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俊龙
(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职业生涯规划视阈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巩俊龙
(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看,其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强,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职业目标不明确等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大学生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难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研究较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宏观角度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如赖德胜的《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1],赵萍研究了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2];第二类是针对特定群体研究就业难问题,如沈建新的《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3],刘漫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4];第三类是基于特定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张晓东的《新二元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机制研究》[5]。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相结合的研究中,大多以讨论二者的关系为主题,如杨锐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拓展》[6],蔡安等的《职业生涯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7],截止目前,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和对策的研究还很少。就业难现象是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高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职业倾向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切实有效的安排。”[8]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统筹和预定,可以帮助个体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分析环境、熟悉职业,在全面分析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和实施计划,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处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承担着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任务。他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合理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并将计划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计划,提高自身能力与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匹配度,为实现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力量不强
2015年6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了进行了《2015年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以下称《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87.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不满意。这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认可程度不高,折射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要加强。从高校层面看,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当今高校大多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相对于一些“主流”学科,其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二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长期的规划,重眼前,轻长远,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忽视了整个大学期间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大部分课程集中在大四阶段开设,只起到了‘临阵磨枪’的作用,致使很多大学生到快要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不足。”[9]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过于集中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度和持续性,使学习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职业目标不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单项分最低,说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其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求职方法和技巧”“清楚自己将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清楚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满意度很低,对“清楚了解自己个性”满意度最高。这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条件关注较多,但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不多。“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领大学生憧憬未来的美好发展,保持积极向上的斗志,向职业目标迈进”[8]。然而,在一部分大学生眼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以“副课”的角色出现,他们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而被动完成学习任务,对课程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又造成职业目标迷失和实践路径迷茫,部分大学生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等”“靠”的学习方式,面对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他们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相对增加,职业目标的缺失使很多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放任自流,睡懒觉、沉迷网络世界、逃课现象频频出现。大学生毕业要走向就业市场这个“战场”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的迷失、犹豫不前导致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获得立足之地,就业难的问题便产生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能力不强
近年来,就业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相关实习经历,然而,调查发现,近乎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工作的不足,加之大学生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地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一部人只注重幻想目标,却不付出行动,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另一部分人以考证、考研为目标,片面追求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学生对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高,使专业发展脱离就业岗位,学非所用,理论与实践脱离。大学生虽然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就业岗位更多需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不强使得他们就业成功的概率降低。
(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除了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之外,还注重心理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10]。腾讯网《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衡量压力大小的生理、情绪和行为三项指标中,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说明年轻的求职者在情绪管理的意识与技能方面仍需提高,表现在大学生面对焦虑、恐惧等压力时缺乏排解的途径,面对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活动时信心不足。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年代,生存压力相对较小,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特征明显,但团队合作、吃苦精神和进取心较弱,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遇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有效的解决方法。一部分人无视就业形势,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薪资、好环境,致使供需双方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差异。一部分人面对激烈竞争缺乏自信,不愿吃苦,不论是否适合而盲目就业,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使得跳槽事件频发,既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又影响个人的心态和发展。
(一)加强师资力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在于配备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有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兼职教师。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娴熟职业规划指导方法和技巧,但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等了解不足,在课外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满足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的指导和规划。辅导员是高校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也比较全面和深入,同时,他们在课外与学生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满足对学生课外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以专任教师为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可以满足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全程化、多方位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此外,学校还要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目前高校课程开设普遍集中于某一阶段开展,没有很好地兼顾学生年级变化的特点,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可以对“一年级学生重在适应生活,初步进行生涯规划,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重在自我认知和做好从事职业前的心理准备,三年级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以及转变角色,适应社会”[11]。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层分步实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二)深化职业认识,突出大学生中的主体作用
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点在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理解其对他们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作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克服就业困难的信心。第二,指导大学生完成职业自我认知,即通过相关的职业测评量表客观、全面地评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特长、能力和职业倾向。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普遍是通过主观判断确定的,往往缺乏科学依据,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测评量表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深入分析自身能力,了解职业倾向,为确定职业目标提供可靠依据。第三,提高个人能力与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匹配度,有的放矢,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的概率。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个性、能力等特点扬长避短、未雨绸缪,积极寻求相符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了解与职业目标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三)拓宽实践路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破解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促使大学生将计划付诸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需要。现代企业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看重实践能力。实践是锤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他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和规划转化为能力,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学校要引导大学生重视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了解专业,实施计划,提升能力,如参加政府见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其次,“学校要拓展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实践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职业,提升能力”[12]。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求职视野,加强他们对求职岗位、求职流程、求职注意事项的全面认识,亲身体验就业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为实现就业打好基础。第三,学校还需要加强与校外资源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一些企事业单位、人力公司的相关人员为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讲座,同时,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职场的成功人士做职业生涯访谈,近距离接触职场人士,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四)扩展职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要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艰苦奋斗、勤奋好学、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和精神力量。二是要充分利用班级、社团、党团支部等组织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13]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将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观念,要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注重人际交往的技巧、团队合作技巧和能力的锻炼,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能力。第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强化心理素质。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尤其要注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疏导,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平稳的心态,为实现就业提供提供帮助。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应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破解就业难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激发就业动力,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能力,破解就业难困境。
[1]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2013(20):52-54.
[2]赵萍.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探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5):93-96.
[3]沈建新.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5):84-86.
[4]刘漫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J].人民论坛,2015(17):213-215.
[5]张晓东.新二元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4):113-117.
[6]杨锐,丁敏娜,夏红,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70-71.
[7]蔡安,宋盈.职业生涯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5(25):71-73.
[8]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3):84-85.
[9]马英.分段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4):58-60.
[10]吴姗娜.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J].职教论坛,2011(2):71-75.
[11]李小琼.论知识失业境遇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32-35.
[12]张亚强,杨力,刘玲霞,等.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问题探析——以陕西南部高校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3,27(5):10-15.
[13]邱峰.杜威教育哲学认识论新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3):58-63.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y in Pro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GONG Jun-long
(Colleg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y,while career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serves atten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the author finds that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system is imperfect,the teachers'strength is not strong and the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career planning is poor,career goals are not clear and so on,which cause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whil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career planning activities,enhance practical 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career planning;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y
G645
:A
:1674-0033(2017)01-0074-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1.017
2016-11-29
商洛学院根植地方专项项目(gz16039)
巩俊龙,男,陕西丹凤人,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