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因之,课程设计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与此相应,为加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思考与研究,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研究新的亮点。本文在简要论述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拟以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三者加以思考。
“课程”一词在我国由来已久,唐代孔颖达和宋代朱熹在其论著中多次谈到“课程”,但二人笔下之“课程”与学校教育所言之“课程”含义相去甚远。我们通常所言“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1]将“课程”归为学科范畴,易引起歧义。在此,我们不妨采用顾名思义的办法对“课程”加以理解。课程即功课的进程,包括功课的内容、规律、方法、进程、考核方式等。狭义的课程仅指单门课程,广义的课程是课程体系、课程群和单门课程的总称。
通常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活动通常是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其特点是对课程进行“点”的研究。但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是某一门课程能独立完成的,作为教师,如果只着眼于单门课程教学研究,则势必导致专业课程整体建设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易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之间的脱节或失衡。因此,单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方法进程等的设计应置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群之中来考量,专业课程整体设计应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课程间性,否则必然导致教学工作的矛盾与困难重重。
广义而言,“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2]。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时代与社会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需求,基于人才培养宏观层面的考虑。在我国,针对不同时期国家教育教学方针政策的制定、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转换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等等,均需对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完善。如基于人才素质教育目标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构建模式,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比例进行设计;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人文类课程体系以及人文课程在专业整体中的地位比例进行构划设计;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自主意识,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及比例进行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对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进行规划设计等等。概言之,课程体系设计立足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在实现人才培养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主要针对课程的内容、结构、比例、模块等进行宏观的指导,并进一步明确课程教材、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较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顺利实现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能够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换言之,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着眼于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等宏观内容,课程体系设计需要有相关的课程群作为支撑,如果脱离相关课程群的设计建设,则难以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色。
“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3]相对于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课程群属于中观层面的概念。课程群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受教育对象,在预设的相关课程体系之下,将具有相关或相近的“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重塑与互补,课程群的设计要充分注意到课程间性,协调平衡课程关系。例如,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同属某一核心技能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在课程间、教师间、方法间进行优化重组,增加互动,以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基本课程群的基础上,除旧布新,对基本课程群加以重塑,形成新的课程群,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益。课程群设计与模块教学、单门课程教学设计相结合,可以形成课程教学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狭义)三者,由宏观到微观,三者彼此关联,互为一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依据、其最终指向和落脚点是什么。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速录文秘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潜在的创新意识、可持续性的发展。即重视理论技术上的实践教学,注重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以理实一体为原则,突出实践教学、能力本位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强调人才的“应用型”特点为指向的基础上,尚需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校企合作培养基础上的人才职业面向、经济社会特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普遍规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尚需将区域社会特点等考虑在内。基于上述规律,在综合国内秘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参考国内高校学者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思考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可做如下思考:从理实一体论的角度,将文秘速录专业课程体系分为课堂教学类、实训课程类、实践课程类。课程群建设:如从秘书学本位以及秘书学专业跨学科特点的角度考虑,文秘速录专业课堂教学类课程将包含汉语言文学课程群、秘书学课程群、管理学课程群、法学(就业面向)课程群;如果考虑区域社会特点,如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群还可以增加经济类课程群。从专业本位与学生自主的角度来进行课程设计,每一类课程群均应包含必修与选修两大类。
基于上文,以下具体阐述课程体系以及与其包含的课程群在内容、组织等方面的关联。
本文对文秘速录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文秘专业的文科基础性、专业应用性与现代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学科交叉性与复合性等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文秘速录职业技能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另外,关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在我国,秘书学专业隶属于文学学科门类,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归入管理学学科,在我国当下社会中,经济社会特点决定社会需要大量的具备经济知识解决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秘书,因此秘书学专业便具有了跨学科的特征。基于此,我们在秘书学专业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按照传统社会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诉求,相应开设中文类、秘书学类、档案类、公关礼仪类、办公自动化类课程,让学生具备办文、办会、办事知识与能力;还要开设管理学类课程,让学生具备组织协调管理知识与能力。课堂教学类课程设计,既要注重两大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管理学)本位类课程,还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开设经济类、商务类课程和面向法院书记员岗位的法学类的拓展课程;课堂课程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毕业时对文秘速录专业技能的现时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开设通识选修课以及学科专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等。
