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2017-04-13 14:21:34聂家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受传者传播者大众化

苏 童,聂家华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苏 童,聂家华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分析,存在认知层面上的不充分,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不接受,行为层面上的不践行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应从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方面,端正其态度,提升其公信力,提高其权威性;受众方面,加强其教育,使其受益,激发其热情;传播内容方面,使其接地气、通俗化,喜闻乐见;传播载体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样化手段、方式和途径进行大力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路径

Abstract: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insufficiency of cognitive level,the non acceptance of psychology and attitude and the non practice of behavior.To solve the problem,we should start with four main aspects.In terms of communicators,we should correct their attitude,enhance their credi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authority;in terms of audiences,strengthen their education,benefit them and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make it down to earth and popularization,popular;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carriers,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diversified ways to achieve strong communication.

Key words:Marxism;Popularization;Communication;Path

一、传播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内涵和意义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最早是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来的。[1]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用平民化、亲民化的语言来阐明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意识,并指导人民大众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也是掌握最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518。理论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只有通俗化的理论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西方某些国家用所谓“自由”“人权”蛊惑人心,这种妄图混淆视听的做法不仅容易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搞乱社会秩序。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宣传力度,有利于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提高,从而提升境界,能够分辨真假,打破敌对势力的妄想。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触摸到的高度,进而指导实践。广大人民群众在得到实际利益的基础上,最终会加倍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传播的内涵、基本特点、基本过程及构成要素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5]4传播有五个基本特点。第一,传播的发生必然地伴随着信息共享。传播是将信息的掌握者由少变多,最终达到信息由多人共享的过程。多人共享的实现意味着信息可交流、可交换、可扩散。第二,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可以说,社会关系既是传播的土壤,又是传播的果实,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本质属性。人们借传播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并尝试在传播中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第三,基于传播具有社会关系性,因此可以将传播看成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者和信息的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互动。第四,信息的传受双方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需要经过语言、音声、文字等各种形式符号的中介。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必须对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达成一致。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行为”意味着传播以人为主体,“过程”着眼于传播的运行机制,“系统”则更看重的是传播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定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五部分,即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5]49传播者(也称信源)是一条信息开始共享的源头,可以引发传播行为,并以传递信息的方式影响其他人。“传播者”是一个集合名词概念,可以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也就是说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受传者(也称信宿、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映者,“接受者”主要指被动接受传播者传播的信息的属性,“反映者”表示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有能动的反馈的属性。与“传播者”一样,“受传者”也是集合名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讯息是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是在传受双方相同意义空间下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符号,传受双方凭借讯息实现互动。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的承载者,是连接传播各个要素的桥梁,是传播活动得以实现的物质凭借。反馈是受传者的专有属性,表示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存在对传播者的反作用效果。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从传播学视域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就是通过讲述、传授、对话等方式,通过文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或媒体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的过程。[6]1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信息共享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对人民大众抛出观点、产生影响,希望受众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进而上升为信仰并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过程;是作为符号意义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进行意义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传播者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大众化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是主体、人人是传播者,大众化意味着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大量化。传播主体的大众化,既要依靠专家学者,还要依靠各阶层群众。这其中,以党为核心,政治家、理论家是精英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是奔走在宣传一线的主体力量,普通群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受传者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在大众化的意义上也可以说人人是客体、人人是受传者,大众化也意味着受传者的多样化和大量化。受传者主要是普通人民群众,包括城市社区的居民和乡村地区的农民等。传播内容主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最新利民、惠民政策。只有通俗的才是大众的,不讲符合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只唱高调是行不通的,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传播内容的通俗化。传播媒介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载体,大众化有赖于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就是通过各种文化样式、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输送给任何受众。反馈即人民大众接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后的反映,具体而言,指的是在认知、心理和态度,以及行为三个层面上的变化、回应。人民群众的反馈可以从侧面影响大众化的推进效果。

二、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传播效果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传播效果指的是,以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度来考察,传播者的行为是否影响到受传者的行为。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传播行为对受传者施加影响产生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另一层含义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6]172通俗来说,传播效果就是散播出去的消息起没起作用,有没有改变什么。根据传播效果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认知层面上发挥作用,即新接收到的信息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从而增加人们的知识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认知结构;其次是在心理和态度层面上发挥作用,即新接收到的信息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从而调节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最后一个阶段是在行为层面上发挥作用,即前边两个阶段的效果最终通过言得以表达。[6]172

