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书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贾书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鉴于当前国内外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迫切需要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而培育和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本文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和方法。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认同”是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认同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从字面上看,“认同”应该包含“认”和“同”两个方面。“认”就是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反映,包含感知、情感、心理、信念、信仰等方面;“同”就是同意、归属。因此,“认同”是指个体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及由此生发的强烈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从内容上看,“认同”包括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本文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泛指社会认同。
价值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哲学中,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内在的需要与主体内在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特殊关系。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则是主观的,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多元的社会结构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中就会有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之分。核心价值观是就一种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而言的,它是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是每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思想基础。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但是在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个引领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人们的价值观追求起着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广义上讲,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的看法。从狭义上讲,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应用,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价值观认同是源于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价值思考和价值反思。它是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适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主导价值原则、价值导向、价值选择、价值标准和行为道德规范的肯定和接受,并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来指导自身的价值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并将其价值观的内在理念体现到日常生活的实践行动中。
恩格斯曾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真理观时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可以推出,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强制个体接受他并不认同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同样,没有哪个人会心甘情愿做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可见,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直面问题是寻找对策的前提。
1、宣教方式陈旧、针对性不强
社会成员对理论掌握和认同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理论的宣传教育程度。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2、西方文化渗透和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导致认同困难。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宣传和鼓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企图以经济全球化为名实现所谓的政治、文化一体化。这种文化渗透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冲突,有部分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价值观主流化和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导致人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渐疏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日趋多样化,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影响,构成了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意识活动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的难度。
3、理论和现实脱节,忽视大众利益诉求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媒体宣传都进行的热火朝天,但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目标受到两极分化的冲击,权贵经济大量存在,利益固化、阶层固化已成现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诚信、友善的要求一再受到挑战,以及日常生活领域理想缺失、价值倒错、道德滑坡等等,都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宣教的内容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间契合度不高。人们实实在在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这不仅难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完全认同。
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不仅仅是精神领域里的事情,精神世界的改造离不开现实社会历史的土壤,离不开人的现实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人们的价值取向归根到底是由自身的利益取向决定的。因此,一种意识形态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只在于其理论是否完美、逻辑是否严密,而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及实现人们的利益诉求。
1、继续深度凝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以来,学术界针对如何凝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24个字的理论阐释,它涵盖了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对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和发展,是我党的一次理论创新。
笔者认为,这24个字“三个倡导”的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未定论的表述方式,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是在价值观层面反映普遍追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解读,必然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向前推进。作为一次探索性尝试,笔者认为在凝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不一定就是圆满的,不要过于追求完整全面。“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似全面,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实则不然。仅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概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的价值要求,但并未包括日益重要的“生态”方面。核心价值观不能单纯像“主义”一样理性表达,它不简单是逻辑道理,是非对错判断,也应包括喜怒哀乐等 感性的东西。
第二,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内涵深邃、内容普适的最高价值理念,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全体民众信仰的寄托,应该便于记忆和传播,应该能让所有社会大众,包括不同阶层和职业的群众脱口而出,清晰明了。
第三,“三个倡导”尽管已经极尽简洁、精炼。但从价值认同的角度,它仍然需要一个大众化解读和再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府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理性,最终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退一步讲,即使“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最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高度抽象性以及总体性,也决定了它必须转化成具体的价值观,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促使广大社会成员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努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
第一,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引导机制。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来,需要从外部进行灌输。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社会成员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价值观认同又不能仅仅依赖于外力强制性灌输。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坚持灌输和引导相结合,坚持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第二,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善于运用大众语言。对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要接地气,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来讲,力求通俗易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尤其在浅阅读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喜欢深入浅出,在不失意识形态真谛、确保意识形态基本内涵的前提下,力求在表达上贴近生活,将高度抽象的哲学理性思维通过富于时代敏感性的话语吸引群众。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对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必须植根于百姓生活,巧妙运用大众身边的故事来进行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感觉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从而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实现一元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的统领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价值一元和 多元的关系。社会体制转型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是当代价值观多元的根源。价值观多元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借鉴,它带来了人们在价值上的苏醒,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开放程度。多元共存也有利于在差异中扩大认同,在碰撞交流中增进思想共识。然而,多元的价值观使人们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强烈撞击,这不仅引发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而且使人们对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价值认同危机。因此,如何使多元价值在差异中实现共存就显得极为重要。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要惧怕相异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情绪化的拒斥心理和非理性的防范意识都属于庸人自扰。面对多元价值共存,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差异,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绝对的思想统一而消除多元,认同必须把差异包含在内,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认清主流和支流、积极与消极,实现一元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的统领,把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形成和巩固价值共识。
4、重视利益诉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感召力
价值和利益密不可分。利益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利益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人们的广泛认同,就必须重视利益诉求,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建设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利益固化,严重影响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三是正视公民民主诉求,畅通民主表达渠道。 四是建立公正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使各阶层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427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编辑:林军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JIA Shuming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e and various changing social thought and values,it is urgent to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While achieving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t socie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ttai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Finally,the way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values;socialist core values;identity
DF
A
2095-7327(2017)-01-0105-04
贾书明(1965-),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NSK16C3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