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 婉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论王芑孙的词
骆 婉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王芑孙,清代乾嘉时期苏州地区知名学者,是一位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才子。文章结合王芑孙的生平经历,就现存三十二首《遥想词》,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风格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指出王芑孙词作的艺术价值,并呼吁当今学者能给予王芑孙其人及其作品以更多的关注。
王芑孙 ;《遥想词》;思想内容 ; 艺术特色 ;风格
词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衰微于元明,而复兴于清,这是三百年来词学界的共识。清代词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清代词的创作,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数量都超过前人。清初词坛,先后崛起了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和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人,如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等。乾嘉词人的作品虽逊色于清初词人的作品,但它也绽放着自己时代独特的光彩。王芑孙的作品就散发着这种光芒。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还有王昶、洪亮吉、吴锡麒、改琦、乐钧等,王芑孙与这些人均有往来,为其词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在一起也可以相互交流、切磋以共勉。
王芑孙(1755—1818),字念丰,号铁夫、惕甫、楞伽山人,晚号樗隐老人、老铁,清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吴县)人。少赋异禀,年十二三,即能作诗为文。乾隆五十三年(1788) 召试举人,嘉庆元年(1796) 官华亭教谕、候补国子监典簿。既而去官,旅居扬州,任真州乐仪书院院长。晚年对科举之名心灰意冷,闭门谢客,在家整理诗文,研习经学,直至终老。他是清朝乾嘉时期,一位才华出众、有个性的词人,诗、文、辞、赋皆工,兼善书法、绘画,对金石也颇有研究,出身名门,志存高远,但却久困于场屋,郁郁而不得志。著有《渊雅堂文集》四十卷、《碑版文广例》十卷、《西陬牧唱词》二卷等。其中《渊雅堂文集》四十卷包括《遥想词》一卷、《读赋卮言》一卷、《惕甫未定稿》十六卷、《写韵轩小稿》二卷、《波余遗稿》四卷[1]。
虽然他很有才,但是他词作中的文学价值至今未被今天的学者所发掘,他本人在清词史上的名分也一直未得到正视,这可能与他位卑人微有关。他是浩瀚清词海洋里的一粒海遗珠,说他明珠蒙尘一点都不为过。虽然复旦大学的眭孜作了《王芑孙研究》一书,还写了《王芑孙与法式善交游述略》和《王芑孙著述考》两篇论文,南京师范大学黄仲舒写了《王芑孙诗歌研究》,伊犁师范学院的袁勤也写了一篇论文《学者之气与文人之风——王芑孙<西陬牧唱词>与福庆<异域竹枝词>语言特色比较研究》,但其中均未涉及他的词。至今,没有一本《清词史》将他记录在册,也没有一本《清词选本》选择他的词作来赏析评价,只有《全清词》将其《遥想词》(共三十二首)载入其中,也只是摘录而已,并未做任何注释。王芑孙的词虽数量不多,但其内容却丰富而深广,无论是思乡怀人之作,还是写景咏物之作,亦或是即事感怀之作,他都写得精彩绝伦。所以他的词是有研究价值的。研究王芑孙的词,对研究乾嘉时期词的发展乃至整个清词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
王芑孙的词内容丰富而深广,思乡怀人、即事感怀、写景咏物、赠友送别等类别都有涉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共分为以下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1 抒怀才不遇之感
王芑孙的一生虽然没有经历过什么太大的风浪,但是其为了追求科名而久困于场屋,以致其胸中郁积了深深的愤懑与无奈的情绪,所以留下了六首抒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感的词作,分别是《浣溪沙》其五 、其六、其七、其八、其九、其十。下面以《浣溪沙》其五[2]为例来分析:
食谱茶经事事能,笛师棋史又针神。画兰不尽顾眉生。燕子悼亡亲作挽,鹦哥稿葬自为文。青琴挑月吊湘君。
这首词上片是写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烧饭、煮茶、吹笛子、下棋、缝补衣服、画兰事事通。下片写悼亡之事,燕子悼念亡者亲自作挽联,鹦哥草草埋葬同伴并自己写祭文,作者抚动青琴在月下悼念屈原。王芑孙之所以悼念屈原就是因为两人都是怀才不遇,身为千里马却找不到可以赏识自己的伯乐,空有一腔报国之心而无处安放。这首词卒章显其志,词人借怀念亡妻来抒写自己心中的苦闷,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感。
《浣溪沙》组词中的余下五首也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这种思想。这些词作是词人痛苦科举生涯给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王芑孙生平经历必不可少的素材。怀才不遇之感也具有典型性,几乎每一个文人都有类似情感的抒发,这类词可以成为后世文人士子找寻安慰的精神寄托。
