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文本翻译及传播

2017-04-13 14:21张利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福德卡特原文

闵 璇,张利群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2)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文本翻译及传播

闵 璇,张利群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2)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有助于增强双语转换意识,培养思维转换能力。汉语文化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翻译转换在两个语言文本之间的通达转意上作为一定的媒介,影响中国文化的外推。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区别,结合翻译实践平台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在源语和目标语的相应转换中,体会译者思维,提高转换能力,从而得出英汉转换能力培养的翻译策略,提高中国文化的外推竞争力。

翻译转换;转换思维;传播中国文化

Abstract: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helps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ranslation and train thinking ability to convert.To 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 in,the ability of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cts as a mediumin a certain,thus affecting the extrapol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ranslation practice platfor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ropriate conversion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n order to experiencethe translator's thinking,improve the ability and methods to convert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Translation shifts;Translation strategies;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一、引言

语言的交流承载着文化的传递,翻译有助于传播不同文化,语言文本的翻译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奈达把翻译定义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译文中实现“信达雅”“传神”“化境”等标准,语言功底和文化转换能力在中国文化往外传播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然而语言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深入体会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译者易把母语语言结构习惯带入第二语言的翻译中,从而产生“中式英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结构的转换,还承载着文化内涵的传递,尽量在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中寻求最大限度的对应,这就是翻译转换。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卡特福德在其翻译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并定义为“从源语到目的语过程中偏离了形式上的对等”,他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大类,细致描述了语言形式和结构上发生的各种转换。语言文本的翻译中研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有助于培养翻译转换能力,指导翻译实践。本文通过将中英差异与翻译转换理论进行结合分析,基于翻译实践平台的具体实例,在翻译实践中体会翻译策略,培养译者的思维能力和翻译转换能力,从而对汉语语言文本的翻译提供可行方案,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 “戴着脚镣跳舞”,译文做到传“神”自如,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二、语言差异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翻译过程既是语言结构成分的转换过程,更是语言思维的转换过程。卡特福德对翻译过程主张采用三段式的翻译程序,即首先对文本进行逐词翻译,找到每个单词概率最高的等值成分;第二,将译文提高到词组级,观察形成词组或句子后“所引起的某些原语的限制因素”,第三,上升到句子级,在更大的范围内考察两种文本的限制因素,再做调整,形成“译语对原语语境的呼应”,寻求概率最高的等值成分。[1]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它们在语言结构、语言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识别二者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有助于帮助译者实现“翻”之摹状,“译”之实质。下面将从二者语言区别入手,结合翻译转换理论,启发译者翻译转换意识。[2]

1.层次范畴的英汉翻译

英语是典型的综合分析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英语句子结构的三大语法关系:变化词形、安排词序和运用虚词。相反汉语属于分析语,其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例如:

①第二类只包括四项内容,而且都已在审议之中。为了人类的利益,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力图尽快达成共识。除此之外,别的我就不多说了。

翻译:①Category two contains only four items,and since they are under considerationin the interest of humanity.We should not let the grass grow under feet,but attempt,as early as possibleto arrive at a common understanding.I shall say no more about them except that.

分析:这是一个并列复合句,包孕多个修饰语和从句,借助虚词和形态变化,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把五层意思连接起来。

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形、词汇、语法等层次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例句中“items”和“内容”的对等,体现了英汉翻译往往需要在词汇层面和语法之间进行转换,但翻译决不是,或者说不可能是原语文本全部被译语文本中的等值成分所替代,这就是层次转换。在汉语语言文本的翻译中,译者用一种语言的词汇项体现另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培养层次转换意识。

2.语言差异上的范畴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体上的差异,需要培养层次转换能力。英汉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所以语言级阶之间的范畴转移是必然的。下面将结合英汉区别,具体分析范畴转移在语言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培养译者范畴转换能力。

(1)语言差异上的结构转换

首先,语言句法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英语重形合,为了上下文更好地衔接,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相反,经常使用意义被动式或者句法被动式。例句:

②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解决了。

译文: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

分析:这句话就是典型的被动主动转换句。汉语是典型的意义被动句,汉语句式 “受事主语+动词”应转化为英语被动句,汉语文本翻译中中,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研究这一规律,培养加强语言结构思维。

其次,英语更多使用被动语态,多以物称作主语,而汉语更强调施动者,更倾向于以人称作主语,例句:

③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

译文: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分析:中国人偏内向型思维,习惯于画龙点睛而英语国家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情感和态度,所以句子重心一般放在句子主句或句子开头,所以便有了英语“alarm”和汉语“他”主语的转变。在汉语文本翻译中,注重语言重心的差异,在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中,培养汉语偏正复句与英语主从复合句之间的转换意识。

最后,英语句子结构由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构成,遵循严格的主谓协调一致原则,划分为五个基本句型:SV,SVP,SVO,SVoO,SVOC。相对来说,汉语句型较灵活多变。例句:

④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

译文:Many houses were roofed with glazed tiles and set within winding red balustrades.

