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以山东淄博为例

2017-04-13 14:38刘晓飞廉武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淄博乡土文化

刘晓飞,廉武辉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730030)

当代乡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以山东淄博为例

刘晓飞,廉武辉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730030)

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改变,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乡土文化日渐被城市大潮所边缘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实现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对乡土文化的来源和内涵有所了解,又要意识到其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在挖掘与探索的基础上,解决好文化传承、文化冲突、教育与乡土等现实问题,以此来优化乡土文化坚守与创新的良好途径。

乡土文化;坚守与创新;山东淄博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由此成为继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中国文化,始终站在自由农村园地上滋长”①,因此,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许多乡土文化来不及赶上时代步伐,故而还未得到相应发展。中国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等待着我们在坚守与创新中进一步提高了解与认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应是“全方位的延承”,既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积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既要保护好原生态的文化,又要创造生态新动力;既要展现乡土文化的原貌,也要注意挖掘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乡土文化的来源

坐落于鲁中地区的淄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春秋战国时属齐国,文化深厚,人才辈出,有诗赞曰:“蒲松龄故居松柏青,孝妇河水见清纯。鬼谷洞泉千年景,攀缘南山忆苏秦。将军头村庞涓魂,悬羊山上鼓角闻。”虽然在现代化号角的驱动下,这座城市已成长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其本土文化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扬,其中最具特色的齐文化、神话故事传说、名人古迹、红色文化等,都在旅游、文艺、学术等方面探索着各自适合的路线,并在它们的发展中不断发展乡土文化。

(一)齐国文化

齐文化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共分东夷文化、齐国文化、齐鲁文化融合、鲁文化四个历史时期。在时间上,上可溯至三皇五帝,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空间上主要为现在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作为齐文化主流阵地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产生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它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且向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在稷下学宫的繁荣时期,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不少学者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始建于齐桓公时代的稷下学宫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在“百家争鸣”时期达到鼎盛:“宣王喜文学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②在思想文化上,稷下学宫崇尚黄老道家之学,先后涌现的代表人物有文子、列子、范蠡、彭蒙、田骈、尹文等等。

齐国统治者基本上按黄老道家思想治国,并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史称东帝。战国晚期,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秦始皇执政后,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得百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但黄老思想在民间的余脉还在,汉代秦后,丞相曹参在稷下黄老学派的策源地——齐国学到了黄老思想的治国精髓,并将其变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故而打造出 “文景之治”的盛世。

(二)故事传说

神话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淄川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甚高的作品集,其内容就多取自民间传说轶事,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除此之外,淄博大地上还流传着世人耳熟能详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传递着淳朴的乡土气息。

另外,在《齐乘》中有记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③此传说大体内容为:博山八陡有颜氏女,丈夫在新婚之夜暴病而亡,婆母认为她“克夫”,对其百般欺凌,还特意找人做了两只尖底水筒,不让她在挑水中途休息。善良的颜氏女以德报怨,侍奉公婆始终如一,还舍身相救十里八村的百姓免于水患之灾,她的善举感动了天地,神仙将大水变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这便形成了今日横贯淄博大地的孝妇河。

颜文姜故事所体现的孝文化,在齐鲁大地是独树一帜的,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伦理规范,也记录了广袤时空下此地的传统文化脉络,象征着一种本土的民间文化价值取向,这与当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紧密贴合的,既展示了民族文化,又是民俗地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宣扬功能。

(三)名人名胜

古往今来,淄博出现过许多有名之士:从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等春秋战国风云人物,到左思、贾思勰、淳于意、房玄龄等各代文人志士,以及清代孝妇河畔三名人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都鲜明地展现着淄博的文化渊源,使淄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城。而今,淄博人依旧活跃于学术、艺术、影视等各领域,对乡土文化的打造也处于摸索中。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在明清时期,山东最显赫的科举文化世家莫过于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新城王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100多人,有诗文著述传世者50余人,著述160多种820多卷。”④康熙年间一代廉吏、文学家王渔洋就是新城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由于长期深受廉政家风的熏陶和家族成员互为明镜的影响,他一生居官清正廉洁,勤勉自励。“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便是他毕生遵循的经世之道和并用来教育后人为官治世的传世之道。

习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曾有过发人深省的生动论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⑤鉴古知今,以廉育人。新城王氏从普通农户到官宦世家,始终以“爱国、忠诚、勤廉、自律、为民”为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引导人们不断深入思考、借鉴和传承。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我们要寻找优良家风,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营造家庭理性与感性的氛围,把真善美传递给孩子。

(四)红色文化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淄博军民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英雄壮举在淄河两岸不断上演,是“一部流着血的抗战史”。自1937年冬,先后有五个日军部队侵守淄博,从铝到煤炭,只要存在矿产资源的地方,均会派重兵把守。还派出强大的特务机关“三角部队”,制造十次惨案,屠杀千余名淄博同胞。1937年底,在博山谦益祥商号屠杀居民百余人,1941年春,围绕淄博铁路、公路等沿线据点向抗日游击区进行连续反复的“蚕食”和“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曾在一月内“扫荡”32次,企图消灭一切在淄抗日武装、彻底铲除抗日根据地。并于1943年,针对鲁山山区制造“无人区”,烧杀淫掠,恶行累累。

