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邓恩与李商隐非韵文比较
——以《紧急时刻的祷告》与《樊南文集》文体特点为例

2017-04-13 14:38孙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韵文邓恩李商隐

孙谨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约翰·邓恩与李商隐非韵文比较
——以《紧急时刻的祷告》与《樊南文集》文体特点为例

孙谨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本文以《紧急时刻的祷告》与《樊南文集》为范本,对约翰·邓恩与李商隐的非韵文的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两者文中有诗,诗中有戏的共性结论,揭示了文学的共性。

非韵文;紧急时刻的祷告;樊南文集;韵律;对话性

英国十七世纪的约翰·邓恩与中国九世纪晚唐的李商隐虽异域千秋,但是两者在韵文即诗歌艺术范畴内,从创作手法、巴洛克诗、思想与主题到诗歌中女性形象等皆具诸多可比性。两者在非韵文领域的成就也毫不逊色,本文以邓恩《紧急时刻的祷告》与李商隐《樊南文集》为引用例证,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对两者在非韵文领域的文学表现做尝试性比较研究。

一、有诗一般韵律的文

1623年时任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的邓恩罹染瘟疫,凶多吉少。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面对死亡邓恩写下了比其任何布道文都更能真实地反映他本人特点的传世之作二十三篇宗教文集: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紧急时刻的祷告》)。基于1624年初版的1923年剑桥大学版编辑John Sparrow在前言中认为,其中写有邓恩“最优美的一些散文”[1];我国晚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散文与骈文时称樊南文,玉溪诗和樊南文一样,在唐代文坛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樊南文集》有散文和骈文,皆属非韵文。细读之下会发现两者之文有一共性:文中有诗。

《紧急时刻的祷告》中充满韵律的语句俯首皆拾,如第三章:O Lord,I am a sucking childe,and cannot eat,a creeping childe,and cannot goe这里sucking/creeping押中韵;同一章再有“a fever canfillip him downe,a fever can depose him;a fever can bring that head,which yesterday carried a crown of gold,five foot towards crown of glory,as low as his own foot,today”此处head/gold押和韵,而fever/ fillip、five/foot两组押头韵,更有甚者,在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头韵f重复七次之多!这个摩擦送气的清辅音十分传神地把邓恩当时卧病在床只能发出微弱气息濒临死亡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病人已经只剩呼气而没有进气的现场感!第十七章有一段著名的文字:No man is an Iland,intire of it selfe;every man is a pe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e此处 man/maine、peece/part两组押头韵;同一章中还有“As death is the wages of sinne,it is due to mee;as death is the end of sicknesse,it belongs to mee”这段文字的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四部抑扬格,偶数行都是三部扬抑格,不仅如此“death”“due”/”sinne”“sicknesse”两组押头韵! 无怪乎杨周翰先生称邓恩的布道文是“稀释的诗”。

李商隐《樊南文集》中骈散皆有。骈文本身就有声律和对偶的要求,因此得出骈文是“文中有诗”这一结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难得的是历代学人对他的“文中有诗”的评价不仅局限于骈文,还包括他的散文——樊南文。前有清人何焯“吾独谓义山以文为诗者”[2];钱锺书先生的“樊南文与玉溪诗消息相同”说[3];后有改革开放后李商隐研究著名学者刘学锴“樊南文的诗情诗境”说[4]及其弟子余恕诚的“以骈文入诗”说[5];另有董乃斌的“非诗之诗”说[6]。圄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例证,事实上如此丰富的方家之言足以证明樊南文的一个特点——文中有诗。

