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郧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肢体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途径探讨
李静郧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沟通与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良好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和全面发展,而肢体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沟通与交往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阻碍。文章主要探讨了肢体障碍儿童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途径中沟通与交往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其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沟通与交往;肢体障碍儿童;交往途径
沟通与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良好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近年来,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如,2007年聋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就增设了《沟通与交往》课程。肢体障碍儿童相比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因此其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但事实上肢体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在沟通与交往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如不能及时预防和调整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发展历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肢体障碍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其沟通与交往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探讨了肢体障碍儿童在这三个途径中沟通与交往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便更好地提高其沟通交往的能力。
肢体障碍儿童能够在哪种环境受教育一般取决于其残疾的类型、程度以及学校能够提供的相关服务。有学者认为,肢体障碍学生的就学安置原则一般为:轻度肢体障碍的学生,安置于一般学校的普通班;中度肢体障碍的学生安置于一般学校的普通班或特殊班;重度肢体障碍的学生则安置于特殊学校、医疗及社会福利机构,或者自行在家教育。[1]以下主要就肢体障碍儿童在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的沟通与交往展开论述。
(一)特殊学校中的沟通与交往。被安置在特殊学校中的一般是中重度肢体障碍儿童,这些特殊学校包括专门性特殊学校和综合性的特殊学校,对于肢体障碍儿童来说,目前很少有专门性质的特殊学校,大多都是综合性质的特殊学校。特殊学校所特有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肢体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对其造成带来了阻碍。
1.特殊学校所具有的优势。特殊学校特有的环境对于培养肢体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所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缓解肢体障碍儿童与人沟通交往的心理障碍。肢体障碍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明显残缺,行动很不方便,也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这种心理障碍会严重阻碍其与外界进行沟通交往,而在特殊学校里,肢体障碍儿童沟通交往的对象大部分是特殊儿童,虽他们残疾的类型各有不同,但仍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其由于自身残疾而产生的自卑、难堪等不良情绪,缓解其心理障碍。第二,消除肢体障碍儿童与人沟通交往的环境障碍。WHO于2001年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残疾”的观念进行了更新,认为残疾或障碍是健康状态和背景因素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3]即认为,肢体残疾儿童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阻碍并不是由于自身的残疾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各种环境的限制造成的。在特殊学校中,一些无障碍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肢体障碍儿童与他人沟通交往的环境限制。这些无障碍环境包括一些完备、适当的硬件设施,如经过特别设计的课桌、楼梯、走廊等,同时还有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各种软件设施,如精心设计的、适合其参加的课程体系以及各种活动。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特殊学校中,肢体障碍儿童并不会得到格外的关注,可以得到相对平等的对待。在这里的所有学生都是有自己特殊需要的,教师及其他教育者并不会给予某个儿童过度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一个摆脱了依赖性的肢体障碍儿童显然能够更加自如地和外界进行沟通。
2.特殊学校存在的弊端。特殊学校在为肢体障碍儿童对外沟通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具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首先,大部分特殊学校遵循的福利模式使得特殊学校更注重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而非发展需要,使得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距离加大,也使得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离更大,长期坚持的封闭式教育使学生离开学校后难以适应社会。[4](P124)在特殊学校中的大部分儿童走出学校之后在与普通人沟通时会感到不适应,这种隔离式的教育会让他们失去一些与普通人良好相处的能力。其次,在特殊学校,特别是综合性特殊学校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肢体障碍儿童与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如听力障碍儿童等)进行沟通和交往难度相比与普通人交往的难度可能会更大,这需要肢体障碍儿童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以及拥有更大的包容性。
在特殊学校中,为了更好地提升肢体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应该至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特殊学校应该改革自己的教育模式,多一些让学生“走出去”的活动,如与校外的一些机构进行联合,让儿童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其社会融合。第二,利用特殊性学校中学生异质性较大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残疾”“特殊”的概念,正确看待自身的残疾,提高学生的包容性,学会包容自己、包容他人。
