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文·史·哲研究
周有光精神论略
李金坤
(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周有光先生虽然驾鹤西去,但他的矢志不渝的爱国赤诚、独立自由的求索精神、敢讲真话的可贵品质、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海纳百川的世界胸怀、钟情专业的坚韧意志、一生好学的求知兴趣、随遇而安的淡泊境界、谦逊达观的人生态度、举杯齐眉的恩爱美德,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与崇高的担当责任感。今人理当努力承传周老伟大精神,积极弘扬周老崇高品格,为中华复兴、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周有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精神遗产;薪火相传
2017年1月14日,世界罕见的英杰人瑞、常州籍周有光先生从容淡定地走完了他112年荆棘与鲜花并陈、风雨和彩虹齐飞的传奇历程,用自己那支神秀而灵动之笔画上了人生圆满的句号,享尽天年,驾鹤西行。京城一夜悲风吹,千树万树梨花开。草木黯然,举国哀悼。无论对周老熟悉与不熟悉的,国内或国外的,人们或诗或文、或往吊或追思,纷纷以各种形式怀念这位奇寿、奇思、奇才的世纪奇人。悼怀之余,笔者以为,悼念的真正意义则在于梳整提炼周老宝贵的精神遗产,让今人知照承传,发扬光大,进而使人人为富国强民、振兴中华担荷责任与使命,奉献智慧与汗水,发热发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概而言之,有光精神,约有十端。谨此简论之。
周老是一位经历晚清、北洋、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漫长历史的“四朝元老”,充满传奇色彩。郑板桥《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凭时代风云如何翻卷激荡,无论专业岗位怎样变更错位,他始终不变的是为振兴中华、国富民强而奋斗不息的赤子情怀。早年留学美国与日本期间,原本可以留在国外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她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止。他所言所行,所思所想,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维系在一起。在国家物质匮乏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从事实业;在民智未开的时候,他做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并且一再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当理性和常识被忽略时,他更是义不容辞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联语),辨误纠谬,开智发蒙,由衷呼唤人们正确认识自己、认知社会、认清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的正确关系,提醒人们要有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地球村意识。
周老不但热爱祖国,还关爱家乡,视爱乡为爱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109岁的他得知家乡一所无缘无名的常州大学拟成立“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并聘任其担任终身名誉院长时,竟然一口应允。他嘱咐希望学校要 “开放办学,面向世界;世界眼光看中国,国际视野做学问”。[1]这是对家乡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最大的支持与鼓舞。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杨国亮、周有光等九位百岁老校友,用知识改造社会,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奋斗书写自我,是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2]心系祖国,终身不改,精神可嘉,百世流芳。
屈原《离骚》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寅恪做学问一生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位贤哲高尚的精神品质,在周老身上得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
他一生关心时事、思考未来,关心中国往哪里去、世界往哪里去的人类共同命运的大问题。即使85岁离休告别其他社会身份后,周老则更是满怀热忱地关心中国前途,思考文明走向,重新思考真理与追求真理。他说:“我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整个世界不断出现的变化。我一直关心中国,我希望中国会变得更好、更有前途。虽然许多事还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相信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客观规律。”他强调:“对人生,对世界,既要从光明处看到黑暗,也要从黑暗处看到光明。”辩证通达,哲思迥远。106岁时,他敏锐地提出“三分法”,以其来总结“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即:“文化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经济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资讯化;政治从神权统治到君权统治(专制)到民权统治(民主)”,认为“世界各国都在这同一条历史跑道上竞走,中国不是例外。审视中国在这条跑道上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即使在他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每天虽只能吃400毫升营养液,不能再写文章,但他的思想依然非常活跃,每天坚持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周老一生,就像一部马达轰鸣、不知疲倦的会思想的机器。生命不息,思考不已,求索不止,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他的这些语言文字,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宝库增添了五彩斑斓的光辉。
