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道德与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中的当代青年择偶观分析
王 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主要运用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择偶观,试图以实证资料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对我国当代青年择偶中的同质性交换与异质性互补的交换过程进行分析。在择偶中,社会交换理论的理性原则、互惠原则和公正原则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社会交换理论的视野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及其特征具有指导意义。
择偶观;社会交换理论;同质性交换;异质性互补
所谓择偶观,指的是人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的价值取向,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其特定的择偶观念。对于我国当代青年来说,从众多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即同质性交换观念仍然是他们择偶遵循的主要观念,而“互通有无”观,也即异质性互补观念,同样普遍存在于择偶过程当中。
同质性交换和异质性互补是社会交换的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指的是相同资源之间的互相交换,是相对于不同资源之间的交换而言的;后者指的是不同资源之前的交换,同样满足交换理论的互惠原则和公正原则,只是这里的平等指的不是同一资源的平等,而是总体资源量的平等。
说到社会交换,就不能不涉及到其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它针对功能主义过于强调宏观、结构的不足,指出应该重视微观行动,认为人们的社会交往类似于物质交换,目的在于从交换中获得报酬。霍曼斯和布劳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布劳,强调了社会结构在交换中的重要性,提出五大社会交换原则:理性原则;互惠原则;公正原则;边际效用原则;不均衡原则,并且一再强调:互惠性是交换理论的重要原则,正是社会吸引与互惠的过程才导致了社会交换的产生。
以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择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强调了择偶中的同质性交换。例如,蔡鑫由夫妻个人条件的相似性检验社会交换理论(蔡鑫,2004);李煜、徐安琪提出择偶的邻近性原则和同类婚原则(李煜、徐安琪,2004);杨兴亮从社会转型期门当户对择偶观对都市"剩女"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杨兴亮,2011)。然而对异质性互补,学者的研究则未有涉及或涉及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资料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对我国当代青年择偶中的同质性交换与异质性互补的交换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在择偶时关注对方的家庭财产的多寡和门第的高低是否与自身相当,以及社会地位、社会声望是否与自己适合等,它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度量规则,是提高婚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而在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婚姻配对至今仍为社会通行的主流模式,只不过“门当户对”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当代社会,最能体现个体社会地位的恐怕就是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了。因此,当代青年择偶时,更为关注对方与自己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方面的相似性,同时为了以后适应的便利,他们还很看重双方在家庭背景上的相似性。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与文化程度相似、经济条件相似、社会阶层相同、趣味爱好相近的人联姻。下面将从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背景三方面对当代青年择偶中的同质性交换进行分析。
(一)文化程度的相似性
研究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程度的人结为夫妻的比例非常高。从未上过学的人中,45%的人其伴侣也没有上过学;而受过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的人中有42%的人选择了同等学历的人为伴侣,夫妻双方在手教育程度上的相关系数是0.54。择偶双方的文化程度之所以具有比较高的相似性,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文化程度较高者,当然希望自己伴侣的文化程度也较高,以利于两人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而文化程度较低者,尤其是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而言,由于其找到文化程度较高者为伴侣的可能性较小,不得不选择文化程度较低者为伴侣,这就导致了夫妻双方文化程度的较高相似性。
虽然总体上文化程度相似者倾向于互相选择,但由于我国男多女少,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远少于男性的现实状况,因此对于择偶双方而言,男性的文化程度要普遍高于女性。这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得到说明:如果男性从没上过学,有78%的人其伴侣也从没上过学,如果女性从没上过学,则有30%的人其伴侣也从没上过学;如果女性受过大学教育,则有79%其伴侣也受过大学教育,而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找到同等学力伴侣的只有29%。由以上数据可以推断,在这种文化程度“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下,学历很低的男性与学历很高的女性都会在择偶中出现困难。
(二)职业的相似性
