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琴,王鹏仙,史丹,赵恒海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836)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基于BP神经网络和国家能源安全的视角
陈黎琴1,王鹏仙1,史丹2,赵恒海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836)
本研究以国内外10家知名石油企业为研究对象,国内的主要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过构建的BP神经网络以及AHP层次分析法来对国内外的石油企业进行研究,综合评价其国际竞争力 并根据得出的评价结果,对如何开展国家能源安全工作进行初步探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大石油企业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竞争力较7家国外石油企业相比更具优势,而增大企业规模、增强技术创新、改进经济效率等改善公司内部竞争力措施成为企业必要的战略选择,其中国际化战略由于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石油储备量等优势而格外受到关注。
石油;国际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评价;能源安全
Abstract:this study applied AHP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exes,evaluation mode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P neural network of enterprises,and 7 well-known foreign oil companies and the oil,Sinopec,CNOOC 3 China oil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petroleum enterprises,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7 foreign large oil sample enterprises,3 big Petroleum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and society's external competitiveness has certain advantages,and increase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become a strategic choice for enterprises is necessary,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mpany'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for oil reserve the advantages and extra attention.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Evaluation;energy security
以波特、普拉哈拉德和巴尼为代表的战略学者提出了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观点,企业竞争优势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Dierickx&Cool(1991)研究了资产存量的积累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1]。Barney(1991)则讨论了公司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2]。Dyer&Singh(1998)提出了关系、知识共享等、互补资源和有效的治理四种跨组织竞争优势来源[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引入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Ans Kolk&David Levy(2002)分析了跨国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司战略变化[4]。Toshiyuki Sueyoshi&Mika GotoMaria(2012)将环境数据分析引入公司国际战略和竞争力分析[5]。
随着我国企业日益国际化,我国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比较代表性的是研究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金碚[6],设计“蝴蝶模型”的谢康(2004)[7]等。尽管不同学者阐释企业竞争力不同、研究方法也各有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总体来说,倡导创新、兼顾长短期利益的基本思想已经明确,企业竞争力要求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将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实现动态平衡状态。这也为本研究提供的基本思路。
与石油有关的竞争优势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行业竞争优势,进而为相关公司提出战略。Charles Stabell(2001)依据波特的五力模型、价值链理论针对石油行业展开了竞争优势分析,解析石油行业出现“巨型并购”的原因,提出资源开发战略、品牌战略是公司首要的竞争战略[8]。Mohd Rafi Yaacob(2001)以Malaysian Palm石油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环境战略、股东压力、环境有效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9]。Sandsmark(2011)以挪威中部的石油行业为例,采用了产业理论、簇群理论和B2B理论结合的动态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持续竞争优势[10]。
三大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成功上市,对我国石油企业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客观的评价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制定相应的战略,从而在国际石油企业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据笔者了解,我国在研究如何提高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普遍采用多个石油企业的比较,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相关研究表明,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油气勘探、开采等上游环节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可以实施相应的公司战略(胡尧良,2002[11];李君发,2002[12];荀常柱 & 伦昕义,2004[13];张葵叶,2007[14];丁苗 & 谢光亚,2008[15];刘劲松,2011[16];温丽,2011[17];王敏 & 惠宁,2016[18]等)。
本研究基于中外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对10家国内外石油企业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石油企业战略发展提出发展建议。
根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的排名情况和相关文献研究的样本选择,依据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原则,本研究选择了中石油 (CNPC)、中石化(SINOPEC)、中海油(CNOOC)3 家中国公司,同时选择了排名比较靠前的英国石油公司(BP)、雪佛龙(Chevron)、埃克森美孚(Exxon)、壳牌(Shell)、康菲(ConocoPhillips)、道达尔(Total)、埃尼(ENI)7 家外国石油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收集了10家石油企业公司网站、年报、新浪财经等企业2010年度相关数据,主要有BP(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壳牌、康菲、道达尔、ENI(埃尼)7家国外石油公司,还包括中石油、中石化3家国内石油公司。
