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背景下领悟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

2017-04-13 15:59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钱钟书杨绛老先生

翁 金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两种文化背景下领悟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

翁 金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100年前,一丝光亮照耀在这凡俗人间。她就是当代大师级人物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其照耀世间的品质就是渊博 、才情、恬淡、低调。钱钟书曾如是说:在她身上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她终生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的知识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操行于西方经典文化的自立与浪漫。杨绛的内心坚硬且柔软。她经历百年岁月的洗礼,以一种平静而坚韧的力量,鼓励着我们。以先生一生经历为铺垫,以中西方文化解读为契机,领悟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

文化背景;杨绛;人生感悟

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原名杨季康。通晓英语、法语等几种语言。风华正茂的她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曾先后到北京等大都市求学。二十刚出头的她便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一名优秀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后来结识了丈夫钱钟书,夫妻二人于1935年共赴英国、法国留学。学成回国后的前几年里,杨绛先生成为一名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她的朋友用16个字来概括她的一生:高尚做事,低调做人;毕生自强,终竞自律。

杨绛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作家,小说《洗澡》是老先生的代表作,自1988年出版以来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海内外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好评如潮。风靡海内外的散文随笔《我们仨》是老先生在93岁那年出版的回忆录,向人们诠释了家的重要性——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读者同他们仨一同欢笑,一同流泪,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再版了一百多万册。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是老先生在96岁那年出版的。在书的前半部分老先生关注了神与鬼的问题,并在文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半部分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虽已经高龄,但老先生仍在平静、平淡、平凡中追求卓越的人生。102岁那年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共八卷。作为戏剧家的她,剧本《称心如意》是她早年的作品,舞台生命长达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杨绛老先生的主要有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和《塞莱斯蒂娜》等名著的理论性作品,涉及到的作家有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种语言的老先生,是翻译界公认的楷模。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唐·吉诃德》就是她的大作,到2014年已累计出版发行了70多万册,令世人惊叹。其它有名的翻译作品有西班牙小说《小癞子》、法国名著《吉尔·布拉斯》和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等。老先生一生作品之多、成就之卓越令世人肃然起敬。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对老先生的写作风格给出了中肯完美的评价:其语言沉定简洁,阴晴隐于平淡之中,本色的绚烂华丽存在于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中,语言干净明晰,却能表达深邃的思想。

人们给予老先生很多赞美:称她为世纪的奇女子——比她岁数大的也还有,但像她这么好的,真是见不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但在所有这些评价中,最让人为之动容、动情的莫过于她的丈夫钱钟书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丈夫钱钟书眼里,老先生将看似各不相容的三种角色:妻子、情人、朋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对一个女人该是何等高的荣誉!这应该是世上最动听最温暖最浪漫的情话了。 老先生究竟是如何赢得了一代“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心,赢得了这个世界。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人们还说性格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壤。那么,在老先生身上,两种文化又是如何碰撞交融在一起的呢?

杨绛出身于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既是大律师,也担任过高等审判厅长,因其不徇私情、不畏权贵、不阿不谀、秉公执法,深受普通市民的爱戴。母亲唐须嫈出身名门,贤惠文静、温柔大方的知识女性,既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也接触并接受了许多西方的前卫思想。来自书香门第的杨绛从小就学业精良,在父亲的影响下,杨绛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并将这一习惯持续了一生。大学期间,她还自修法文,学了一口让人称赞不已的法语。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才女的美誉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就已传开。可以说,杨绛一直畅游在中西方融合的知识海洋里,既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敢于积极接受西方的潮流。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仁,有仁爱之心;义,重情义;礼,懂礼数;智,明智果断;信,诚信为人之本。友人对老先生一生的十六字概括就是对她的品德的高度赞扬。

曾经有人问她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在她看来,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是好教育的第一个标准,培养受教育者的上进心,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是最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她拿自己举例子。小时候特别佩服爸爸的渊博学识,讨要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杨绛的老父亲从不在孩子犯错之后训示他们,也不会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而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古训的真正意义。杨绛的妈妈也为子女树立了好的榜样。她虽毕生都在操劳全家大小的衣食住行,但但凡得空,手里总是会捧上古典文学或现代小说,陶醉其中而读得津津有味。如此的身教,使幼小的杨绛一头扎进书的海洋,从此不能自拔。在启明上学时天主教修女的爱心深深感染了小小年纪的杨绛。让她体悟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老先生认为最能依恃的、最值得骄傲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这一信仰和信赖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支撑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她通过写喜剧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仍是对文化的信仰支撑她度过“文化大革命”那段忧患痛苦、不堪回首的岁月。她坚信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不会被摧毁,这个民族不会就此沉沦。

