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静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动因及策略
房晓静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语码转换是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普遍现象,对于最大限度地输入语言信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促进第二语言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语码转换的教学效能,使用问卷调查和参与性观察,分析了语码转换的交际环境、交际目标、表达内容以及发话者和接受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等多种动因,并从目标语与母语的主次关系、母语教学的适时和适度以及如何适应学生语言水平等方面,提出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实践策略。
语码;转换;动因;顺应
语码是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1],也就是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使用一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断在交际语中转换。语码转换包括不同语言和同一语言的各种地区方言、社会方言等语言变体。语码转换可能是说话开始时使用一种语言,中途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也可能是说话者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一种语言。Poplack把语码转换分为三种类型: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是以一个句子为单位的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例如:Pardon,你说什么?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涉及到句子或者句子内部的转换。例如:我不care这件事情由谁来做。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是单一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语言表达的附加成分,可以出现在句中任何位置。例如:那么请到室外抽烟,OK?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使用目标语,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更接近目标语使用情景的学习氛围[2]。而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常常是交叉使用的。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颁布“双语教学法”,语码转换开始涉足语言课堂,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界从不同方面对语言教学中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国外相关研究发现,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认为课堂上使用母语是为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讲解语法或进行课堂管理等[3],国外语言学界从不同方面对语言教学中语码转换和母语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国内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1世纪初才涉及这一领域[4],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正成为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述和研究。英语课堂中进行的语码转化是在教学这个特殊环境中目标语和母语的转化,本文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证,对影响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因素和语用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母语在教学中的恰当使用,使语码转换对语言教学效果和课堂交际起到积极作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获得有关课堂教学中有关语码转换详尽的信息,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参与性观察的方法,包括246名学生,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38名,英语专业学生116名,非英语专业130名。此次问卷调查涉及新视野英语、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3)、阅读、口语、听力六门课程,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通过对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课堂使用中语码转换的相关情况。
(一)英语课堂是否存在语码转换的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几乎在所有的课堂都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以上述六门课为例,汉语使用由少到多依次为口语、听力、阅读、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3)、新视野英语。这说明专业英语课堂英语使用明显多于非专业英语课堂,本科学生英语课堂使用英语教学和交流多于专科学生英语课堂,这主要是由专业区别、课程差异和学生语言接受能力造成的。
(二)语码转换的频率
在口语课堂上,有9%的教师经常使用两种语码,17%的老师很少使用两种语码,74%的教师在课堂的授课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偶尔出现汉英语码转换。在听力课堂上,81%的教师很少使用两种语码。在阅读课堂上,69%的教师经常使用两种语码,19%的教师很少使用两种语码,12%从不使用两种语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82%的教师经常使用两种语码,16%的教师很少使用两种语码,2%的教师从不使用两种语码。在新视野课堂上,90%的教师经常使用两种语码,10%的教师很少使用两种语码。
(三)对课堂出现语码转换的认可程度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汉英两种语码转换是可以接受的,90%以上的学生甚至没有发现口语中两种语码的转换,只有4%的学生希望只用一种语言即使用目标语授课。由此可见,语码转换在课堂授课中广为使用并且得到认可。
(四)语码转换的原因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发现课堂出现语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弥补文化空缺;解释难点;营造气氛;减轻学生负担;掩盖困境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有效地输入语言和顺应学生的接受而采用英汉两种语码转换。
Verschuem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5]。语言使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和语境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过程。
