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困境与应对措施

2017-04-13 13:32程秀霞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教育部门舆情

彭 晶 程秀霞

安徽理工大学 1.团委,2.外国语学院,淮南,232001

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困境与应对措施

彭 晶1程秀霞2

安徽理工大学 1.团委,2.外国语学院,淮南,232001

为了帮助教育部门、各类学校以及全社会加强对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和应对,在弄清楚教育网络舆情概念基础上,通过查阅网络舆情现有研究成果、调研访谈部分省份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等方法,研究了当前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现状和基本特点,归纳了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与应对困境。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在时间上一般呈现出正态性演变规律或波动型演变规律,在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网民关注的主题各不相同,还有可能会从这个问题的讨论转向事件引起的其他问题的讨论上。针对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目前并不具备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收集和挖据技术,监测队伍人数偏少等应对困境,提出了符合教育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教育网络舆论引导与应对策略:加快建设开发完整、快速的舆情大数据抓取系统,把各级领导干部纳入教育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着力提升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主动及时公开教育信息。

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新媒体;大数据

在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平台快速普及,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群随时随地在网络上传播着不同声音,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系统师生与社会的交流。然而,少数网络舆论中的负面、虚假、消极观点和言论借机迅速传播,严重影响了在校师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家政府不断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并在2014年2月27日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都应当更加重视教育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教育网络舆情。

1 当前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现状

1.1 教育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在我国政府和学术界近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教育网络舆情特别是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及特点分析的论文有千余篇。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陈华栋认为“教育网络舆情”是一定时间阶段内公众围绕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及教育政策等中介性教育事项,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2]。笔者认为,教育网络舆情是一定时间阶段内,较多网民关于社会中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政策等教育事项所表达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在弄清楚教育网络舆情概念的基础上,把握住教育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是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工作的基础。

1.2 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特点

教育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具有主客体的特殊性、发生地域的递减性、舆情载体的集中性、诱因的复杂性等基本特点。在高等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网络引导工作相对较难,特别是知名高校、中学的贴吧、微博、微信、QQ群最容易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载体,具有传播更快速、舆情发酵更持久、参与人数更集中等特点。根据《2013年中国教育舆情年度报告》,31.1%的教育舆情热点事件由师生个人言行引发,尤以高等教育院校的师生个人言行为主,其次为公共政策的颁布易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青少年学生、青年教师以及其他社会群体构成了网络舆论的主客体,他们在网络上互动频率高、互动时间长、互动能力强,而且观点情绪化、分散化。笔者认为,教育网络舆情的诱发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网络舆情的发展,如学生安全、人事变动等都有可能诱发不同程度的教育网络舆情,而涉及学术不端、师生伦理道德问题的教育事件,最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和发酵。

2 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与应对困境

2.1 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具有一定规律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内不少地区的教育网络舆情呈现出基础广泛、人数众多、信息量大、意见不一,以及信息公开化、传播复杂化、管理不可控化等明显特征,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第一,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在时间上一般呈现出正态性演变规律或波动型演变规律。例如,2013年3月某工商大学教师绩效工资新方案发布后引发的舆情事件,随着时间的发展,有关的新闻报道增幅和网络参与人数呈正态曲线分布,由少变多,并逐渐达到顶峰,最后逐渐减少至零。2011年百度贴吧安徽吧某网友爆料安徽萧县教师10余年侵吞国家十几万元的舆情事件,事件的新闻报道增幅和网络参与人数起伏性较大,呈波动型变化;逐渐平息后又有新的炒作点,并引起新一轮的网民关注,形成新的热潮,后再逐渐平息;多次重复,不断变化,直到完全平息。

第二,在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网民关注的主题各不相同,还有可能会从这个问题的讨论转向事件引起的其他问题的讨论上。例如,2011年高考数学试卷较难,考生和家长的意见较大,部分省份的考生在微博、论坛上辱骂当地教育厅及其领导,产生了较坏的社会影响。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在 6月16日也给全省文科考生带去了好消息“文科生的升学压力小于去年”,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郑大明等在6月25日上午在线接受考生咨询答疑之后,考生和家长的顾虑得到解答和安抚。网民又开始质疑、讨论安徽省高考改卷工作有没有研究生参与,要求教育部门自证清白给出解释。

2.2 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存在诸多困境

困境一:教育网络舆情收集技术水平偏低。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教育网络舆情的数据源不仅包括网络数据还包括教育系统内部数据。这里的网络包括新闻及网络媒体站点、论坛及博客和个人空间、微信和微博等平台、政府教育意见收集网站以及其他网络载体。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多数并不具备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收集和挖据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舆情收集、监控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困境二:教育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人数偏少。笔者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网络舆情管理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很少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与分析机构,大多数由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兼任,数量有限。很多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舆情监测队伍人数偏少甚至缺失,更谈不上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困境三:网络“三俗”频繁诱发教育网络舆情。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焦点事件如“艳照门事件”“优衣库试衣间不雅视频”“女大学生求包养”等网络“三俗”事件和网络影视剧中的“三俗”片段都非常容易引发在校师生的热议,形成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教育网络舆情。这些舆情影响着在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他们的道德伦理判断,严重有悖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教育网络舆情分析、研究和引导工作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