也正是1941、1942年间,山东遭遇旱灾和虫灾的困扰,粮食严重歉收甚至绝产,百姓不得已用树皮、草根之类充饥。天灾人祸之下,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日军在山东及周围总兵力增至4.7万人,比1940年底多1.1万人,伪军总人数猛增至16万人,比1940年底翻了一番,日伪据点也由1940年底的1156个增至3700余个。有资料统计显示,抗战时期淄博共有四万多人参军,对日伪作战380多次,歼敌数万。著名的马鞍山保卫战、夏庄突围战、高苑反扫荡等战役,涌现出“不惜头颅四门悬”的孙锡九、传递情报坚贞不屈的冯棉英等英雄,他们忠烈感人的事迹,都是淄博军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的真实体现。

如今,烽火硝烟的战争虽然已远去,英雄长眠于历史,但我们始终要铭记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日精神,担当起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历史无言,精神不朽。纪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歌颂和赞扬上,要总结经验着眼未来,继承革命精神遗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正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根植头脑、融入血脉,时刻牢记团结就是力量,发展才能强大,牢固树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念,求实开拓,奋发图强。

二、乡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 ‘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⑥一个国家和民族倘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生命,同样的,一个地区、一个家庭,没有了文化和信仰,也就丧失了其独立性和前进的动力。

(一)古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

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及“乡愁”反映了整个国家、民族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依恋和初心,对古村落不仅要修复原貌,最根本的是通过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⑦淄博市内文物古迹众多,东部齐国故城、东周殉马坑、古车博物馆,堪称中国之最;中部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园,文艺深厚;南部齐长城遗址,历经千年沧桑再现春秋风采;西部鲁商发源地周村商埠,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此外,淄博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分布,溶洞奇特,在城市喧嚣的背后,峨庄、博山、淄川等地遗落着许多风景秀美的古村落。

淄博市乡土文化丰富,全市共有传统乡村文化乡镇、村落、街区、乡村博物馆和传统民居488处,其中仅传统村落就有98处。为提升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水平,淄博市在2015年初实施开展了美丽乡村连片创建示范行动,共投资1.8亿元来改善43个村庄的村容村貌,集中清理村庄及周边环境卫生,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把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加深群众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认识,力争在2016年底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生态优美、社会和谐安定的美丽乡村。

古村落乡土文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要对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的理念,注意保留村庄的历史记忆,正确处理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这种载体之间的关系,将乡土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改善“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等现象,突出对民居、民俗、民风的保护,让乡村文化落地生根,构建和维护好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将传统乡土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全程中,以此拓展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着重将传统乡土文化的精髓以更深的“度”和更广的“域”世代传递下去,为百姓营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

(二)发展经济,转型现代工业城市

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⑧淄博是一座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与日俱增,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和建材产区,一大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辐射江北乃至全国。由于淄博处于平原丘陵地带,农业所占比重较小,但农耕文明亦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最早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规范的《考工记》和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均出自此地。如今,在现代农业的驱使下,截至2015年,淄博已建成蔬菜、水果、桑蚕、畜牧等十大特色经济区,“三品一标”品牌总数多达141个。

此外,淄博陶瓷作为“当代国窑”,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南北朝时淄川寨里窑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宋金时,“居人相袭善为陶”,遂有“瓷城”、“瓷都”的美誉,窑场数量增多,新品迭出,位于现今淄川磁村境内的磁窑务窑场规模最大,官府在此设“务”收税。经元末战乱短暂低弥后,博山在明代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在清初更是成长为山东陶瓷的集销中心。当前,淄博陶瓷在保存、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采用现代高科技,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文化创意来提升陶瓷的产业结构。

(三)探索学术,挖掘本土文化意蕴

淄博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探索和钻研的文化比比皆是。截止到2016年8月13日晚,在知网检索栏中输入“齐文化”功能搜索到 9,272条结果,“聊斋文化”有38,833条结果,“稷下学宫”存在5,504条,“焦裕禄”检索到55,715条,输入“淄博”二字则可检索到261,092条结果。

文化作为城市之魂,既能展示城市的整体风尚,又能体现民众的价值内涵,优秀的文化犹激励人们热爱家乡,并尽力为其作出贡献。在挖掘本土文化意蕴的过程中,要注重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把城市文明渗透到乡规民约的具体行为中,使之成为农民的行为标准和自觉追求;要致力于研究历史传统,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城市人文风情,合力打造本土文化标签;要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展现优秀的风土人情,使城市更具特色性、开放性和世界性。

(四)艺术争鸣,创新聊斋俚曲、蹴鞠文化的新形式

艺术作为一个地区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往往传递着浓郁朴素的乡土气息,蕴含温暖的精神和道德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身心、涤荡尘埃的作用。由于乡村百姓文化水平不高,地方文艺大多吸收本土风俗习惯,以此展现妙趣横生、通俗易懂的乡土之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⑨中国乡村特有的土地情结,让中国人更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向往和平,我们现在激活乡土文化便是留住内心的安静,保存农耕文明的根脉,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提供厚重的精神支撑。