顺应性使得语言使用者能从可能的语言现象中恰当的语言选择,达到成功的语言交际。强调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能根据语用背景,为了更接近于或者实现交际目的,积极主动地在相关的语言变体中进行选择。在具体的语言使用和顺应中,交际者主要从语言特点、心理趋向和社会常识出发,做出恰当的语码选择[6]。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人们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而语言的使用是“一个持续不断、有意或无意、受语内或外在因素影响的选择过程”。语言的选择与语言背景、言语特点、言语风格、意识程度和交流策略都有关系,涉及到语言双方言语输出和理解两个方面,虽然在一些情况下,语言选择有不对等现象,一旦语言交际发生,交际双方必须在所用语言中做出选择[7]。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为了顺应交际环境,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促进语言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有目的地在目标语和母语中进行动态的语码选择[8]175。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目标语输入的理解程度决定了目标语输入能否被吸收,在课堂教学中,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是教师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度地使用母语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和外语学习的进行。Cook也认为语码转换在课堂的使用是外语教学的一种交际策略,Cook提出,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最先使用目标语教学,根据需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转换成母语,再转回目标语[9]。对学习者而言,母语更容易把语言学习和思维自然地联系起来,而要把外语和思维联系起来,则需要借助语码转换。语码转换能够有效地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使课堂功能达到最大化。教学中教师语码的转换与众多因素有关。
(一)交际环境
交际环境是制约语码转换的客观因素。交际中,说话者需要根据场合来选择语码。语码转换是根据交际需要在语境中所做的言语顺应,语言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两种语码中进行转化,以达到交际目的。正式场合中,使用目标语表达的频率高于母语的使用,另外在言语交际中如需要在两种语言中进行转换,交际双方都必须具备汉语和英语的能力。在中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英语和汉语使用能力,课堂上能够进行自如转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表述的内容
为了实现交际目的或者较好的实现交际需要,采用语码转换要顺应语境现实、约定俗成的条约和心理因素。交际者需要变化语言以适应交际情景改变来维持讲话的合适性,如果所说的内容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不妨用母语表达,比如对习语表达,这样能够更准确地传达话语信息,减少误解,甚至能够在发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产生共鸣。这里教师主要是实现了对心理动机即“澄清”的顺应[10]。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语码的转换减少了听者的心理负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适时适当地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语码转换,可以更有效地弥补英汉语言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提高语言输出有效性,避免了语言负迁移。
(三)发话者和接受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身体、心理、情绪、外部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发话者在用目标语表达时常常会出现词汇和语句的空缺,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话语的中断,语篇理解的偏离。发话者可从词的层面或短语或句子的层面使用母语来填补这个空缺,在教学中,教师偶尔也会遇到这种情形,这时,他们经常会转换成母语,在掩饰了表达困境的同时,使得言语得以流畅表达,从而减少了课堂语言使用中言不尽意的尴尬[10]。所以,语码转换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和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与部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使得英语语言学习变得困难。因此,为了保障学生得到足够的英语语言信息输入,教师要因材施教,顺应学生的语言能力做好语码转换,从而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教师在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话时,可以适当地加大语码转换的次数和层次以提高学生对目标语信息的理解和吸收,使语码转换成为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策略之一。
(四)交际目标
言语是帮助教师实现课堂各种角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和言语有关。语言趋同(convergence)反映的是赞同或讨好交谈对方的心理,在两人之间建立亲近(affiliation)和共聚(solidarity)的关系;语言趋同反映了交谈双方的心理,说话者趋同心理越急迫,所使用的言语向双方心理需求的倾向性越强烈[10]。在教学中为了营造一种等同关系或是建立更好的师生双边活动,一些教师会适时使用母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师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进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和紧张感,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母语代表着相对亲密、随意的师生关系,母语的使用可以淡化目标语使用的正式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对不同语码的选择也顺应了语言交流的目的。Clyne的省力原则的本质是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言语交际也如此,经济性的语言提高了交际效率。省力动机不仅存在于说话人的言语生成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听话人对言语的理解过程中。效率是指“语码转换可以保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学生进行高效的沟通。语码转换在这类情形下不是澄清前面的讲解,而是表达新的意思”[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接受输入的新知识。语码转换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高效,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特定的目的适时地进行语码转换即保证了交流中量的因素同时在语言现实和心理方面也顺应了听者的理解。
语码转换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策略,是教师为了教学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很多时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语码转换作为一个有效的言语交际策略,应最大化地实现其在课堂教学、认知、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功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语码转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关于多少母语在课堂使用才是合适的?什么情况下使用母语?在两种语言间能否做好自然的衔接?母语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否真正有促进作用?在一定课堂教学语境中,母语的使用有其必要性,但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现实中,教师要理性地使用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应该坚持一定原则。
(一)目标语使用为主,母语使用为辅