她双脚踏实地行走在祖国母亲的大地上,同时又记得仰望蓝天,自由地拥抱着西方世界带给她的新鲜的一切。杨绛的翻译生涯始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时期,在随同钱钟书去老师叶公超家里做客时,叶老随手递给她一本英文杂志,让杨绛翻译其中的一篇政论文章《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未曾想翻译的作品获得了叶公超先生的极大认可,并推荐到《新月》杂志上发表。从此杨绛先生便踏了翻译这条布满荆棘的艰苦之旅。《世界公民》的翻译也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20世纪50年代,著名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方面,“杨绛最好。”

1935年,在与钱钟书婚后不久便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她的主要任务是带孩子、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面对生活琐事的困扰她的口头语就是“不要紧,有我呢”。家在杨绛心中是人生的核心。婚后的才女甘愿做“灶下婢”,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对这位儿媳,钱钟书的母亲由衷地赞叹道:“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回国后夫妻二人更是相依为命,一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离不弃。被批斗的日子里,他们相濡以沫,肩并肩,手挽手,在这场灾难中不消沉,不畏缩,不卑不亢地做人。钱钟书在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用英文对贤妻表达了他最诚挚的谢意:“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无怨无悔守望家园的园丁杨绛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杨绛在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时,里面的一句话让她感同身受:“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当她把这句话念给钱钟书听后,答复正如她所预料到的“我和他一样”,其实在杨绛心里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钱钟书的《槐聚诗存》是在杨绛的支持和鼓励下编订完成的,杨绛担任起秘书和校对的工作,一字一句地将全书抄写一遍,不无感动的钱钟书再度给予爱妻以最高的评价:“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当爱女、丈夫相继离她而去,老先生如是说:“我压根儿不能逃,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于是,已经92岁高龄的她振作起精神,开始打扫他们仨的人生“战场”,拿起笔,重新投入创作。一部反映老先生一家生活的书《我们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也算是了却了女儿的心愿。2003年出版问世,书中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国人。《走到人生边上》是老先生在96岁时出版的散文集,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探讨人生的价值。 钱钟书留下的多达7万余页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也陆续被她整理得井井有条。《容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等都是这段时间出版问世的。为了激发鼓励下一代好好读书,老先生代表全家还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用来鼓励和帮助那些爱读书的学生们。

回顾老先生的一生,可以说她是个自由思想者。她坚持相信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是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是为了更好地张扬个性。她的百年人生是智慧人生、传奇人生。百岁时,她写下一篇《一百岁感言》。里面写道:“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店,2003:3-160.

[2]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J].当代社科视野,2014(3):57.

[3]张健.论杨绛的喜剧——兼谈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世态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134-138.

[4]陈宇.近十年杨绛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2-76.

[5]刘思谦.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1-125.

[6]敖慧仙.杨绛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代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S1):86-89.

(责任编辑:孙建华)

Understanding the Life of Yang Jiang in Two Cultural Backgrounds

WENG Jin

(Liaoning University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lian, Liaoning 116052, China)

100 years ago,came the birth of a large number of masters. As one of the only female, Yang Jiang, by its abundant talent, tranquil, low-key, is called "a trace of this mundane human bright". Her husband Qian Zhongshu said: in her unique combination of incompatible three: wife, lover, friend. Conscience and conduct her stoic intellectual, caring and loving her faithfulness to great women, she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difference and tenacity, conducting from the western classical culture of self-reliance and romantic. Yang Jiang's heart was both hard and soft. She has experienced the baptism of the century, with a calm and tenacious force to encourage us. In this paper, the old lady's life experience, as a foreshadow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s an opportunity, is understood through hundred years of life.

cultural background; Yang Jiang; life sentiment

2017-02-22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大学背景下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结构探究”(2014 XJJGYBXM19)的阶段性成果

翁金(1968- ),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教学研究。

I206.6

A

1671-4385(2017)02-0096-03

猜你喜欢
钱钟书杨绛老先生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绿洲里的老先生
选择
选择
100万只猫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算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