1.2 抒漂泊孤独之感
王芑孙的词中多的是表达自己形单影只、漂泊孤独之感的作品,一方面与他灵心善感的词人气质有关,另一方面与他率真爽直的性格有关。他心中的孤苦无人诉说,放在心里又极其难受,无法排解,也只能挥洒出来,与纸为朋、与笔为友,陶醉在书卷中,不去想那些令人伤感的人和事,以此来麻痹自己。于是他写下了《鹧鸪天》、《临江仙》、《浣溪沙》其三、《贺圣朝》五首词来向世人诉说他的孤单与落寞。“痴独坐,镇孤眠”(《鹧鸪天》)一句中的“独”和“孤”格外扎眼,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孤单。“蕙意雪中潜甲,梅心风外伶丁”(《临江仙》)中的“伶丁”是孤独没有依靠的意思,可见作者多么想身边能有一个可以吐露心声的知己来为他排解心中的落寞。一首《贺圣朝》更是将漂泊孤独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香销银叶更三五。最无憀心绪。一般梁月,几回窗雪,多番帘雨。梅花无恙相依苦。怕花飞剩我。与谁消遣,烧灯时节,听歌去处。
香气消散,熏笼里的香料已经更换了三五次了。此时作者的心情因闲着无聊而郁闷。还是一样的月亮,可是窗外却飘了几回雪、下了多次雨。梅花无恙,只是和它相互依偎太苦了。害怕花飞走了,徒留“我”孤单一人。一个“剩”字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极致的孤独之感。元宵节,家家户户团圆日,“我”又能和谁在一起度过呢?该到何处去听歌呢?在这个令人伤感的节日里,作者怎能不感到孤独呢?一个漂泊在天涯的异乡客,过着别人的团圆日,想来也是无比凄凉的。
1.3 抒相思怀人之情
王芑孙的词作中抒写相思怀人之情的作品最多,共有十一首,分别是《鹧鸪天》、《蝶恋花》、《乌夜啼》、《虞美人》、《生查子》、《忆王孙》、《浣溪沙》和《浣溪沙》(属吾友沈芷生点定词稿而自题其上)组词四首。其中前三首都是把“相思”一词直接入词,直抒胸臆。“相思无据托危弦”(《鹧鸪天》)一句道出了作者的对相思原因的迷惑不解。为什么会相思呢?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拨弄着琴弦,任心中情思飞泻在指尖。一句“绣榻斜行,早逗相思句”(《蝶恋花》)说词人斜躺在绣榻上,思索着相思句。“难道不曾真个、不相思”(《乌夜啼》)一句用反问语气来表达肯定含义,难道真的不相思吗?肯定不是这样的。《生查子》一词借“红豆”来表相思:“双双红豆枝,枝上花心苦”,与王维的《红豆》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六首词一词与其他五首思念妻子或红颜知己不同,《忆王孙》和《浣溪沙》组词四首是怀念朋友的,《浣溪沙》则是思念家乡的。
《虞美人》中的相思之情表达得较前面几首词含蓄,这首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抒相思之情。具体如下:
银泥纨扇郎抒了。著意熏龙脑。秋宵圃坐玉相欹。记得水风凉处、互携时。簪花题帕留精楷。题字人何在。费他铅泪几回红。好遣一同装拓、素屏风。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男子思念他的爱人的故事。男子用银泥在纨扇上书写了之后又有意点了龙脑香,秋天的夜晚独自坐在那草圃上。想起了往日和爱人相互依偎坐在那水风凉处的场景。爱人赠送的手帕上还留有精致的簪花小楷,然而,题字人现在又在哪里呢?晶莹剔透的眼泪流了那么多,可还是见不到爱人的身影。多希望能和她一起装饰那白色屏风啊,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奢望。写到此处,这首词已经完结了,但其中所流露出的相思之情却还没抒写完,令读者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回味的空间。
由此可见,爱情、亲情、友情在作者心中所占份量很重,这三种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是最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王岂孙的这类作品无疑是其词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1.4 抒惆怅痛苦之情
王芑孙词作中有六例句子中就含有“苦”字和“惆怅”一词,分别是:“月底知心苦”(《清平乐》)、“梅花无恙相依苦”(《贺圣朝》)、“欢极例增惆怅,从前何事因循”(《临江仙》)、“大家惆怅可怜春”(《浣溪沙》其二)、“黄绢词成怅怅多”(《浣溪沙》其七)、“笺怨疏愁脱稿迟”(《浣溪沙》其九)。除此之外,《南歌子》一词虽未直接言“苦”言“愁”,但却间接显现出愁苦情绪:
银叶熏从歇,铜壶滴又长。井梧作意搅人肠。萧瑟夜来滋味、不堪尝。结愿盟犹在,游仙梦亦香。只言相伴伫新凉。不道心凉时节更凄凉。
梧桐是一种愁苦的意象,这首词借这一特殊意象来表达词人心中的惆怅与痛苦。“搅人肠”、“萧瑟”、“不堪尝”都是在强调痛苦的程度。到了下片,痛苦的程度又加深了,“新凉”、“心凉”、“凄凉”连续三个“凉”字就不只是痛苦那么简单了。痛苦尚且还能忍受,心都凉了又能怎么破解呢?这首词中的痛苦程度层层递进,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吧。
统观王芑孙的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他有文人特有的情思,也有平常人所共有的情绪,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细小情感,不紧不慢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动声色,却又是那么地扣人心弦。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而深广的思想内容,是因为他不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还有一颗善于体察的智慧之心。