周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自始至终都坚持独立思考,绝不人云亦云。对于这个世界,他有着许多慧眼独具高人一筹的精妙见解。他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遂及时提出“双文化论”。指出: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现代人应是“双文化人”。他反对国学之说。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他不同意“例外说”。他认为中国一定要走到人类共同的文明大道上来。世界各国都在同一条历史跑道上竞走,没有例外。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尽管他这些理性声音在今天很多人看来说的只是常识,但在一个常识匮乏的时代,知识人敢于发声,这何其难得?这种观点或许是一己之见,但多元的声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史记·商君传》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韩诗外传》卷十云:“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先贤之言,皆明显指出一味顺从附和的危害性与敢于直言谏诤的重要性。周老先生就是新时期一位“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的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正人君子,极其难得,甚为可贵。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面貌巨变,但也出现了唯利是图、金钱崇拜、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因此一些学者想用恢复孔孟儒学来治理补救这些弊端,因此,社会上以及一部分大中小学的“国学热”开始兴起。周老为此甚为担忧,及时发表了《儒学的现代化》等重要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自有其重要价值,不能丢了自己的好东西,那是真正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又指出:现在很多大学里搞的所谓国学,不是本来的意思,是表面热闹。孔孟之道里面的基本道理是符合本性、尊重人性的。可是过去把孔孟之道统统打翻,现在要真正恢复,还缺少社会心理土壤,得慢慢来。
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周老也深表忧患之情。104岁时写的《窗外的大树风光》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诗意描写:“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他们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个大动干戈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天空更加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花秋实、阴晴风信,从此消失!”由周老窗外一棵大树不幸命运的描写,不难使人联想到中国乃至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的情形,以召唤人们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初心良知的回归。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得好:“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在周老的心里,总是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尽管他的身心曾遭受过巨大创伤,但他初心不改,始终关注着国家与世界大事。当他获悉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立即让保姆打电话给文化界的朋友,约他们及时到家里来聊聊大事。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忘年交”朋友、出版社编辑叶芳先生,周老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的确如此。
最让人钦敬的是,近些年来他总是反复提倡要有全球化的文化大视野,强调不能只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这同当前有些人处处强调中国特色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地球村的形势下,人类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远远超过各民族狭隘的利益。强调“中国特色”往往是为一些负面现象辩护,掩盖落后。他竭力反对把所谓“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东方文化”。流行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说法实际上是“汉族中心论”,连少数民族都代表不了。所以说以“东方文化”来排斥“西方文化”是站不住脚的,只能固步自封。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新形势下,就应该具有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天下大同意识。关于多元文化融合的问题,周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古代文化以哲学为主导。现代文化以科学为主导。古代只有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现代形成了国际文化,这是以科学和技术为核心,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的精华,有世界各国的精英共同创造的新文化。现代社会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社会。我国今天实现‘改革开放’。‘开放’是实现国际性的前提,‘改革’是实现进步性的条件。积极‘改革开放’,中国就能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和进步性的现代社会。”[3]因此,周老提倡要做地球人、世界公民、从世界看中国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不仅具有哲理性的思想审美价值,在当下则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周老一生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先是在大学执教经济学课程,正当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却又奉调北京,他顾全大局,事业为重,愉快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工作。他的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甚广,而研究的中心则是中国语文现代化,在其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全面而科学的阐释。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人们称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尽管他一再否认这样的称谓,但外界依然坚持认定此桂冠。他还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之为“周百科”。85岁离休后,转为对文化的深入探索,郑重思考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以及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等重大问题。他在那张历经岁月烟尘的斑驳书桌上笔耕不辍,奉献了极其厚重而宝贵的绝世华章,成就了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瑞“思想者”。这是周老的大幸,也是繁荣人类文化事业的大幸。