职业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其对个人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调查表明:人们在择偶时同样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职业相同或相似的人,尤其是职业为工人、农民、商业人员、个体户等的人,其倾向性更强。男性农业劳动者中,有87%的人选择了农业劳动者为妻,女性工人当中,则有51%的人会选择工人为夫;个体劳动者中,大约一半的人会选择个体劳动者为伴侣;双方职业相同或仅差一个等级的占70%。由此可见,人们在择偶时,可能并不会要求对方的职业与自己完全相同,但却要求对方的职业声望与自己大体一致。
虽然户口在择偶中的重要性呈下降趋势,但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的门当户对,仍是当代社会中职业门当户对的重要内容。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结合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一现象实际上验证了布劳关于社会交换要考虑社会结构的论述。
(三)成长背景的相似性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国情下,成长背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城乡社会环境的不同。正如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存在相似性原则一样,在择偶中我们同样会被那些跟我们成长背景相似的人所吸引。这是因为成长背景的相似会使我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在相处时具有较多的共同话题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城乡二元化使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基本隔绝的择偶圈,农村人接触的一般是农村人,城市人接触的也一般都是城市人,因此,在择偶中农村人和城市人也更倾向于分别选择农村人和城市人为伴侣。
如果我们自身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文化程度高、家庭条件好、长相俊美而且讨人喜欢等,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同质性交换的原则找到一个同样如此完美无缺的伴侣。但现实情况是:我们总是会在某些方面有比较占优势,比如文化程度较高,而在某些方面又占劣势,比如家庭条件不好,或性格脾气太坏。这样的话,我们在择偶时就不能对对方过于挑剔,而应该在某些方面做出取舍。学历较高但家庭条件较差者,便可以选择学历较低但家庭条件较好者为伴侣,长相俊美但学历不高者,便可以选择长相一般但学历较高者为伴侣,这就是我们择偶过程中的“互通有无”择偶观,也即异质性互补观,它同样遵循平等交换的原则,只不过这种平等指的是资源总量的平等而不是某一方面资源的平等。
(一)双方优势和劣势的异质性互补
异质性互补现象在择偶中比比皆是,传统的郎才女貌的择偶模式便是异质性互补很好的例子。男性用自己的才能去换取对方的美貌,而女性则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对方的才能。实际上,在当代青年的择偶中,异质性互补的特征体现的同样非常明显。例如,本地郎的经济资源与外来媳妇的年龄、学历、相貌等资源间形成的某种平衡便是促成他们走上婚姻之路最关键的一点。这实际上是社会交换中资源异质性互补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由于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同一资源对于男性和女性往往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比如,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对男性就比对女性更重要,而容貌、持家能力等对女性可能更重要一些。这样,一个外貌较差的学历男性与一个外貌较好的低学历女性,便可能会有与双方优势可以实现异质性互补而走到一起。而且,一般来说,越是自己严重稀缺并且强烈希望拥有的资源,比如外貌、学历、家庭条件等,其对自己的吸引力则越大。
在择偶中,当人们以自身优势换取了他人的优势后,由于他们自身也存在劣势或缺点,而择偶中的交换又必须遵循公正原则,因此,他们也必然交换到对方的劣势或缺点。一般人们总是希望:对方具备他们看重的优势,而且其劣势或缺点又能为他们所容忍和接纳。比如,女性看重男性的职业的收入,但同时绝不希望其是个奇丑无比的人,男性更看重女性的容貌,但也不能容忍其性格脾气太坏或文化程度过低。这就说明:人们在择偶时,并非完全以对方的某一方面作为择偶标准,而是对对方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要求其在社会经济地位、相貌、情感等方面能够兼顾。
(二)双方资源拥有量的大体持平
在择偶中,人们因自身的优势换取了他人的优势,因自身劣势换取了他人劣势,这样“我”与对方就都是一个优势与劣势共存一身的人了。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我”自身拥有的资源量与对方拥有的资源量应该是大致相等的。比方说,女方的好容貌、低学历与男方的高学历、差容貌,二者拥有的资源总量及大体持平,因此符合社会交换理论的互惠原则和公正原则的要求,这样二者的关系就能稳固。
当然,双方的资源总量是否能够持平,实际上只是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尺度来进行衡量。某一种关系是否能够满足交换的互惠性和公正性,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这里涉及到了社会交换的主观随意性。
比如,一个在外人看来各方面都平平的女性,嫁给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男性,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婚姻是不般配的。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他们之间的交换是不公正的,但是,这位男性却并未对其妻子有丝毫嫌弃之意,两个人反倒恩恩爱爱、如胶似漆;或者,一对在外人看来非常般配的伴侣,他们自己却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公正的。这实际上正是社会交换主观随意性的充分体现。这种主观随意性在判断一种交换是否公正时,很可能会出现旁观者与当事人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
因此,判断一种关系中的交换是否公正应该以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为标准,而不能以他人的评价为准,否则,生活中便会出现很多纷争和悲剧。
通过以上对当代青年择偶中同质性交换和异质性互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理智性:当代青年择偶的一般特征
从社会交换理论在择偶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便可以发现:当代青年择偶,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他们对自己的终生大事,已经呈现出理性化的趋势。