2006年,流传三百多年的“聊斋俚曲”和蹴鞠同时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者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民间音乐的“活化石”。由于《聊斋志异》全篇以文言文写成,不便在百姓间流传,蒲松龄便着重于“通俗性”,借用民间小调进行再创作,最终形成用淄川方言演唱的“聊斋俚曲”。多年来,俚曲传唱范围较为窄,少有人关注,80年代末人们才开始逐步意识到其文化价值。演唱是最好的传承,随着聊斋俚曲剧团的成立,聊斋俚曲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俚曲、学唱俚曲。

在里约奥运会上,淄博蹴鞠落户巴西国家队博物馆,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蹴鞠向世界展示了其魅力。蹴鞠在2400多年前就已成为古临淄民间盛行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式,这与当时齐国经济富庶、思想活跃、文化发达密不可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蹴鞠所体现的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齐文化”精神内涵,对后世文学、体育、道德礼仪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千百年来,蹴鞠技艺虽历经演变,却依旧底蕴丰富,它以拜师传授、言传口授或在比赛练习中切磋为传承方式。为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临淄不仅多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且近年来正在规划建设展现蹴鞠文化和足球魅力的“国际足球源头村”,以此更直接地展示世界足球历史和文化。

三、新乡土文化的逆袭手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的淳朴逐渐被现代化大城市的光辉所掩盖,严重出现了退化和断层危机,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如何对乡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困境。为此,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一)宣传民众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费孝通认为:“‘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⑩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修身之本,要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号城市的形象,必须用行动去肩负起创建文明城市的重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环境催生一种文化,中国的乡愁总是与乡土文化萦绕,乡土文化是它成长的根与土壤。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前进,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渐改变着农村长久以来的价值观念。旧的正在瓦解,新的尚未形成,这便形成了当今乡土文化前进的矛盾冲突所在。乡土文化是 “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⑾农村要留住乡愁,重建乡土文化,不仅要依赖政府和社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更需要加大乡土教育力度,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在熟知的基础上加以情感认同,在扬弃中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更自觉地维护和发扬乡土文化。

(二)编制乡土保护规划,挖掘区域文化新内涵

近日,在全省公布的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中,淄博市共有35处文化遗产入选,淄博市紧随其后启动《记忆乡村》编纂工作,旨在弘扬淄博地域文化魅力特色,传承淄博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名城的建设。

文化是历史的,需要记忆来保存。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保护标准,各地对其保护与开发尚处于自主状态。如何保护并有效的传承乡土文化,发掘其传承价值与意义,使之不流于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为乡土文化生活化、自然化、本土化特征明显,能够使乡民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思想的共鸣,为此,传承乡土文化要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实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有效衔接,改善乡土环境加强乡村文化的地域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三)加大乡土教育力度,为精神家园打上一生底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⑿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就出版了《淄博历史》的淄博市初级中学乡土历史课本,作为基础知识的普及,按较小比例融入到历史科目的考核中,以此用来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知。

乡土文化进校园,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如淄博历史概述、名人寻访、地方特产等,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亲近地方文化,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更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课程一般是由学校或区域教育部门,利用和依托中小学生正在生活、生长所在地的自然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等资源,组织开发、建设并加以实施和评价的地方或校本课程,其开发利用正成为各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载体。

中国乡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是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它深深渗透于乡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形中造就和规范着生于斯、长于斯群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滋养他们精神世界的土壤。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一个个体都应担负起乡土民俗文化“传送者”的责任,通过学习、领悟和传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和永续发展。我们要在了解和吸收现代文明的基础上,着力弘扬时代精神,自觉保持和发展乡土文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每个乡村社会具体实际的结合,保持好乡村特质,体现中国特色,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

[2]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民族出版社,2010.

[3]李新.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孟晓瑞,林凤.乡土文化:乡村教育的沃土[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5]胡映兰.论乡土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6).

[6]许庆如.我国中小学乡土史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5(34).

[7]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8]刘志奇,李俊奎.中国乡规民约研究80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注释: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116.

②出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③出自《齐乘》.

④山东桓台新城王氏:忠勤报国铸家魂.http://www.ccdi.gov. cn/yw/201606/t20160613_80398.html t=636015128836238750

⑤习近平.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7/c70731 -26580958.html

⑥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231-232.

⑦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2013.12.12-13.

⑧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的讲话.2015.1.19-21.

⑨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6.

⑩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64.

⑾邓昭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4.

⑿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会.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6.

编辑:董刚

The persistence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local culture——a case study of Zibo Shandong

LIU Xiaofei,LIAN Wuhui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30)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 modernization,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As the root of national culture,the local culture has been marginalized by the tide of the city.In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of the local cultur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but also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ulture.On the basis of excavation and exploration,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onflicts,education and rural areas,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good way of local cultural persistence and innovation.

local culture;persistence and innovation;Zibo Shandong

G12

A

2095-7327(2017)-01-0150-06

刘晓飞(1991-),女,山东淄博人,西北民族大学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廉武辉(1972-),男,陕西蒲城人,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92016011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淄博乡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谁远谁近?
芬芳乡土行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