无论是早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抑或是中年进行语言文字改革的探索,还是晚年对世界多元文化意义的思考,周老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一行。行行结硕果,事事开门红。究其原因,则在于他能做到:钟情专业,满腔热情,执著坚定,深究以恒。
周老与生俱来便是一个读书的天然种子。在他百岁时还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的八字学习箴言。在病重住院期间,他还对主治医生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正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啊。纵观其一生,他始终沉浸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的怡悦之中,总是快乐地行走在学习之路上。
在浙江民众教育学院任教期间,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周老身边不乏向他暗送秋波的“窈窕淑女”。可他那时一心只想留学,便委婉挡却了飞他而来的一支支丘比特箭,“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自嘲》),埋首书房潜心用功。晚年阶段,他常说:“做一个地球村的新村民,需要进行两项自我教育:扩大视野和补充常识。”他曾对儿子周晓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是要你对我孝,我是要Philanthropy(博爱),有博爱之心,你都会做得很好。我也不会留给你什么遗产,我希望你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最好的财富。” 他甚至把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改成了“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他曾与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纪伟人”爱因斯坦有过几次亲密接触,特别崇拜他的学问与思想方法,尤其牢记他的“人的差异在业余”的当面教诲。所以便养成了他“业余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至老不变,受用无穷。
格外令人敬佩的是,周老85岁离休后,以“老骥犹怀千里志,不用扬鞭自奋蹄”高度自觉精神,大量阅读文化和历史书籍,研究方向也从“小文化”的语言文字延伸至“大文化”领域的社会发展史和社会文明史。厚积薄发,思想之光在百岁之后遂井喷般地璀璨绽放。100岁出《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著述多是关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歧途和误区富于深刻反思的自觉精神。世纪老人的暮年之举,被学术界认为是前承“五四”精神、后启1990年以后一度终止的中国思想新启蒙。浏览周老一生40余部著作,大半是在离休后完成的。如此煌煌硕果,即便青壮年也难以完成,更何况是世纪老人呢?这简直是一个难以置信而又不得不信的世纪奇迹。正如李泽厚先生所称道的那样:“现在百岁高龄者不乏其人,但像周有光先生生命力如此旺盛,思想如此敏捷,恐怕是硕果仅存了。年事这么高了,还有这样旺盛的思想活力,还对世界、中国、人生具有这么高的热情与关怀,还在不断接受东西方的各种新信息,而且还能作明快的判断,实在令人钦佩”。值得庆贺的是,鉴于周老对人文社会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102岁的他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的特等奖。实至名归,令人惊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周老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著作等身、荣誉至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怀有一颗爱祖国、爱真理、爱人类的赤诚之心,以及他那种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与勤勉不倦的好学精神。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一个知识人、知识人怎样担当社会责任诸问题,无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与精神鼓舞的重要意义。
周老一生奉行着苏东坡《留侯论》中“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两句名言。他总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主张遇事不要生气,不要太计较,吃亏就吃亏,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总爱讲笑话说:“刘少奇讲:‘吃小亏,占大便宜。’我则说:‘我吃小亏,不占大便宜。’”他在物质方面要求不高,在乎的 是追求精神愉悦。饮食上,很多荤菜不吃,不吃油煎肉类菜肴,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上下午各喝一杯红茶。穿衣服也简单,别人送的漂亮衣服没有机会穿,因为不出门,穿出来也觉得不自由。喜欢小房间,几十年都住在50平方米的陋室里,还风趣地说有利于听觉。生前自定“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而精神生活则越来越丰富充实。
方志敏《清贫》说得好:“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周老正是以其随遇而安的淡泊心境,赢得了人瑞的罕见福分。也正因为他的健康长寿,才使得他能够读书、思考并进而关注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课题,从而对中国与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周老始终谦虚为怀,为人低调,乐观旷达,热爱生活,善于幽默,富于情趣。解玺璋评价周老说:“周有光先生以105岁的高龄,开博客,写博文,不能不被看作是一件奇事。在成千上万的博客中,以周老先生年龄之高,学问之深,恐怕再也找不出一个来了。”这正可作为周老乐学不疲而乐观生活的最佳诠释。
对于社会认知度很高的“汉语拼音之父”的称誉,周老本人却一向不予认可。他多次对有关人士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他认为,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归在一个人身上。他还这样说过:“我对语言学与文字学是外行,我参加文字改革工作是偶然。我的孙女儿在小学时候对我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文改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就是一个O。’[4]这就是我的写照。”如此见荣誉就让的若谷虚怀,委实值得尊敬。