由于交换是一种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为,因此参与交换过程的行动者与精于计算的“理性经济人”模型有类似之处,他们按照“行动=价值x可能性”公式来从事各项行动。
一般来说,一个人若拥有足够多的资源,那么,其在择偶时就可以要求对方拥有与其大致相等的资源量;若自己各方面平平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很好的人做伴侣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他就不会对这些人抱太多幻想,以防止自己的付出只是徒劳。在对自己和对方的优劣势进行仔细周到的比较衡量后,他们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取舍。
(二)互惠性:择偶前的普遍预期假设
如果探求当代社会中的人们为什么择偶,笔者认为,其原动力应该是它能给择偶者带来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双重的利益,互惠性是择偶男女双方都十分关注的话题,而且这种对利益的期待在择偶之前就已经存在,否则,择偶行为根本就不会发生。正如交换的内容不止限于有形的物资性交换,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资性交换一样,择偶中的互惠同样既包括物质上、经济上的互惠,也包括情感上的互惠。用“社会人”的假设来分析择偶行为,要比用“经济人”的假设更为合理。
互惠是社会交换的灵魂,它通过创造相互间的持续性义务来维持双方的持续性互动。
(三)公正性:择偶成功的基础
在理性原则和互惠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进行择偶。但是,不是所有的择偶都会成功的,到底什么样的择偶行为最可能成功并且使双方都感到满意呢?答案当然是那些资源拥有量相当,而且互惠性也相当的择偶双方,只有这样,彼此的交换才能平衡,择偶才会成功并且使双方都感到满意。因此,我们说,公正性是择偶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且不只是在择偶前,即使在择偶成功以后,公正性原则也会一直发挥作用,在此之后,若双方的资源拥有量发生明显倾斜,也会破坏其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稳定性,甚至使其走向瓦解。
(四)简单性: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择偶的不足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分析择偶观,显得简单化和庸俗化,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在择偶中也必然会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因此无法做到全然的理性。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择偶中,社会交换的理性原则、互惠原则和公正原则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1]蔡鑫.论两性关系得以建立的规则——由夫妻个人条件的相似性检验社会交换理论[J].思想战线,2004,(3):46-47.
[2]俞弘强.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之比较研究以布劳和科尔曼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63.
[3]周建芳.从婚介征婚看当代人择偶——以南京两所婚介中心546例征婚对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09(6):46-49.
[4]宁静.东北城镇青年夫妇婚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7):80-83.
[5]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104-112.
[6]左雪松、 夏道玉.女性时代风貌与“剩女”择偶模式——基于传统择偶模式的社会学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9-60.
[7]杨兴亮.社会转型期门当户对择偶观的选择偏好——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剩女”现象浅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4):92-95.
(责任编辑:孙 强)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Youth Spouse-Selection View i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WANG Qian
(Hube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ouse-selection view using Horman and Blau'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and empirical studies, and China's contemporary youth mating in the respect of the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complementary exchange. In mate selection, the reasonable principle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and fairness are are well reflecte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field of vision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know the spouse-selection vie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youth has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spouse-selection view;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homogeneity exchange; heterogeneity of complementary
2016-12-05
王茜(1983- ),女,湖北宜昌人,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C913.13
A
1671-4385(2017)02-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