分析:汉语是分析语,不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英语具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汉语文本的翻译中,注重英语刚性与汉语柔性的对接,体会形式接应与意念连贯的差异,做好翻译实践,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总之,上述英汉差异中,句子的结构在英汉翻译时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卡特福德的结构转换。在汉语文本的转移转换中,重视经典原著,形成源语与译语的语言习惯,加强改变语序与重组结构的培养。

(2)语言差异上的类别转换

通常来说,名词归类于静态而动词归类于动态。汉语呈动态,倾向于多用动词而英语呈静态,是典型的名词优势于动词。在汉英翻译中,词类转换是常用的翻译策略,例如:

⑤制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沾染和杂质。

译文:The major problem in fabrication is the control of contamination and foreign materials.

分析:译文中的动词”控制”转换成名词“control”,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体现了英语的静态美。原文有其意,但无其词,译文应增补;增词不增意,正如减词不减意;译文增补无损于原意,有益于通顺,有助于传神。

通过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词性上的转换,以达到符合目的语表达方式的目的,汉语文本翻译中,培养类别转换,即词性转换能力,在英语名词化表达法和汉语动词性表达法之间,实现汉语动态和英语静态的自由切换。

(3)语言差异上的单位转换

语言等级或级阶指分为层级的语言单位,语言等级有句子、从句、词和词素四个。单位转换是指等级的改变,它偏离了形式对等,源语某一等级上的对等翻译是译语某一等级上的某一单元,如英语语言中的分词短语变成了汉语语言中的句子。单位转换的应用是为转换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征,更好地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因此汉语文本翻译中,了解基本语言结构知识,有助于提高单位转换能力。

奈达说过,从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之分了。[3]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意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4]为了阐述单词、短语或句子间的关系,英语更多采用显性接应,使用表达语义关系的不同词语,如连接词、关系词等,汉语更多采用隐性连贯,注重时间或逻辑顺序,使用紧缩句、四字格或重复、替代等语法或修饰手法。例如:

⑥不进则退

译文:He who does not advance falls backward.

分析:汉语语法以达意为主,只是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句式常以紧缩句、流水句、并列形式的复句出现,是典型的“流水记事法”。而英语句法是硬的,没有弹性,句中出现大量从属句和短语,是典型的 “楼房建筑法”。例句中汉语以四字格形式出现,语言凝练,转换成英语主从复合句,传达语言信息和文化知识。因此,在语言文本翻译中,根据汉语句子功能和深层意义,用英语句子结构和语言形式来表达汉语思维。在翻译实践中,运用翻译技巧,如顺序法、拆译法等,实现英汉句法结构的转换,培养单位转换能力,最大限度跨越英汉差异,实现形合和意合的完美对接。下面是一个句法转换的例子,总结句法转换技巧:

⑦在1798至1799年间,拿破仑曾短期进驻埃及,打开了埃及面向世界的眼界。一百年后,埃及的政治领袖穆·卡迈勒就为反对英国占领者进行了斗争。

翻译:One hundred years after Napoleon’s brief stay in Egypt in 1798-1799,which opened Egypt’s eyes to the world,the Egyptian political leader M.Kamel struggled against the British occupiers.

分析:汉语讲究动态美,偏向于动词结构而英语属于静态语言,偏向于名词或名词结构短语,汉语动词“进驻”到英语名词“stay”的转换,汉语名词“短期”到英语形容词“brief”的转换,这是类别转换,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更易于目标读者认可,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在1798至1799年间,拿破仑曾短期进驻埃及,打开了埃及面向世界的眼界。”属于汉语句子而“One hundred years after Napoleon’s brief stay in Egypt in 1798-1799,which opened Egypt’s eyes to the world” 属于英语名词短语,这是句子层级和短语层级的转换,属于单位转换。这句话还采用了靠拢法,根据句子或短语的相关联程度,重新安排句子的排列组合,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因此语言文本翻译中,传授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成分和句法结构上的区别,体会语言结构上的深层含义,利用单位转换、类别转换等技巧实现英语形式对应与汉语意蕴相接的转换,使译语更具韵味。

(4)语言差异上的内部体系转换

内部体系转换是指在源语某一系统中起作用的表达方式在译语中的翻译对等物是另一个不对等物的系统中起作用的表达方式,这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相同的语系,这类翻译常见于文化词语翻译。每种语言都包含来自文化的因素,例如俗语、谚语。翻译不仅是一种语内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这种承载着文化因素的语言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来指代原文术语。例如:

⑧海底捞针译文:look for a needle in ahaystack

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译文: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争吵的根源译文:Apple of discord

分析:第一个成语中 “海底”对应的是“haystack”,以上几个例句中并没有一一对应,但整个习语的形式是大致对应的结构,在意思上也是相等的。上述三个例句分别采用异化译法、归化译法和意译法。汉语文本的翻译中,应积累俗语、习语等表达习惯,在原文和译文间寻求异化与归化的妥协,最后使用意译法,实现内部体系转换。翻译实践中,通过专业文化词语的翻译,理解归化和异化的适用范围,在汉语成语习语和英语习语上实现内部体系转换。