根据Scottoa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在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中,必然有一种语言属于主导地位,即主体语,另一语言则为从属地位,即嵌入语。根据该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作为目标语应该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汉语的使用为辅助,属于从属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使用目标语,同时有意识地使用母语,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决定语码转换的使用频率。语用学家布朗和列文森“选择型转换”(optional-switching)“必要型转换”(obligatory switching)[2]要求,应在恰当时候选择合适的语码。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通过顺应来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策略。课堂上教师采用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也为学习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起着榜样的作用,教师的语码转换是对教师角色的顺应。目标语的使用应是最基本的、最自然的和最频繁的教学媒介语。如果过多使用母语,则会减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阻碍了目标语的输入和认知。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依靠母语,也会造成学生语言学习动机的丧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以目标语输入为主,以确保学生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在目标语环境中,为学生创造接近目标语表达的使用环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会更敏感,形成自然的习得环境。
(二)母语的使用要适时和适度
适时是指教师的语码转换在交际中要发生在恰当时刻,要选择插入母语具有重要教学功能的时机,要在最能帮助实现教学目的的地方实行转换,为了使学生课堂注意力更集中,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促进学生对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吸收内化。另外,若学生在课堂交际中遇到难于用目标语表达时,可鼓励他们使用母语,但尽量要使用目标语交际,促使学生话语中母语使用从高频率到低频率的转换。在鼓励学生说英语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继续学习的自信,提高语言产出率。适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语码的转换点到为止,而不是完全使用目标语或完全使用母语,或是在发生语码从L1到L2转换后很难回到L1上,违反了交际者心理顺应原则[11]。因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让使用母语成为促成学生对目标语掌握的辅助因素,母语使用起到补充作用。教师要把握适时和适度原则,以确保学生对课堂重点和难点部分的理解,让母语使用成为英语学习的发酵剂。
(三)语码转换要顺应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顺应过程的实质就是认知主体对目的语的“宽容”与“接纳”及其语用能力从母语向目标语的迁移[8]176。教师课堂的言语使用和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要是可理解的信息输入,也就是说学生听到或读到可以理解的语言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语料是可以理解的情况下,语言输入才是可行的。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目标语输入的信息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学生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在所参与的课堂[12]。针对一个班级内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异很大的情况,教师在转换语码时一定要理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言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其实就是对学生语言水平的顺应。
在外语教学中,语码的转换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英汉语码转换,适量适时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语码转换,营造优质高效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对目标语及相关文化的认识。保证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语言输入,以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母语来表达,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目标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由于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外语并能在日常交际中熟练使用,因此,课堂语码的转换应该把握好相应的原则,做到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做到合理运用。
[1]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2001 (1):117-118.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7-29.
[3]陈莉霞.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功能分析[J].中国外语教育,2014,7(4):70.
[4]程晓丽.国内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5,31(5):150.
[5]VERSC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York:Amonld,1991:9.
[6]席红梅.探析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J].外语学刊,2008(5):78-79.
[7]唐丽萍.语言课堂语码转换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 (1):5-8.
[8]刘用厚.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COOK V.Using the first languae in the classroom[J].The Canadian Modem Language Review,2001(3):72-79.
[10]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39.
[11]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51-55.
[12]伊玲.关联顺应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15(2):91-94.
(责任编辑:彭治民)
An Analysis of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Code-switching in English Class
FANG Xiao-jing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Code-switching is the alternating us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 varieties in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desires and purposes the speakers have.The causes for code-switching in English class vary while the proper code-switching is an auxiliary means for achieving better class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adopt the code-switching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case of conforming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code;switching;cause;adaptation
G642
:A
:1674-0033(2017)01-0092-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1.021
2016-11-19
房晓静,女,陕西商州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