周老曾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近年来周老身体很虚弱,由于来访记者与友人较多,他每次都要坐较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却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总是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谦谦君子,慈祥仁厚,值得称道。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以此来评说周老的大度胸怀,也是甚为确切的。战乱年代,百姓生活颠沛流离,炸弹就在他的身旁爆炸,自己的家也炸毁了,可他仍然憧憬着光明的未来,毅然坚持每天学习。还有“文革”期间的那些造反派把他的房子封了,财产抄了,他淡然处之。他的住房虽然很小,却感到别有乐趣。他在《新陋室铭》中不无幽默地写道:“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光临。”与他相濡以沫七十年的妻子去世,难受之时,他即风趣地以“人如果都不死,人类就不能进化”的哲理语言来安慰自己。对于别人说他年纪大了,活一天就会少一天。他却积极乐观地回应说:“完全不对,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机智而豁达,这是何等积极而达观的人生态度。学识修养造就了他的旷达人生,谦虚向上又给了他不竭的生活动力。周老晚年曾遭受两次致命的打击,一是98岁时丧妻,一是110岁时失子(周晓平),若是一般老人,恐怕难免被击倒。可是,因其具有常人不备的顽强生命力与坚如磐石的牢固定力,所以都挺了过来。由于其心胸的阔大与旷达,因此,生活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一种进取,一种奉献。他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向上心态,他有书可看,有文要写,有事要做,英雄不迟暮,老年无凄凉。正可谓:诗意栖居有滋味,旷达人生乐悠悠。
周老的夫人张允和是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她出身名贵,秀外慧中,才貌双全,令人艳羡。他们结婚后,两身一心,同舟共济,不畏风雨,尽享甜美。两老无猜,一生恩爱。恰如孙中山先生题赠夫人宋庆龄的联语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那样,可钦可佩,可敬可慕。
众所周知,汉代位贤妻子叫孟光,每天用托盘盛着饭菜举至眉齐精心侍奉丈夫梁鸿享用,夫妻恩爱,感动千古。可如今,周老夫妇也有与此相似的恩爱佳话,所不同的是将“举案齐眉”演变成了“举杯齐眉”。对此,周老曾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地向来访者解说道:“我们两个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这个小动作好像是玩意儿,其实有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要敬重对方。这很有用处,可以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由衷一席话,恩爱精髓见。由此想到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夫妇相濡以沫一辈子的恩爱模范的“八互”经典原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周老夫妇恩爱一生的幸福美满婚姻,正是他们共同践行“八互”原则的生动体现。
周老是个很乐观旷达的人,什么是都能看得开放得下,就是唯独恩爱相伴70余年的老伴的离世,使他一时难以于悲伤中解脱出来。半年后,待悲绪渐趋平息之后,他便将夫人的遗作加以整理编辑出版,作为自己永久的纪念。
令人尤为感动的是,自从夫人走后,他就将原来两人“举杯齐眉”的茶几与椅子移开,换成沙发,自己就蜷缩其上过夜,不再进卧室就寝,直到周老逝世为止。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夫妇如此,感人心魄。
周老是清末重臣张树声的曾孙女婿,他喝过胡适家的酒,吃过孔祥熙家的饺子,饮过周恩来总理家的茶,也与爱因斯坦一起喝过咖啡。他交友之广泛,学问之精深,眼界之远大,思考之邃密,见解之卓识,可谓超凡脱俗,出类拔萃。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联语来概括周老的潇洒人生、诗意历程是颇为恰如其分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曾这样评价周老说:“周老最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都拥有的两种最难得的生命奇观: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周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生命奇观却永远与日月星辰同在,他的真情真性真话将永远感动世人。他的矢志不渝的爱国赤诚、独立自由的求索精神、敢讲真话的可贵品质、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海纳百川的世界胸怀、钟情专业的坚韧意志、一生好学的求知兴趣、随遇而安的淡泊境界、谦逊达观的人生态度、举杯齐眉的恩爱美德,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与崇高的担当责任感。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谋求共同发展的世界形势新格局中,我们理当努力承传周老伟大精神、积极弘扬周老崇高品格,为中华复兴、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遂缀以小诗,聊表对周老的怀念与崇敬之情。诗云:
四朝人瑞叹珍奇,十大精神荟萃之。
道义铁肩担四为,和平花绽五洲齐。
[1] 唐传虎.常州大学成立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N].常州日报,2015-01-06(1).
[2] 周有光.对话周有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 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7-58.
[4] 周有光.人类文字浅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73.
Discussion on Zhou Youguang's Spirits
LI Jinkun
(Faculty of Humanities,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Jiangsu,212013,China)
s:Though Zhou Youguang has passed away,his spirits of patriotism,independence,sincerity,longeyesightedness,tolerance,loyalty for his career,modesty,reconciliation,love for knowledge,mutual respect between his wife and him,all of which,symbolize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responsibilities and historical mission. People,today,should inherit Zhou's great spirits,actively broadcast his noble qualities and devote ourselves to world-peace.
Zhou Youguang;independent spirit;free idea;spiritual heritage;pass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K825.6
A
1672-6138(2017)03-0047-06
10.3969/j.issn.1672-6138.2017.03.011
[责任编辑:曹娜]
2017-04-05
李金坤(1953—),男,江苏金坛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