二、有诗一般写作手法的文——关于用典与隐喻

两者同样擅以诗的手法入非韵文的创作如用典、隐喻甚至是颇多诟病的典故、隐喻的叠加。如《上汉南卢尚书状》短短两百字,至少用了十三了典故!中国评家把李商隐的这个特点称为獭祭鱼.(宋初杨亿《谈苑》“义山为文,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但是在他的二十三篇情真意切的祭文中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作者通过把复杂的或难以明说的情感关系用典故精准凝练含蓄的表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祭裴氏姊文》“虽琴瑟著咏,终天壤以兴悲”一句话就两个典故。“琴瑟著咏”语出《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意为结为夫妻;“天壤以兴悲”典出《世说新语》才女谢道韫嫁王凝,一正一反,寥寥数字,暗道主人公遇人不淑的婚姻悲剧。《祭处士房叔父文》中“陆公赐杖,念荣益以何成;殷氏著文,愧献酬而早屈”,先后典出《晋书*陆纳传》、《晋书·殷浩传》,暗切与处士房叔父之间叔侄兼师生的关系,不多着墨,然对叔父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跃然纸上。无独有偶,邓恩何尝不是英国版的獭祭鱼高手!只不过受宗教限制,在本中典故绝大部分来源于《圣经》。《圣经》中约伯由于最初不肯服从上帝旨意,被上帝用多种磨难反复考验。在大病初起的第一章,邓恩用约伯暗切自己由天主教改信英国国教的经历,由此认为这次的大病也是上帝对他的考验,正如第三章明确道出心中最隐秘的恐惧:“主啊,你让我躺在这张床上,该不是责备我?该不是因我早年的罪孽责骂我?”,还是第三章,“火马车把以利亚和信徒隔开”“以利亚”是《圣经》中的以色列先知,在他身处的信仰危机时代,蒙神召唤,凭籍预言和神迹拯救了以色列国,邓恩用以利亚的故事再次暗合自己的改教经历中度过的信仰危机时代;在生死攸关的病痛面前,在没有真正被布道对象的场景下,读者籍这些典故真实生动地窥见了这位出生于最坚定天主教世家,青年时代以“宁死不变”(Antes Muerto que Mudado)为人生座右铭[7],历尽磨难改信国教后贵为圣保罗教堂大教主的邓恩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矛盾和挣扎。

除了喜好用典,隐喻——特别是隐喻的叠加运用,也是两者所长。《奠相国令狐公文》开篇“昔梦飞尘,从公车轮;今梦山阿,送公哀歌”“梦”、“飞尘”两个隐喻点出今昔变故,紧接着 “天平之年,大刀长戟。将军樽旁,一人衣白。”“大刀,长戟”“一人衣白”三个意象排列构成隐喻,暗指李商隐对当年自己侍立恩师令狐楚幕中的骄傲得意和满满的依附之情。“公高如天,愚卑如地,脱蟺如蛇,如气之易”此处“天、地、蛇蜕”三个隐喻,根据冯浩注指当年受恩师“令狐楚奏章之学,如气之相传续”[8],暗喻自己得师之传,如获新生。接着“绝崖飞梁”,“新旧哀衣”两个意象形成隐喻,暗喻自己初调京下,而恩师病重梁山,自己匆忙艰辛赶路,“山行千里”,只为见恩师最后一面,临别谆谆教诲,终成绝响,再也没有恩师的维护和荫庇了。全文读来,情真意切,虽然多隐喻,但毫无堆砌之感,只觉悲透纸背。

世界是什么?邓恩在本书的答案是“世界是海,世界是房屋,世界是一本书”,全是隐喻。《紧急时刻的祷告》编辑John Sparrow在前言部分评价“In his most passionate prayers,just as in his most passionate love-poems,Donne’s mind is for ever embarking upon voyages,and peregrinations to fetch remote,and precious metaphors”[9](如同他最热烈的爱情诗一样,在他最热诚的祷告文里,邓恩的思绪永远在去取回那些遥远而珍贵的隐喻的旅途中),无须讳言,《紧急时刻的祷告》中的每一篇都是隐喻,充满迷思,令人费解又引人阅读,每读一遍又似有新解。邓恩用“语言的密码,凭一根绣花针解剖令人好奇的悸动的心”[10]《紧急时刻的祷告》中文版译者林和生也指出邓恩是“说方言”的[11]。隐喻就充当了这“语言的密码”和“方言”。邓恩籍疾病不同阶段带来的“紧急时刻”所做的冥想切入了如下话题:改变、恐惧、君主们、睡眠、钟声、心脏等。他只是因为自己的热病冥想吗? 1624年最初版本的标题明白无误的给出了答案:他在 “为人类的现状冥想”(Meditations upon our Humane Condition),据此,上述各个话题其实都是隐喻!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在第一章邓恩突发致命热疾,对于这样的生命无常,他写道“人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中会发生地震、电闪雷鸣、日食或月食”第十一、十二章,当医生为了保护心脏不受瘟毒伤害,使用了强心剂,并用鸽子入药,以便从头部吸出气体,邓恩写道:“心是人体器官的国王,它的处境与世间的国王或大人物没有两样”。邓恩籍摊薄气体的定义,从狭小的身体空间,推及国家这样的政治实体,写道“关于国家的流言,就是熏及我们的气体”,就个体日常生活而言就是“瘟疫性的、传染性的臭气”,对国家来说即是“有损名誉的、不光彩的污蔑和诽谤”,并且在接下来的章节里用他生病的七天隐喻上帝创造人类的七天。在病入膏肓的时候冥想生命“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属于同一卷书;一个人死了,就好像书中的一章,并不会被撕去,而是被转变为另一种更美好的语言”