王芑孙的词写得明白如水,但却极富韵味,平淡中透露出深刻的涵义,耐人寻味。他表达感情直截了当,绝不拖泥带水,而是任由感情在笔尖飞泻。他擅长创造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他的词意味醇厚,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芑孙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关于“情”和“景”的关系,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3]。” 由此可以看出他把情景关系分为三种: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王芑孙的词不单纯写景,也不只是简单抒情,而是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例如《鬲溪梅令》:
梨花明白护窗阴。冻流云。人在花深深处、坐调笙。绣衾寒过春。水晶帘子蒜垂银。捲缃纹。多事春风相识、爱相寻。杜鹃红一厅。
这首词上、下两片格式一致,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生长在窗旁的梨花在窗前洒下一片花影。真想让那如水一般的光阴年华就冻结在那里不走动。“我”坐在花丛深处吹着箫。一个“寒”字表面上是说季节的寒冷,其实作者是说自己的心“寒”。水晶帘子是多么的梦幻,于作者而言他却无福消受,只能在那边捲缃纹。“多事春风、爱相寻”一句是说作者责怪春风太多事,干扰了他寻找爱人和温暖。以“杜鹃红一厅”一句煞尾,有画龙点睛之妙。词的上片作者还在平静地写景,他欣赏窗前的花阴,在花丛深处吹箫,下片他便开始恼了,责怪春风多事,其实他也是发一发牢骚,排解心中的苦闷而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景并茂。
2.2 语言通俗,言浅意深,多用叠字,音律优美
王芑孙词大胆地采取民间顺口溜的形式,创造性地将正统文人所鄙夷的大众通俗文学形式与古典诗词融为一体,化俗为雅,达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例如《三字令》:
花隐现,月微茫。是山塘。莺百掠,燕三商。卖茶馆,散花场。玉兰房。
搀素鹭,罩垂杨。争雨隙,就烟当。阊门估,荡湖娘。共风凉。
这是一首清新别致、音乐性很强的小令。这首词效仿民间语言形式,全词皆用三字句,凝练而简短,清新脱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用纯白描的手法,花、月、莺、燕、茶馆、花场、兰房、素鹭、垂杨阊门、荡湖娘依次铺排开来,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这种新的词体是王芑孙的创新,丰富了清词的形式。这种通俗的形式便于传唱,更易于被人们接受,符合词作的娱乐化追求。
为了使词作更富于音律美、修辞美,王芑孙往往运用叠字摹物抒怀。如:“美人芳草思绵绵”(《浣溪沙》属吾有沈芷生点定词稿而自题其上)中的“绵绵”说明作者的朋友沈芷生对“美人芳草”的思念之情如此之深,绵绵不绝矣。又如“雨悠悠,满载离情烟外舟。”(《忆王孙》)中的“悠悠”一词在这里是“忧愁思虑”的意思。因为想到当年朋友离去的情形,所以才忧愁。这句话也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烟雨迷蒙的江面上,漂浮着载满离情的小舟,那小舟越飘越远,直至消失在水天相交的那一线处,徒留词人一个人伫立在湖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类似这样运用叠词表情达意的例子还有不少,如 “调调刁刁”(《浣溪沙》其四),“玉箫纵践深深约”(《鹧鸪天》),“黄绢词成怅怅多”(《浣溪沙》其七),“絮絮嘱东风”(《生查子》)等等。
2.3 庞大的意象群,丰富了词作内涵
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王芑孙的词中有着庞大的意象群,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乐器类,植物类,其它。
1)乐器类。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在王芑孙的词作中乐器类意象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包括筝、箫、琴、笙。例如“携箫自谱。月底知心苦。”(《清平乐》)和“若是此情双得,银筝底只三弦。”(《清平乐》)中的“箫”和“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青琴挑月吊湘君”(《浣溪沙》其五)中的“青琴”和“月”一起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人在花深深处、坐调笙。”(《鬲溪梅令》)中的“笙”与下片的“杜鹃”意象一起加深了作者的悲苦心境。
2)植物类。
在王芑孙的词里,植物类意象数量最多,花草树木一应俱全,包括梅花、红豆、梧桐、芳草、杏花、梨花、杜鹃花、牡丹花、芙蕖等,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梅花和梧桐了。梅花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评价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4]。” 王芑孙的一句“蕙意雪中潜甲,梅心风外伶仃。”(《临江仙》)就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愿成为一个像梅花一样拥有高洁品格的人。梧桐是一种愁苦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天的梧桐是寂寞的,因为它被锁在了深院里。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丝雨飘落在梧桐树叶上,增添了浓浓的愁滋味。王芑孙的一句“井梧作意扰人肠”(《南歌子》)中的“梧桐”所饱含的忧愁和痛苦则更胜一筹。“扰人肠”三个字可见其忧愁之多、痛苦之深。