在认知层面上,存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全面、不充分。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认知程度。以高校教师、大学生和农民群体为例,据学者调查:高校教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良好,处于“非常了解”状况的老师占19%,处于“了解”状况的老师占39.8%,处于“一般及以下”状况的老师占41.2%。[7]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并不深入,处于“非常了解”状态的大学生占4.6%,处于“比较了解”状态的占35%,处于“一般”状态的学生占40.1%,处于“不太了解”状态的占12.9%,处于“不了解”状态的大学生占7.3%。[8]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较差,超过90%的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这一问题表示“不清楚”,基本没有人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一问题做出准确回答。[9]

在心理和态度层面上,存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接受、不认可。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存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认同,而这种不认同在不同群体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高校教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为70.3%,认同度较高,处于“非常认同”状态的教师占27.3%,处于“比较赞同”状态的教师占43%,处于“不太赞同”和“不赞同”状态的教师共占5.8%。[7]大学生群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总体较高,但仍然存在对其中一些观点的不认可。举例来讲,大学生对“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员干部应起带头作用”等非常认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民主”,“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等存在一定的怀疑和不确定。[8]对农村政策表示不满意的农民占到了三分之一,在他们看来,政府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和保障效果不明显。[9]

在行为层面上,存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践行,甚至是反对。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支持首先表现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祖国统一。然而,近年来疆独、藏独、港独和台独分子不断出现,在大陆更有明目张胆反对党的领导、分裂祖国的不法分子。在体制内出现了反对、侮辱毛泽东等革命先烈的不良分子,党员干部思想腐败、滥用权力等现象不时出现,社会各阶层信奉邪教、封建迷信、黄赌毒现象不少,等等。一些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非暴力式抵抗,不会说好,但也绝对不会说不好,自身不会投入到实践当中。更有两面三刀者,公共场合一切都是好好好、是是是,但私下里却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诋毁、诽谤。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传播主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不足。传播主体的构成较为复杂,因此传播力不足的具体表现也略有差异。一些政治家、理论家的自身知识储备丰富,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叙事过于宏达,专业性过强,没有将高深的理论化以平民式的语言,导致传播效果打折扣。一些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形象代言人,疏于对自身的管理,不作为甚至贪污受贿乱作为,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使得理论宣传难以推进。而一些基层党员还存在自身理论素养欠缺的问题,出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曲解,难以信服大众,甚至误导群众。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部分传播者抱残守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并加以利用进行宣传,痛失一大阵地。

传播客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力不足。传播客体已经不仅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被动接收者,在传受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新媒体时代,传播客体可以主动接收,进而主动传播。但现实是,很大一部分群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接受障碍。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为低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十分有限,甚至在认知上就不够重视。城市里的教育条件虽然优于农村,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农村出现的问题。部分受众即使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应高度,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也很漠然。传播客体的接受都还存在问题,遑论主动传播了。

传播内容对传播客体的吸引力不足。在进行大众化时,没有选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当内容进行宣传,导致大众化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普通群众很难真正了解、掌握那些高深的理论,或者可以说,殿堂级的高深理论是留给专家学者们归纳总结的,普通人民群众关心的仍然是物质利益。传播者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学究气浓厚,大量的学术化语言导致受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不起兴趣。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磨合,而老百姓长期浸淫在传统文化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相对滞后。

传播载体对传播内容的承载力不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广途径仍然是广播、电视、报纸一类的传统媒体。但很显然的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互联网、新媒体已经势不可挡。当然,传统媒体的覆盖面之广,影响之深远是新媒体难以企及的。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民都是靠着广播、报纸等媒介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不是容易改变的。然而对于新生代来说,互联网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让一部分传播者难以适应,难以找到恰当的方式、方法加以利用,使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旧的传播媒介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新的传播媒介仍在摸索道路,传播载体好像正在经历断层期。

