毕业或学业与初级师范及中学堂同等的学生亦可入学,只是须经本省学务处验明或经考验合格后方可。对加习科学生,一般“由学堂监督在分类科毕业生中选取,且需禀明本省学务处经其核准为定”,此外,“加习科学生若有不由分类科毕业,而经本学堂监督之特许者亦可入学”,但在学力方面仍有较高要求:学生须在本国或外国高等学堂毕业,并有多年从教经历或有相当学识经验。[21]692-694
在课程设置方面,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的课程时长都是36小时每周。初级师范学堂分完全科和简易科,其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完全科科目分为12科,即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习字、图画和体操。除这12科外,各学堂还可根据各地区的需要增加“外国语、农业、商业、手工之一科目或数科目”。[22]667加修科目的学生以个人专长为出发点,专修一门科目。简易科课程的设置包括修身、教育、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和体操9类。[23]668简易科相当于速成科,为培养应急人才以弥补完全科毕业生的不足,课程要求明显较低。
优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第一阶段是一年修业年限的公共科,共习8个学科: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辨学、算学和体操。[24]683第二阶段是三年修业年限的分类科,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和外国语为主,第二类以地理、历史为主,第三类以算学、物理学和化学为主,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和生理学为主,每一分类学科下又设有详细科目和学习程度。[25]684第三阶段是修业年限为一年的加习科,加习科内容包括10科:人伦道德、教育学、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美学、实验心理学、学校卫生、专科教育、儿童研究、教育演习。“修加习科者,于此诸科目所选修,须在五科目以上,不得过少。”[26]692
纵观清末免费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儒家经典和孔孟之道虽占一定比例,可其中加设了物理、化学、体操、图画及外国语、手工等近代意义的课程。这表明中国在努力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从课程设置上开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知识,建构为当时国情所用和适应当时师范教育发展所需的课程体系。
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并存。清末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在给学生带来优厚待遇和免费权利的同时,在义务履行方面也必然有相对严格的约束。鉴于此,两部章程皆对师范生的毕业去向和服务年限及违约惩罚作了明确规定。
初级师范学堂学生需要履行的毕业义务,从义务服务区域看,省城学堂毕业生需要在本省的下属州县内从事教师工作,而在州县初级学堂的毕业生则需要在本州县范围内的学堂当教师。在服务期限上,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的官费本科生是6年服务期,简易科是3年;对于自费生,本科3年,简易科2年。在义务服务年限内,“不准私自应聘他往并营谋他事”,“若有不得已事故,实不能尽效力义务者,必须向上级如实禀告并由所属的州县县官一一查明核实,经过允许才可以得到豁免。”在义务期满之后,对那些愿意充当教员的毕业生,政府不仅允许其续职还会给予一定奖励。初级师范毕业生在履行完义务后,可以凭其意愿进入优级师范学堂或高等学堂继续深造。对部分不愿履行应尽义务者,政府勒令其缴纳学习期间所有学费以示惩戒。[27]680
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在义务履行的期限上分为两个阶段,共6年。在第一阶段的前2年,主要由学务大臣及所属省的督抚指派职务和职责,无论前往何处或从事何种工作,学生都不能拒绝。对确实有不得已缘由而不能履行毕业义务者,可向本省督抚及学务大臣详实禀告,经核准后可申请豁免权。对毕业后不能按照约定履行义务或因过失被撤销教师执照者,政府勒令缴纳在学期间一切花费以示惩戒。对圆满完成毕业义务者,可凭其意愿进入大学堂学习。清末师范教育的“免费性”不仅吸收了大批优秀学子入学堂学习,而且为学校体系的壮大提供了师资支持,有力促进这一时期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28]694
1897年南洋公学的建立是中国免费师范教育的肇端,1904年是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化的起点,在1897至1904的6年内,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有了飞跃式发展。这既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相关,也无法离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资助,更与各界学者积极引进日本师范教育体系有关。经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充足经费支持下,在短期内形成创办师范学堂的热潮,有效缓解了师资匮乏的压力。
《奏定学堂章程》一经颁布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具备了极大吸引力。尤其对于众多的寒门学子,为他们提供了进入学堂的契机,一时间全国师范学堂数量飞速增加,其中以直隶、山东、广东、湖南、江苏等省领先。据统计,1907年全国师范学堂541所,学生36091人,其中简易科和传习所有455所,占总数84%,学生25671人,占总数71%。到1909年,全国有师范学堂514所,学生28572人。单从数量上看,1909年的学生数比1907年明显减少;但从办学质量分析,1909年的简易科师范学堂数量相比1907年减至284所,正规学堂却由86所增加至230所。[29]341这体现了师范教育的层次在逐渐提高。
鉴于此,当前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若要更好地发展,国家加大经费投资力度是其坚强后盾,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也是亟待解决的要点问题。2007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部属师范大学要紧密结合为中小学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优化教育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为免费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师范教育从产生起就十分注重教育理论的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发展到制度化阶段,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及比例已相对稳定并实施有序。以《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对完全科的规定为例,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包括12门科目,其中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法令及学校管理法、实事授业(即教育实践)等。完全科修业年限为5年,课程实施的次序为:第一年以中外教育史为主要学习内容,课时每星期4小时;第二年是教育原理,主要讲授心理学、德育、智育等知识,每星期6小时;第三年以教授法为主,每星期8小时;第四年以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及实事授业为内容,每星期14小时;最后一年讲授内容与前一年相同,仅在课时上每星期增加1小时。[30]675-677总体来说,无论内容方面还是课时比例方面,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课时占五年教学总课时的26.11%,充分凸显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我国当前正处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重视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对深入开展改革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师范教育是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教育活动,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以教育类课程为核心,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夯实教育类课程在师范教育总课程中的基础。另外,清末实事授业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师范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师范生未来的执教能力。