(二)普通学校中的沟通与交往。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隔离式的教育受到了各种抨击,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对于“随班就读”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肢体障碍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就读。虽然肢体障碍儿童需要较多的服务,但是对他们来说,最少受限制的环境还是普通教育班级。[5](P473)普通学校在培养肢体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普通学校的优势。普通学校的一些环境和资源对于提高肢体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大有益处。首先,普通学校里丰富的环境刺激在帮助肢体障碍儿童功能重建和障碍补偿方面有着特殊学校无法企及的优势[4](P125),如普通儿童的坐姿及站姿等能够为一些肢体障碍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有利于改善和纠正其不良的姿势,学校里丰富多彩及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肢体障碍儿童的潜力。其次,在普通学校里,肢体障碍儿童面对的基本上是普通儿童,这种融合的教育环境给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更好地锻炼和加强其与普通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为其创造了回归社会和参与文化生活的可能[6]。最后,肢体障碍儿童和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改变普通人群对于肢体障碍人士的观念和看法,长远看来,有利于肢体障碍儿童深度的社会融合。
2.普通学校里的挑战。普通学校给肢体障碍儿童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环境两方面。在心理方面,由于肢体障碍儿童具有较为明显的身体特征,在与普通学生交往时,自身的残疾更会给其带来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若普通学生对肢体障碍儿童持有歧视、排斥的态度,会加重其心理障碍,从而严重阻碍了其与他人的沟通交往。在环境方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肢体障碍儿童所面临的大部分障碍,是由于环境的限制引起的,而并非自身的残疾。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普通学校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还未能达较高的水平。学校的硬件设备、教师素质、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肢体障碍儿童的需要。
为更好地发挥普通学校培养肢体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能力的优势,就需要积极面对以上的挑战,努力为学生(特别是肢体障碍学生)营造最少限制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心理文化环境。
良好物理环境是肢体障碍儿童与外界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在物理环境方面所要做的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几点[7]:(1)教室位置的安排方面,楼层应尽量低,且应尽量安排在各种离学习场所较近的地方。(2)学习活动的空间应尽量充足,方便其行动。(3)座位和桌面做适当的调整,以方便其移动和写作、阅读。(4)规划肢体障碍儿童的移动路线,方便儿童进行活动。(5)使用辅助器具,例如书写或沟通板。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资源教室的建设,各普通学校还应重视资源教室的建设,以便为肢体障碍学生提供各种辅导和训练。
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可以缓解甚至消除肢体障碍儿童的自卑情绪,它对于肢体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教师对于肢体障碍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对于他们的态度。首先,教师自身需形成对肢体障碍儿童的正确认知,在看到其特殊需要的同时,更应看到其所特有的潜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普通学生形成平等、包容的观念,使其能够正确看待肢体障碍儿童。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如许多随班就读学校为特殊学生设置了助学伙伴,为特殊儿童提供辅导和帮助。但这种帮助应是适当的,过度的帮助不利于肢体障碍儿童独立性的培养,此外,肢体障碍儿童大多希望能够自给自足,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并教授他们所需要的技能以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自我照顾[5](P472)。同时,这种帮助还应是相互的,在普通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肢体障碍学生也应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肢体障碍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同时,也有利于普通学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学生之间平等地进行沟通与交往。最后,学校各种文化活动以及课程的设计也要考虑到肢体障碍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普通学校中的各种集体活动是儿童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很好的途径,如果肢体障碍儿童经常被排除在这种活动之外,会不利于肢体障碍儿童沟通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学校要应调整各种活动的形式,加强肢体障碍儿童的参与感。如学校经常举办的运动会,可以设计符合肢体障碍儿童生理特点的运动项目,即使是条件限制无法安排类似的项目也可以将肢体障碍儿童安排到啦啦队等小组中。
对于一些肢体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肢体障碍儿童来说,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沟通与交往的主要途径,家人是他们主要沟通与交往的对象。不同家庭中肢体障碍儿童的沟通交往方式各有不同。
(一)不同家庭态度下的沟通与交往。家庭中父母的态度对于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状态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家长在面对肢体障碍的孩子时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知。如,回避否认孩子的残疾;认为是上天的不公而不喜欢甚至遗弃自己的孩子;怕遭到外人异样的眼光而将自己的孩子局限在家里;认为自己的孩子处处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找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些学者这些将父母称之为“耻辱感教练”,这些父母对于残疾抱有的耻辱、焦虑、无能为力的态度,会在家庭中形成一种压力绝望的氛围。受父母态度及家庭氛围的影响,肢体障碍儿童会在心中埋下耻辱的种子,[8]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残疾,从而变得更加自闭、敏感、压抑,甚至自暴自弃。这无疑会严重阻碍儿童的正常发展以及其与外界的沟通交往。
肢体障碍儿童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首先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对自己孩子的残疾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知,勇于承认和接受自己孩子的不足,同时也能够积极发现和培养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为孩子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同时也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残疾。家人对他们的认可,是他们树立自信的第一步,与家人之间良好的沟通交往,是其与外界沟通的基础。
(二)不同教养方式下的沟通与交往。由于肢体障碍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容易形成两种错误的教养方式。一种是溺爱式,家长因为儿童的残疾而过分地溺爱自己的孩子,给儿童提供过度的支持和帮助,或是怕孩子受伤而让其长期蛰居于家中。这会给儿童营造一种不健康、不平等的沟通交往的环境,不利于培养肢体障碍儿童的独立性以及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性格的孩子很难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还有一种是严苛式,这种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缺陷会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对他们的训练过分的严格,他们给孩子设定的目标经常会超出孩子的能力。这种过高的期望和过于严苛的要求,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互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还会由于达不到目标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使得孩子形成自卑等不良的心理,从而影响孩子的沟通与交往。