三、传播学视域下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对策

(一)传播者方面: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传播力

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自身建设,提升公信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深入人心、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指路明灯,首先就要在传播者身上下功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代言人,只有加强其自身建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克己奉公,坚决抵制腐化堕落,必要时加以制度的规范,才能让人民群众信赖,一个让人民真正信服的政府才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事业。这种信赖一旦养成,人民群众就会自觉接受和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培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传播技巧,提高专业权威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推广,需要一定的传播技巧,只有掌握相应的宣传方式、方法,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间树立起专业权威,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权。传播技巧的提高,有赖于传播者自身知识文化素养的提高,因为知识储备是基础;有赖于传播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熟练把握,因为熟练掌握是关键。可以组织传播者进行统一的学习、交流,以增强见闻,相互取长补短。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烂熟于心,才能在宣传应用中得心应手。

端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正确传播态度,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意见领袖”可以说层出不穷,因此要进一步端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阵地牢牢守住。态度对一件事情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播者只有自觉端正自己的传播态度,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以自己肩负的任务为荣,才能在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半功倍。

(二)受传者方面:提高受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接受力

进行精准、完善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受众分析。要想提高受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力,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差异化策略的提出取决于精准的受众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可以说人人是受众,但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受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该尝试从不同维度划分受众,例如城市与农村、青年与老年、高学历与低学历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离不开对受众进行群体性特征划分。

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虽然进行受众分析有助于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但提高全社会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也要求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当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倾向于能够自然而然领悟到经典著作的精华所在。义务教育仍需在改革创新中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应该惠及更广大人群,读书将会成为每个人的自我要求和需求。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才能一路绿灯。

激发受众的主动学习热情,促成主动传播。提高受众接受力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传受双方的转化,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传播者。思想境界的提升确实可以促进受众主动传播,但现实情况是,仍然存在一些群众连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都还是奢望。有目标、有动力的行为才会更加给力。基于此,就必须要以物质利益加以引导,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承诺,激发其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进而使其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排头兵。

(三)传播内容方面: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说服力

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选取适当内容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疑是被实践检验过了的科学论述,但其思想之高深、语言之晦涩令普通群众望而却步。这就要求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传播内容做适当的取舍。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择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惠民、利民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让人民群众在需求满足中切身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和伟大。这比干巴巴普及高深理论更加行之有效。

充分利用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总归是外来文化,在中国推广必然的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走得长远,就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共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更要强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弱化大众的文化排外情节。另一方面,传播内容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关切现实热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呼应社会热点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纳,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借助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实现通俗化。现在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相比较刻板的传统宣传方式,人民群众更喜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于嬉笑怒骂间获得信息、掌握知识。也就是说,受众既需要“有趣的灵魂”,也需要“好看的皮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要提高效率、更见效果,就要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呈现大众。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绘声绘色、鲜活生动。

(四)传播载体方面: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的承载力

利用网络技术,促成传播媒介现代化。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现代化传播体系正在酝酿、形成阶段,顺应时代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应该积极搭乘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顺风车,传播媒介实现现代化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大展身手。不难发现,互联网、新媒体的繁荣为传播载体的多样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通过模拟微信群聊的小视频来宣传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精彩问答,便于大众了解相关信息,同时还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

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优势。有人说“纸媒已死”,但不可否认,即使是在新媒体大热的今天,也不应该忘记传统媒体曾经的辉煌,更何况传统媒体在广大的偏远农村地区仍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载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所具有的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仍然值得进一步发掘、利用。相较于新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的覆盖面极为宽泛。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偏远地区不得已而为之的使用传统媒体,繁华都市里已经有人将读报纸、听广播上升为一种生活态度。这充分表明,传统媒体的余光余热亟待挖掘。

多种传播方式并举,形成传播合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大众传播,还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群体传播。受众在接收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自身进行的思考就是人内传播;当他将思考表述给另一位受众,就变成了人际传播;当持有相同观点的受众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就是群体传播了。传播载体有限,但将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就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最终形成合力传播,也就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4.

[2]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18.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49.

[6]李春会.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172,172.

[7]张瑜.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认同状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13.

[8]张梦羽.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39.

[9]张红云.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以沂蒙老区农村为例[J].学理论,2014(2):27.

编辑:林军

A Study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U Tong,NIE Jiahua
(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Shandong 276826)

D641

A

2095-7327(2017)-07-0102-06

苏童(1991-),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聂家华(1966-),男,山东沂源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农民日常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15BKS0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受传者传播者大众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科技档案信息受传者的地位与类型
卷宗(2016年1期)2016-03-21 08:21:28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