3)其它。
“月”、“庄周梦蝶”、“雨”、“雪”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出现。“月”这个传统古老的意象代表思乡,拨动游子们的心弦。“月底人拖月色衣”(《浣溪沙》其三)一句是王芑孙发出的思乡之音,连用两个“月”字,可见其对故乡的怀念。“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王芑孙的词中也有“庄周梦蝶”这个意象,“蝶梦当中借一年”(《浣溪沙》其一)表明王芑孙希望自己能像庄子一样,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综上,可以看出王芑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一位高超的艺术能手。在他的词作中,多种艺术手法并用,能让最平凡最普通的小事形成至高至大的境界,化腐朽为神奇,而且是不着一丝痕迹,巧夺天工。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境界营造,亦或是情感抒发,他都表现得可圈可点,让人不忍批评。
王芑孙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明白晓畅、朴素自然而又忧愤深慨、苍凉沉愁。他的词总是用饱含着生动形象、具体情感而又浅近通俗的语言,去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深刻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在王芑孙那里被发挥到它的最大作用。他的词写的都是他当时的所思所想,都是最本真情感的抒发。因为词在古代文人那里多数的功用就是排遣烦闷、抒发个人情感的,所以到了王芑孙这里也是这样。从他词作情感中我们可以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他这个人。
王芑孙的词除了《三字令》一首是以清新活泼的风格写自己心情无比轻松欢乐之外,其他的都带有明显的忧愤深沉色彩,有的甚至是凄凉痛苦之感。就连他写的相思之作,我们都能够从中体会到他那深入骨髓的哀伤。再联系一下王芑孙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坎坷的仕途经历给其一生带来的巨大悲痛。一首《临江仙》,将其惆怅孤独之感尽收其中:
砚北香南缘分,莺前燕后年庚。与他商略好心情。唤猫银杏树,擒蝶牡丹棚。 欢极例增惆怅。从前何事因循。便携紫玉谱双声。鹦哥常独自,多恐妒难胜。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沉浸在与动物玩耍的欢乐世界中。下片一句“欢极例增惆怅”将画风一转,作者立即陷入无边的惆怅痛苦之中。无奈之下,“便携紫玉谱双声”。结尾句中的”独自”、“难胜”,把作者心中的孤独和苦楚一股脑全写了出来,升华了本词的情感基调。他那坎坷崎岖的求仕道路上究竟洒下了多少辛酸泪,我们只能在脑海中想象,却永远都无法真正体会。
那么,王芑孙的词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风貌和格调呢?这就要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他本人的家世渊源、生平经历及其性格特点等方面来分析了。
首先,他生活在清朝乾嘉时期,出现了乾嘉盛世,这种盛况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还反映在文化领域。当时,经史考证之风盛行,其中乾嘉学派最为著名,他们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所以这一时期的文人大都治学严谨,不尚空谈,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重考据之风,在词学领域则催生出词籍整理、词律编撰和词韵修订等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清代词学的发展。虽然王芑孙本人极力反对考据之学,但是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自然无法不受其影响,所以在他的词作中有一股质朴无华的气度。他从不使用那些繁缛艳丽的词语,也不矫枉过正,就只是简单平实地抒写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次,他出身江南名门望族,是苏州莫釐王氏第二十世孙[5]。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闻名江南的科举世家,自明中期王鏊登科入仕之后,凭借其显赫的身份和卓越的文化成就名噪江南。他们以儒家士人自负,在儒学和地方社会文化传统的共同濡染下形成了独特的家风和家学,王氏士绅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精神追求在苏州可谓典型。作为王芑孙的启蒙导师,祖父王世琪对其影响也很深。王芑孙跟随王世琪之时,正是王芑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王世琪在当时的文士中颇负盛名,交游广泛,且交往之人多为饱学之士。因此,王芑孙得以目睹祖父先辈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训导。王世琪不仅传授王芑孙以知识,还教给他“不结贵游,戒奔竞,慎取舍”的处世原则。在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和祖父处世原则的影响下,王芑孙的词表现出朴素自然的风貌特征。