三、基于翻译教学与实训平台的汉语文本翻译研究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本身并无害处,有害的是滥用翻译,或是蹩脚的翻译…它会将翻译等值关系与形式对应关系混淆起来。[1]”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翻译转换能力是对学习者语言、文化、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考察,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卡特福德强调意义在两种语言间是无法转移的,翻译中常出现的“硬译”“死译”是因为学习者没能正确区分句子层上的概念意义与语境对等词、语篇层上的句子转换以及文化因素。传统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由香港城市大学朱纯深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创建的“翻译教学与实训平台”把翻译教学与网络实践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下面将结合翻译教学与实训平台的具体实例,研究句子层和语篇层的转换,逐步提高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翻译转换能力,指导翻译教学中汉语文本翻译,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认为,每个词用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词义。[5]而词语的意义中包括语境对等词和概念意义等,卡特福德认为意义在两种语言中是无法完全对等的,只能形式对应,这就是“对等词不对等”现象。语境对等词指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义,而语境对等词与概念意义的混淆则会造成许多误译,下面的例子主要关注英汉语文本中出现的量词在翻译中的处理。[6]

⑨根据原文语义,量词“群”应怎样翻译?

原文:他看见一群学龄小孩从公共汽车上下来。

译文:He saw_______school children getting off the bus.

A a gang ofB a drove of C a cloud of D a party of

分析:一个汉语量词在英语中往往有数个甚至十几个对应形式,即语境对应词。除共同的意义外,往往还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在细微意义及用法上都存在着差异,即概念意义。本题四个选项都是“一群”的语境对应词。根据原文语义,一群学龄小孩应该是有组织、有纪律地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只有party这个量词的概念意义强调有组织的行动,故本题选D。A选项a gang of常带有贬义,可以和criminals、convicts、terrorists、thieves 等词搭配,“四人帮”就是the Gang of Four;B选项adrove of一般指“围成一团向前走动或被驱赶前进的畜群”,可搭配 sheep、geese、camels、oxen 等;而 C 选项 acloud of用于形容“飞行在空中的一小群东西”,可搭配locusts、flies、insects、mosquitoes等。

因此,词语的语境对等词要放在具体语境中把握,体会原文思想,准确使用词语的概念意义。语境对等词和概念意义的区分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授课初级阶段,应明确词语的语境对等词和概念意义,掌握词语的语境特征。同时在翻译实践中,视文体不同而酌情选择词语的侧重意义,发挥语言功底的优势,采取直译或归化、意译或异化的策略,传递原文神韵。

单词的转换发生在句子层,句子的转换发生在语篇层。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只发生在句子层级以下,未涉及到句子的段落和语篇层次。实现译文的衔接连贯,翻译转换应该放到语篇层次。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原文,从语篇入手,重构原文语义框架,采用顺序法、倒序法、重组等,使译文实现句子之间、句子层次之间的语义衔接。下面例子关注文本是如何通过庄重与否等语域手段来操控语义之外的人际意义的。[7]

⑩原文:夜间,这里运输繁忙。路上有许多骡子,鞍的两侧驮着弹药箱;灰色的卡车上运载着士兵;还有行驶慢一些的,是运送辎重的车辆,用帆布盖着。

译文:There was much traffic at night and many mules on the road with boxes of ammunition on each side of their pack-saddles and gray motor trucks that carried men,and other trucks with loads covered with canvas that moved slower in the traffic.

分析:语场涉及交际活动中的话题和题材。它决定交际的性质,构成话语的主要范围,并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原句战争的背景是语域,这种译文的建构才具有战争的氛围,也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语场。同时原文短句与译文长句、原文主动与译文被动的转换体现了语篇层次的重建,既忠实再现原文文本信息,又表达准确简练,更符合译入语的思维习惯。

对原文进行语言、逻辑、思想和艺术分析,采用合句、拆句、句序调整等方法,再现原文的审美框架。翻译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根据语场、语旨、语式分析和对比原文和译文的语域,辨析语境特征,理清语篇层次,重构原文文本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提高文化思维能力,提高翻译转换能力,发挥学生主力作用,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本文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结合翻译教学与实践的具体实例,说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在汉语文本翻译与实践中的指导性,例如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给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然而翻译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不能给予文化、社会、翻译目的等非语言因素上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提高文化思维能力,传递译文神韵。而翻译实践与教学平台和翻译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重建翻译规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信达雅”,培养社会日益增加的翻译人才需求,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注释:

[1]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连淑能.《英译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 [M].San Dimas,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4]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张经浩.《译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 14 页.

[6]梁汉平.《汉语量词的语用功能及其英译》.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7]孙志农.《语域理论与翻译》.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

编辑:董刚

O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pread of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C.Catford’Translation Shifts

MIN Xuan,ZHANG Liqu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 230002)

H059

A

2095-7327(2017)-07-0142-05

闵璇(1978-),女,湖北鄂州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口译研究与应用语言学。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宣文化特色词汇翻译及其传播效果研究”(项目号:SK2015A207)资助。

猜你喜欢
福德卡特原文
卡特智讽记者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恋母情结的研究
民间文学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泰斯福德防爆轮胎
最美妙的40%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