这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比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师范学堂为在校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津贴,但他们毕业后却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这主要体现在从教薪酬过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价值未得到真正认可。1907年的第一次教育统计表明,全国小学教师月薪俸从3元到8元不等,较高的浙江是5、6元,河南是7、8元,仅与当时私塾教师的收入相当。从1911年清政府对初等和高等小学教员薪酬标准的规定分析,初等小学本科正教员月薪最高不能超过16元,有特别业绩的初等小学本科正教员和高等小学本科正教员月薪递增为32元和60元。与其他行业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相比,教师的薪酬待遇处于偏低位置,如1909年西安邮政总局懂英文的职员月薪高达75元,不懂英文的月薪30元。[31]由此可见,初等小学本科正教员的最高酬薪与不懂英文的普通邮局职员持平,却与懂英文的职员差距较大。鉴于以上分析,在清末师范教育“免费性”影响下,尽管大多数学生选择师范教育就读,但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却有待商榷,直接原因是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进而直接影响了毕业生从教的可能性和持续性。
我国当前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确实保证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可以获得更多的优秀生源,但应协议回到生源地或分配到边远农村履行义务的毕业生,经济待遇偏低直接导致愿意到基层从教的男生少,男女比例失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师薪酬及社会地位低与师范教育毕业生从教意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经济待遇低、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免费师范教育生毕业后的从教意愿。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愿承担高额的违约惩罚,也不愿回原籍或到更偏远乡村从教十年之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尽管清末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从章程文本到实际运作都对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做了严格而详细的规定,但仍有部分师范生在毕业后拒绝履行义务或提早离开义务履行地,甚至转投他行。分析其原因,受从教薪酬低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项规定实行时尚有多方漏洞。如对确有不得已事故不能履行义务的规定,章程中并未对“不得已事故”的划分标准进行详细说明。政策标准界定不清使其缺乏应有的威慑性,直接导致毕业生违约问题严峻。
2007年教育部规定重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以来,违约问题一直是政府和高校的关注焦点。2014年教育部颁布《2015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部属师范大学切实加强履约管理,对未能履行协议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对已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由培养学校取消学籍。[32]这一举措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免费师范生违约现象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面对十年之久的职业限制和地域限制,部分毕业生仍愿以高额违约金来换取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由此可见,仅仅依靠惩罚政策的强制性来降低违约率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既要有完善的违约机制,也应给毕业生安心从教的人才待遇。特别是对到偏远乡村从教的毕业生,给予诸如乡村公用住房等基本生活安置,采取奖惩合一的原则才是解决免费师范生违约问题的有效途径。
回顾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开创的历史,虽然当时承载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使命业已完成。不过通过兴办免费师范教育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为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输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办学初衷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实环境中仍然适用。当时对于免费师范教育的体系设置、招生条件、入学待遇、课程设置及毕业义务的规定等,既借鉴了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也对相应的制度进行了开创性设计。结合当时我国的现有教育条件,因地制宜地把近代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设立,和旧有的传统教育体系进行对接,这对当前探索如何把免费师范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对教师的培养、选拔与任用,我国一直坚持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民族特色和国际经验的结合。在当前社会,教育作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教育落后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保障机制、毕业义务和职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但这是推进政策更好实施的宝贵经验。免费师范教育不仅要有完善的政策法规、国家经费支持作为保障,还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细化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标准,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使免费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骨干力量。在履行毕业义务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配套保障机制和违约追责机制,使之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随着更为科学、人性化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免费师范生教育将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来从事教育工作。这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5][8][9][29]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屏,颜素玉.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源起[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5).
[7]曲铁华,袁媛.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百年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10]李星云.我国师范教育收费历史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3).
[11][14]胡艳.清末、民国时期的免费师范生制度[J].中国教师,2007,(6).
[12]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3][15][19][20][21][22][23][24][25][26][27][28][3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6][17]魏峰,张乐天.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考察[J].教育与经济,2007,(4).
[18]刘辉,王小丁.论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4).
[31]阮春林.清末师范生在校与从教待遇探究[J].延安党校学报,2013,(3).
[32]教育部.2015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