困境四:教育网络舆情发生的季节性高峰应对压力较大。每年春秋季学校开学前后时段、五六月中高考和高校毕业季,处于网络舆情发生的高峰;其他时段教育网络舆情发生较少量都比较平缓。在高峰期,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压力,疲于被动应对。

3 教育网络舆论引导与应对措施

3.1 建设完整、快速的舆情大数据抓取系统

针对目前教育网络舆情存在的应对困境,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可以重点建设一个完整、快速的舆情大数据抓取系统,开发三个核心子系统(教育网络舆情热点监控与分析子系统、教育专题网络舆情追踪反馈与分析子系统、教育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与应急管理子系统)和三个辅助系统(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管理系统、智能分析与报告系统、教育网络舆情信息调度与管理系统[4]。同时,要实时登记、滚动更新各类教育网络舆情信息与数据库,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机制,为教育舆情应急指挥系统提供选择性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或“舆情报告”,为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层管理者对舆情发展形势的研判提供决策参考,切实做到权威信息口径统一、第一时间发布,及时引导网民情绪,解疑释惑。

3.2 把各级领导干部纳入教育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提到,领导干部要重点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应组建成扁平化、金字塔式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带头指导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舆情大数据进行挖掘、聚类、运算、分布存储,进行信息甄别和分级风险评估之后,会同舆情专家团队对潜在危机、风险进行研判预警和决策指导,与各类新闻媒体单位特别是本地、本校网络自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立良性的强互动关系,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快速、有效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教育部门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责权统一,严把关口,谁主管谁负责,谁监测谁处理,对不及时上报教育网络舆情、不科学研判网络舆论走势的涉事部门领导或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3.3 着力提升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

加强教育,提升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他们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自制力和判断力,自觉抵制“三俗”网络事件和“标题党”新闻的侵蚀,减少对各类不良网络新媒体信息的盲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范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扩散,建立不良信息“防火墙”,从而切实保障在校学生能在网络世界中自觉远离“负能量”,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有条件的省市还可以专门开设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选聘一批经验丰富、热衷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教师,通过项目资助、政策鼓励扶持一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类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向各类学校的在校生讲清楚怎样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和抵制“三俗”网络事件,鼓励在校生直接与社会群体、网民进行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发展时期的校园“发声链”建设。

3.4 主动及时公开教育信息

教育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与舆论引导工作成效与教育信息资源不对等、信息公开不透明有密切关系。因此,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应严格执行校务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公布信息,做到学校信息公开化,主动告知公众真相,避免大家猜疑,主动取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5]。在教育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议题及时发布、公开教育信息,能够有效控制舆情热度、舆情发生速度和舆情扩散速度,避免师生、家长和网民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质疑、猜疑。尤其是在开学季、中高考、毕业季等教育网络舆情的易发期、高峰期,要针对有害的、负面的网络信息源进行实时、动态的回应,同时要通过与权威新闻媒体、公安、宣传与政务信息公开部门的沟通联动,形成教育网络舆情引导合力,主导带动议题设置和舆论导向。随着网络舆情应对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发生变化,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应牢牢把握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主动权,积极、有效解决各种问题,需要进一步树立治本思维:找本源,明责任,治根源,不能将目光只聚焦在线上而忽视线下,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根源,着力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4 结 语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党中央和国家不断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新形势下,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当更加重视教育网络舆情分析,加快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把握住教育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规律,不断完善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机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主动加入教育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加强教育,提升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严格执行校务政务公开制度,改进网络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1]王来华.“舆情”问题研究论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4(2):78-81

[2]陈华栋.当前教育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与对策思考:基于2013年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89-93

[3]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7-19

[4]张鹏高,毕曦.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7-9

[5]叶兰兰,武静.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危机应对机制研究[J].新闻传播,2015(1):88

(责任编辑:周博)

2017-04-1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浸润与建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文化境遇”(SK2016A0281);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联重点课题项目“涉皖教育网络舆情研究”(xskl2015-2016-01);安徽理工大学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问题研究”(2016-154)。

彭晶(1982-),安徽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治理、新媒体运营与传播。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0.011

G203

A

1673-2006(2017)10-0046-03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教育部门舆情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2015年度教育网络舆情概述及特点分析
舆情
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融合模式
舆情
舆情
教育网络舆情议题演变分析
教育网络舆情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权重量化研究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