基于波特全球竞争力理论、引入平衡计分法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比较通行的是采用权重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且建立指标要以可接受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为前提。例如IMD《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从生产率、劳动成本与劳动报酬、公司运营、管理效率、企业文化五个竞争力评价;而 WEF《全球竞争力报告》通过产品质量、市场营销、激励机制、成本削减、管理人员素质、反映速度等六项竞争力指标评价。
参考已有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指标,根据行业特性,糅合波特、普拉哈拉德和巴尼学派的观点,并引入可持续与动态研究,不仅仅关注企业的静态经济效益竞争力评价,本研究从企业内部竞争力及其外部影响展开考虑,通过解析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的影响因素,给出理论意义相应的下级指标,要对正确评价企业竞争力及竞争对手实力,还需要依靠准确的数据计算来完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可以进行数据计算,所以我们去除了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选择了可以用计算公式来衡量结果的指标,以保证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简洁性。此外,我们重新排序了上述影响因素,使得指标更趋于合理化、全面化。最终,我们确定了企业规模实力、企业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环境和社会效益六大方面,并分解出相应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表1)。
表1 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方面,不少学者尝试将数理统计、物理模型等方法应用于指标评价体系之中。学者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多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张立,2006[19];武新霞,2010[20];等),得出了各自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
研究论文首先基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的专家以及3家国内石油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士调研,构造各个判断矩阵。然后通过构建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分析,与其他方法相比,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更合乎人类思维模式,神经网络能够通过样本训练,得到评价专家对指标的主观判断之后,即能重现专家的思维模式用以评价新数据,这种方式既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又可以客观、公正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实现评价的自动化、时效性。
收集过来的关于20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将这些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最后将归一化的数据输入网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公司国际竞争力排名
根据以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10家国内外企业2010年竞争力强弱排序,由强到弱依次为:埃克森美孚、道达尔、BP、壳牌、中海油、埃尼、雪佛龙、康菲、中石油、中石化。中石油、中石化的竞争力较弱,而中海油则排在中间位置,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创新方面
通过对10家石油公司在科技投入强度以及研发人员比率这两方面进行纵向对比,科技投入中方3大公司相比国外样本公司均比例偏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研究人员比率也偏低。其中中海油研发人员比重较高,但是科技投入比重较低。
2)企业规模方面
将多家石油公司在总资产、油气产销量、、总资产增长率方面进行纵向对比,除外资企业有明显优势外,中石油和中海油2家公司2010年总收入均低于总资产,中石化炼油能力排名尚可,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油气产量偏低。特别是中海油,在上述几个指标中都处于较低水平,可以看出,中海油的企业规模较小,生产力、竞争力较弱,与其他石油公司相比,还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扩大规模。同时可以看出,与中国其他石油公司相比,中海油总资产增长率比较高,说明规模在扩大,企业在成长。
3)石油储备方面
将各个公司在油气储量、油气储采比、油气储量接替率方面进行纵向对比,中石化油气探明储量最低,中石化的油气储备不足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中石油油气储采比远高于同行。
4)成本盈利方面
将各个公司在净利润、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方面进行纵向对比,可以看出中石化几项指标均偏低。中海油虽然生产规模较小,但是较为乐观的是,中海油公司的利润、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均较高。
5)环境效益方面
我们纵向对比了几家石油公司单位产值的“三废”排放总量、三废排放达标率、环保人员及投资比率,中石化环保投资比例最低,中方3样本企业三废排放达标率和同行中壳牌和雪佛龙居于同样水平,和其他4个样本国际石油企业的三废排放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6)社会效益方面
社会效益方面主要考虑这几家石油企业的社会福利支出、职工离职率等。在社会福利支出比重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与前面各项指标偏低的情形相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3家中方样本企业社会福利支出比重较高,中海油高居榜首,康菲则最低。企业离职率样本企业基本无差异,总体来说各大石油企业都重视公益活动和社会慈善事业。
国家能源的持续供应安全问题,受到全球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建立战略储备和开发替代能源是西方发达国家维护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21]。
由于我国面临着国内能源、资源短缺的难题,能源主要依赖于进口,自2003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持续走高,目前已接近60%,天然气2013年对外依存度超过30%,煤炭进口也持续上升。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2]。
企业是经济微观基础,解决我国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既要多元化的进口,也要推动能源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不断推动以三大海外上市石油企业为代表的带动效应,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还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基于国家石油安全的考虑,中国石油三巨头要重点投资海外油气勘探、开采等上游环节。
其中,尽管中石化公司近年来频频海外并购,例如,2011年,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前十名中,能源行业并购占8起,其中中石化海外并购占4起,中石化海外并购金额连续两年超过100亿美元,但是从研究的实证结果看,中石化在油气储量指标方面远低于国际同行(参见图3),其国际化水平仍然比较低。此外,从其年报数据也可以看出,中石化海外油气产量比重偏低,也远低于60%的国际同行水平。因此,中石化在产业链上游的海外并购之路仍然漫漫。
表3 油气探明储量