再次,他的生平经历是其主导词风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他的一生是一部交游史。在宦游京师期间,他结识了众多学识深厚的馆阁文人,认识了法式善、洪亮吉、张问陶等人,并常与友人们诗酒唱和,纵情山水。如此诗意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铸就了一颗敏感的诗心。他的一生也是一部追求科名的血泪奋斗史。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芑孙首次参加乡试到嘉庆四年(1799)最后一次会试,他一生共参加了五次乡试,六次会试,历时25年之久,足见其对科举求仕的态度之真诚,精神之执着。[6]在王芑孙苦苦求取功名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字字句句无不吐露着自己的艰辛和酸楚。正是因为他仕途上的不顺,才形成了忧愤深慨、苍凉沉愁的词风。
最后,他的性格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词风。王芑孙的总体性格特点可以用狷介一词来形容,这也是导致其科举失利的主观因素。作为名门之后,他自然是无比自信的,这种自信是植根于骨子里的,是其狷介性格的一个不小的因素。他拥有远大的理想,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不可多否,不肯从諛,遇公卿若平交”[7];他有着卓尔不群的举止,“栩栩自负,好议论”[7];他爱憎分明,倔强直率,表现出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他性格上的直爽让其词作也以率真直露、明白晓畅的面貌展现,这就印证了苏轼的“文如其人”。当然,风格的形成肯定不止上述几个原因,要想准确分析其风格成因,还需要考察他的交友、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就不在此一一分析了。
王芑孙的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少年时,跟随祖父往来于今江苏、安徽两省求学;青年时,又在京师宦游,功名而未果;晚年回归故里,思索人生,但仍不时往来于长洲和三泖之间。他的一生都是在行走,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所以才成就了他卓尔不群的一篇篇著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才使他的作品显现出丰富而深广的内涵。无论是从他的生活态度,还是生活情调中,我们都可以汲取丰富的营养,这也正是一个文人应有的姿态。他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种种美好的光芒都彰显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希望今后学者们能把目光投注到他的身上,去发掘他本人的闪光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1] 眭孜.王芑孙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文学院,2007:1.
[2] 张宏生.全清词·雍乾卷[M].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2012:7612-7617.
[3] 陈文忠.文学理论[M].3版.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88.
[4] 凌枫.宋词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46.
[5] 张建华.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3.
[6] 黄仲舒.王芑孙诗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1.
[7] [清]王芑孙.渊雅堂编年诗稿[M].常州:常州王氏,1804:358.
On Wang Qisun's Ci
Luo Wan
(School of Literature,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China)
s:Wang Qisun,a renowned scholar in Qing Dynasty between Emperor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in Suzhou,is a brilliant and distinctive talent. In combination with Wang Qisun's life experi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32 pieces of Yaoxiangci poems by him,from thre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content,artistic features and styles,and points out the artistic value of Wang Qisun's Ci,with the aim of calling for more attentions to Wang Qisun himself and his works.
Wang Qisun;Yaoxiangci;artistic characteristic;style
I207.23
A
1672-6138(2017)03-0065-06
10.3969/j.issn.1672-6138.2017.03.015
[责任编辑:曹娜]
2017-03-30
骆婉(1996—),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