以上例证充分说明两者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偏好用典、隐喻,同样在非韵文创作时也是他们的共性。略有不同的是在非韵文典故来源上,邓恩的典故绝大多数来源于《圣经》,而李商隐的用典来源则更为广泛。

三、有戏剧般特点的文——关于对话性

戏剧是对话的艺术,对话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根据前苏联文学批评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认为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的关系。[12]

《紧急时刻的祷告》第一章开篇:“人的境况真是多变而悲哀!刚刚我还身强力壮,顷刻间就病痛缠身;形势每况愈下,无由推诿,也无可名状……为保持健康,我们不懈努力……一个失控的局面一瞬间征服我们,占有我们,控制我们,摧毁我们,令我们倍感沮丧”邓恩想要对“谁”“名状”呢?人称代词由“I”到“We”的不自觉转换泄露了真相:他在和信徒们对话,圣保罗大教堂的教主在布道。虽然这是他生病期间的自我冥想,眼前看似没有听众,其实潜意识里他仍然在布道,有无数无形的受众信徒。同一章中邓恩写道:在那里,我首先听见的信息不是“你会死”或“你要死”,而是“你已死”(注:1624年第一版没有“”标点符号,而是斜体),这里邓恩显然在和死神对话;紧接着“我的上帝,因为俗念和愚昧的困扰,约伯未能担当起你所指派的任务,我的灵魂也同样令你失望;你把生命的冲动赋予我们的心,我们却不珍惜”短短的一段文字,邓恩不仅和上帝进行对话,而且和信徒进行着对话。 书中的“冥想”部分是与自己对话,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或讲述自己的身世,或对自己改宗这一无法回避的经历或解释,或忏悔,或无以名状。对于这种与自己的对话性,Joan Webber,在她的 Contrary Music:The Prose Style of John Donne做了如下评价:“Donne,as a writer,was only good at one thing,though that one thing is very intense and valuable.He was good at communicating his own experience,and he could only do this by showing what the experience was made of.”[13]

根据Geoffrey Keynes,《紧急时刻的祷告》一书在邓恩写就的第二年即1624年就予出版,到1638年出版了第五版,1655年被翻译成荷兰语在阿姆斯特丹公开发行[14],由此可见此书当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所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二十三篇祷告是明明白白的与上帝的对话之外,整本书其实都是作者与信徒、与读者、与自己的隐形对话,是隐形的布道。