能源企业走出去还要练内功,提升内部竞争力。从实证结果看,与跨国石油企业相比,中国石油企业在研发创新能力、石油储备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及资金运用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是国家和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其内部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在研发创新能力、石油储备、生产经营能力及资金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跨国石油巨头比较有较大差距,因此,除了要提升自身的资源开发能力外,3家样本中国石油企业还要改善研发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在跨国并购中规避风险的能力,等等,从而全面有效提升企业内部国际竞争力,这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石油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
还要看到的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3家我国石油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表的外部竞争力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距,这应该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直接参与竞争、行为符合国际惯例有直接关系。PORTER(1987)认为公司要将竞争优势转为公司战略[23]。综上所述,我国石油企业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石油企业的竞争因素,在保持外部竞争力的前提下,提高、增强内部竞争力,以帮助企业占据更大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1]Dierickx I,Cool K.1989.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nagement Science,35:12,1504-1511.
[2]BarneyJ.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7:1,99-120.
[3]Dyer,J.H.and Singh,H.1998.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3:4,660–679.
[4]Levy,David L.,and Ans Kolk.2002.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Conflicting Pressures on Multinationals in the Oil Industry.Business and Politics 4:3,275-300.
[5]Sueyoshi,Toshiyuki&Goto,Mika,2012.Returns to Scale,Damages to Scale,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and Rate of Substitution in DEA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Energy Economics,34:4,905-917.
[6]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23-27.
[7]谢康.经济效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本质——兼论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4-11.
[8]Charles Stabell,2001.New Models for Value Cre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J].Research Report 1/2001.
[9]Mohd Rafi Yaacob,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alaysian Palm Oil Industry’s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Stakeholders’Pressure,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D].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NSW,Australia,September,2007.
[10]Maria Sandsmark,A system dynamic approach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petro-industry in Central Norway as a case study[J].Arbeidsnotat/Working Paper 2011:2.
[11]胡尧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当代石油经济.2002.4:16-23.
[12]李君发.对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J].化工技术经济.2002.5:9-23.
[13]荀常柱,伦昕义.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竞争力比较[J].化工技术经济.2004.4:1-6.
[14]张葵叶.基于协同理论的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探析[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2007.
[15]丁苗,谢光亚.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93-99.
[16]刘劲松.中国能源三巨头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2:24-30.
[17]温丽.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法的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
[18]王敏,惠宁.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评价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8):65-70.
[19]张立.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测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0]武新霞.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21]曹明,魏晓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探讨[J].软科学.2004.6:41-43.
[22]史丹.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J].中外能源.2013.2:1-7.
[23]Porter,ME.1987.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65:3,43-59.
编辑:林军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Petroleum Enterprises——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and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CHEN Liqin1,WANG Pengxian1,SHI Dan2,ZHAO Henghai1
(1.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bs,Beijing100083;2.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 100836)
F27
A
2095-7327(2017)-07-0040-05
陈黎琴(1975-),女,甘肃兰州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公司战略。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发展战略研究”(2-9-2012-126)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国经济安全”项目的成果之一,该项目隶属于中国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