肢体障碍儿童的家长在对残疾形成正确认知的同时,还应学习一些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可以学习一些基础、必要的康复知识,从而为肢体障碍儿童提供合适的辅导与训练,积极引导肢体障碍儿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往,促进其社会融合的进程。
社会不同于家庭和学校,它有着更为复杂的环境,肢体障碍儿童在社会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社会中灵活地进行沟通和交往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一)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良好的家庭沟通和学校沟通是进行良好社会沟通的基础,肢体障碍儿童如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会了沟通与交往的技巧、树立了自信,那么他们就不会畏惧、排斥在社会中的交往活动。
随着社会发展,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人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关注肢体障碍这一群体,大部分的公共场所都为肢体障碍人士提供了专用设施,这给障碍人士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障碍儿童在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奠定了较好的环境基础。除了硬件设施外,社会上有关障碍人的各种活动也层出不穷,如由中国障碍人联合会等五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型综合活动日——障碍人活动日;由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障碍人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专为障碍人举行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障碍人奥林匹克运动会……除了这些大型活动,近年来新兴的轮椅舞也是一种适合肢体障碍者的舞蹈。这些都为肢体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平台。此外,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和多动症儿童,肢体障碍儿童的外在特征比较明显,外界在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会第一时间注意到他们特殊之处,并提供相应的援助。同时肢体障碍儿童自身也应该主动地、明确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当外界提供的帮助太过越界时也要学会委婉拒绝。
社会这个大环境不像家庭、学校那样单纯,它在为肢体障碍儿童提供沟通与交往平台和帮助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危机。社会中有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肢体障碍儿童的身体和和心理的弱点对他们进行诱拐、行骗。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肢体障碍儿童的监护人既要锻炼儿童自己主动独立去进行沟通交往,同时也要给予适当保护、照顾,肢体障碍儿童自身在社会中进行沟通与交往时既要敞开心扉,也要擦亮双眼保持警惕。为了给肢体障碍儿童在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了避免肢体障碍儿童被诱拐,国家、社会、家长、教育或康复机构以及特殊儿童自身等要通过强化对特殊儿童防拐骗对策的思考来加强拐骗特殊儿童的预防工作。首先,社会加强法制建设,让拐骗人无机可乘。其次,家长注重生活引导,学会防患于未然。再次,学校和康复机构强化常识教育,让特殊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最后,肢体障碍儿童自身要提升社会认知,学会识破骗局。[9]
(二)网络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与交往的一主要途径。网络社会有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征:首先,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即人际交往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数字化为手段,以通信交往为主要内容,交往双方有时无法完全确认彼此身份;其次,网络社会具有共有性,即所有“网民”都可共享网络社会的资源,拥有网络信息。[10]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共有性等特点给肢体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首先,肢体障碍儿童大多数行动不便,但在网络社会中,他们不需要出行便可以快捷地了解许多信息、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其次,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肢体障碍儿童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受到歧视,这会使他们摆脱自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与人沟通交往的心理障碍。再者,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尤其是“虚拟社区”肢体障碍儿童可以很便捷地寻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可能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或是具有某种相似的障碍。这样的群体在一起交流会有更多的交流话题,也可以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但网络社会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由于网络社会中的信息繁多、真假掺半,而肢体障碍儿童若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就会被虚假的东西所迷惑,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儿童时期个性发展还没有定型,这时候若是过多沉迷于网络社会的交往,会导致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中虚幻的自己,从而难以正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儿童对于现实的不满,减少在现实社会沟通与交往的频率。因此肢体障碍儿童在网络社会中育人沟通与交往时一方面要培养自己明辨是非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有自控力,防止过度沉溺于网络。
[1]林宝贵.特殊教育理论与实务(第3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2:315.
[2]林泳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
[3]何侃,肖敏,张跃,等.《世界残疾报告》及对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2):1195.
[4]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4,125.
[5][美]丹尼尔·P·哈拉汗,詹姆士·M·考夫曼,佩吉·C·普伦.特殊教育导论(第11版)[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72,473.
[6]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7.
[7]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随班就读教师基础知识与技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06-107.
[8]沈鼎烈.临床癫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52.
[9]朋文媛,雷江华.特殊儿童拐骗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4(4):123-124.
[10]周光召.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6.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768
A
2095-0438(2017)01-0124-04
2016-09-30
李静郧(1994-),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闭症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