1.通识教育课程群。基于“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两大类。通识必修课程首先是指教育部规定的思政类、体育与健康类、信息技术类、外语类、创新创业类、心理成长与发展类等课程,这一部分是全国高校各专业均要开设的。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课程群还要增设通识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分为选修与限选两类。结合文化社会与经济社会特点、人才培养规律,选修课程可以从文化传承与文明对话、人文科学、社会探究与批判性思维、工程与技术、创新创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等6个课程域中选修,限选课程根据学科互补与相近理论,要求至少选择一门自然科学与一门艺术学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规定与选课方法如此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未来社会跨文化、人才跨学科的发展特点与趋向。
2.学科基础课程群。秘书学本科专业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分层关系为: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类)——秘书学(专业)。笔者认为这种分层结构的科学合理性要优于文秘专科专业中的分层结构关系。鉴此,本文的许多理念均基于秘书学本科加以考察,如果是秘书学本科课程设置,则要在专业基础课之前增加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课。其学科基础必修课包含:语言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则可以包括:文学概论、语言学纲要、基础写作、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以及中外文学作品导读等等课程。按照秘书学专业的国际分类法和经济社会特点,相应开设的管理类和经济类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计学原理、逻辑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以秘书核心技能为主导,基于校企合作的文秘速录专业,则同时要将速录课放在专业核心课程群中,以形成“秘书+速录”两大系列核心技能课程群。秘书类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秘书学概论、秘书写作、公共关系学、会务管理、秘书礼仪、秘书心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自动化;速录必修课程以中文速录课程为主导,相应增加速录实训内容。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学、经济法、金融学概论、商务英语等。专业核心选修课可以秘书素养为中心从拓宽与拓深两方面考虑,如开设中国秘书史、文书学、社会学、领导力、商务谈判、文秘英语、口才学、秘书参谋学等等。
4.学科与专业拓展课程群。学科与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限选模块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社会调查、领导科学、商务谈判;选修模块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方向,如政务秘书方向、商务秘书方向等。几个模块方向课程任选其一,学生也可根据学分数量,自行增加另外一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在此不将课程一一列出。考虑到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以法院书记员居多,可在学科专业拓展课程中增加法学概论、书记员工作实务、法律文书写作等课程。拓展课程的开设基于就业、留学、考研等方向,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设置。
理实一体、强化实践教学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达成的共识,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实训类课程分三类:一是校内模拟综合实训,二是企业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校内模拟综合实训。校内模拟综合实训由专业实践能力强的老师组织,将文秘与速录两种技能,分成若干实训项目,如“办会”实训,可以将学生分成秘书组、速录组、礼仪组、公关组、文案组等,以项目为导向对学生的文秘速录“核心素养和技能”进行训练与考核。校内模拟综合实训可以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以专科为例),每学期64学时,其它课程暂停,校内集中两周完成。
第二,企业实习。在此以文秘速录专科为例简要阐述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的企业实习,本科以此类推。企业实习分为三种模式:岗位见习、体验实习与专业实习。实习地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第一学年暑假安排岗位见习,为期一个月;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体验实习,40-50天;专业实习:第三学年,时间8-9个月。岗位见习和体验实习,如此安排的科学性在于:其一,学生利用暑假在大一和大二期间经历过岗位见习和体验实习,在实习中发现自身专业素养与技能的不足,在暑期之后的课堂学习期间便于和老师、同学针对问题一起调整完善提高;其二,岗位见习——体验实习——专业实习,三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循序渐进的实训,经历过前两阶段的实训,学生将会很快适应第五学期的专业实习,最终为毕业后直接工作的零适应期做好准备。文秘速录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和第六学期连续有近一年的时间。三种模式的企业实习,均要有企业教师作为现场实习指导,最终根据学生实习综合情况(出勤、工作完成情况、实习总结等)做出实习情况鉴定,给出相应学分。
第三,毕业设计。根据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参考多年专业教学经验教训,建议文秘速录专业专科的毕业设计采用实习总结的方式,本科采用毕业设计的方式。如本科的毕业设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会务项目的综合策划方案,有条件的可以分组实际进行,教师贯穿其中,根据学生的方案策划和实际操作情况给出相应分数和学分。
实践课程,特指社会实践类课程,关键词为“社会”。此类课程设计主要为了弥补前两种课程之不足,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最终服务社会。实践类课程根据实践的难易程度、实践时间、社会评价等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社会实践类课程分为技能证书、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社团活动与社会服务四大类。
1.技能证书类。对文秘速录专业的技能要求是,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设备进行工作与交流,计算机水平达到一级以上;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测试成绩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中文速录水平达到120字/分钟以上,获得中级速录师资格证书。
2.技能竞赛类。文秘速录技能竞赛可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等等。根据学生的参与次数、获奖情况等,给予相应的分数,可以用来置换一定的学分。
3.社会调查类。学生利用大学期间的三个寒假完成三篇社会调查报告的调研和撰写。调查内容可以围绕自己的专业进行,也可以是社会热点等等,调查对象不限。学生完成后,可参加学校、省级的评奖,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基本分数,依据获奖情况增加分数并置换学分。
4.社团活动类。社团活动旨在提供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这与社会对文秘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社团可以是文体类、专业类、创新创业类,设计好社团活动的参与度指数等,作为计分办法以置换学分。
5.社会服务类。学校人才最终要成为社会人才,因此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非常重要。服务社会的方式通常为志愿者活动,可以借助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为社会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也可以是爱心志愿者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等。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检验学生个体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能力,检验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检验自己的综合组织协调能力等,而且可以检验与提升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群体中的担当意识、协作精神等。
总之,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设计以及三者之间的课程间性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文秘速录专业的课程设计,既要立足于文秘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又要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便于实践的条件,提前规划,合理设计,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文秘速录人才的培养质量。
[1]百度百科:课程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t8smwx2z2W-qQHMo26HoFSmE-byhg4K7eD8O1gOSLY0KYqECVv2VfoDm5ZpEw887khAV2nGhIhojmmzc_ROquY6UH-tSbOtdU-aDMloz8u.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高教探索》.2009.3.
[3]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江苏高教》2006.6.
[4]参考蔡茂.《对本科秘书学专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秘书之友》.2014.12.
[5]本部分的课程为广义的大的课程类别,不再对狭义的单门课程(内容、方法等)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