李商隐的《樊南文集》共二十三篇祭文,除了一篇骈文,其他都是散文,因为它摆脱或回避了公文式应酬类写作的藩篱和虚伪,这些祭文最能真实表达李商隐内心世界,是其真实文风的最好体现。在这些祭文中,他和逝者对话,他们是恩师、朋友和亲人;他和自己、和上天对话,诉说自己的身世和抱负不展。我国也有学人认为李商隐骈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在于其“对话”性质[15]在《樊南文集》中最感人的《祭小侄女寄寄文》中有充分的体现:“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开篇用第二人称“尔”,以一个同辈人的口吻与身世悲惨的小侄女寄寄展开了一场阴阳两隔的对话,“来也何故,去也何故?”如果主语是第二人称,那么可以视为与小侄女的对话;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那么就可以视为作者与上天的对话,因为这是一个问句,显然明知无解,但仍想得到老天的回答。想到小侄女一个人孤苦伶仃于荒郊野外,作者饱含深情的问“朝饥谁抱,夜渴谁怜”?和前句一样,“饥、抱”“渴、怜”各自的主语和宾语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即既可视为与逝去的小侄女的对话,也可视为与上天的对话:你(她)早上饿了,谁来抱抱你(她),你(她)晚上渴了,谁来怜爱你(她)啊!接下来的描述甚至有戏剧舞台背景般的效果“自儿没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儿精诚,不知何之。”李商隐用其他子侄辈的欢快背景,突出了独缺小侄女寄寄的悲伤。文尾做为一个长辈对小侄女的谆谆交代读来让人凄然泪下:呜呼!萦水之上,壇山之侧。汝乃曾乃祖,松檟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

与邓恩一样,李商隐文中也常出现与自己对话的文学现象,即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祭徐氏姊文》除去开篇一小段文字与所祭奠之人稍有关系外,从“始某兄弟,初遭家难”起,就开始述说自己的坎坷无依身世。显然这是有违祭奠文的要求的,但是唯此,他才能“有所怨”。如果把前文Joan Webber对邓恩的评价转评到李商隐的写作特点上也毫不牵强。

从对话性的视角看,《李贺小传》更是独特的存在。全文凡487字,有长吉之母与儿之对话“是儿要当呕出新始以耳”;有长吉临终前奇梦中恳求天帝派来的人,“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上帝派来的红衣使者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短短五百字不到的文字,把李贺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如何临终托梦的场景写得栩如生,有人物,有对话,有背景,有道具,活脱脱一部有关李贺的戏剧。古今中外如此写传之人实不多见。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邓恩与李商隐在非韵文的创作中颇多可比性。他们的文如诗:有诗一般的韵律,用诗性的手法,大量运用典故和隐喻,甚至是两者的叠加;他们的文如戏:充满了戏剧中的对话性。因此,所谓文体,定是先有文,后有体。如果一味陷落于体的窠臼,就会固步自封,甚或削足适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文学创造性,而两位文学巨匠,文中有诗,文中有戏,打破诗文的文体界限,不受其樊笼桎楛,才终成一体,有所成就,同时他们的可比性也再次证明了文学是有其自身规律和共性的,只有异质的文化,没有异质的文学。

[1]7、9、10.John Sparrow.Introduction[A]In:John Donne.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M].Cambridge:printed by W.Lewis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MDCCCCXXIII:XV,VII,XVII,XVIII.

[2][3][4]余恕诚.樊南文与玉溪诗[J].文学遗产,2003,(4):62~63.

[5]刘学锴.樊南文的诗情诗境[J].文学遗产,1997,(2):13.

[6]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2.

[7]李商隐.樊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5,2nd:309.

[8]John Donne著,林和生译.紧急时刻的祷告[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10(序).

[9]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J].外国语,1999(5):8.

[10]J oan Webber.Contrary Music:The Prose Style of John Donne[M].Madison: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63:12.

[11]Geoffrey Keynes.Bibliographical Note [A]In:John Donne.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M].Cambridge: printed by W.Lewis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MDCCCCXXIII.

[12]刘子闻.李商隐骈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注释:

①本文邓恩原著英文引文全部出自1923年John Sparrow编辑的基于1624年版本;中文译文全部来自林和生译本

②本文李商隐原著引文全部出自李商隐著,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本

编辑:董 刚

Comparative Study on Non-verse Style of John Donne and Li Shangyin

SUN J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u Jiangsu 215500)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se style works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 by John Donne and FanNan Wenji(Collected works by Li Shangyin),we claim that their prose characterize in the fusion with poetry and drama.

Non-verse;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FanNan Wenji(Collected works by Li Shangyino);rhythm;dialogism

I01

A

2095-7327(2017)-01-0159-04

孙谨(1968-),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约翰⋆邓恩与李商隐之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JB576)

猜你喜欢
韵文邓恩李商隐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嘲桃
石榴
苦难真金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花絮
白宫媒体主管争议声中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