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敏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管理体制论析
李明敏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新时期,本着为国防服务、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战略,建立军民融合产业管理创新体制,实现军民高技术产业融合式发展,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现军地融合互补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有效整合资源,协同作用,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新世纪,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进一步发展,依托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来探讨和摸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在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的战略思想,指出“国防工业生产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种本领,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1960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军委领导同志有关国防工业问题的汇报时,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改革思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体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其拥有的一百多家成员单位,在承担坦克装甲车辆、导弹等军品研究和生产任务的同时,也开发生产重型汽车、精细化工等民用产品,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和开发制造能力。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是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军民融合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近几年来,在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建立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具有辐射、带动、示范作用的产业集聚区,在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民用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作用的基础上,着力于促进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自2008年以来,我国分别在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江苏等省,建立了相关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进行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陕西是军工大省,现建有依托航空产业资源建立的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工业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在产业规划,项目合作、企业孵化、信息化合作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并进行了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经营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这些信息化、技术化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必将对国防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2016年10月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军民融合战略,提出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在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及产业技术协同等方面系统推进,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是利用国防科技的优势,发展与军工技术相近的军民两用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贵在“军民结合”,其核心在于军工企业、政府管理部门、高校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关键在于各类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搭建了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军民双向技术转移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基地等平台,加强了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
(一)建立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有利于促进军工技术与民用科技的共同发展
军民融合是“军”与“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的过程。首先,随着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思路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平台在各省各地逐步建成并形成规模,在国防科技工业引领高科技领域发展并开始进入民用产业领域的过程中,民用企业也开始进入军工生产领域,在科技、资源配套整合、优势互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其次,建立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有利于新时期基础资源、科技资源等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军工企业具有专用性、技术性、保密性、自主研发能力强等优势,民营企业具有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各专业领域知识背景的高技术人才,是培养新生力量和专业人才的基地,建立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等,为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及共同发展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二)建立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有助于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发展会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总体上看,陕西目前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现状较之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密集型转变,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产品规模明显扩大,并向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品牌意识增强,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对相关产业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1]。经过半个多世纪,西部地区已经建成了一批装备精良、人才荟萃、科研机构配套的技术密集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工业密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工业城市和一批以军工基地为主的小工业群,西部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陕西地处中国西部,军工行业门类齐全,科技实力比较强,军民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使企业发展以科技、信息为引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会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
(三)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有助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平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首先,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国几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战略思想。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才能推动两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3]。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构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桥梁,实现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率,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其次,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途径。一方面国防和军队建设可获得物质支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可从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技术中获得支持和保障。
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其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管理体制创新内容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物质条件[4]217-218。在多年的探索中,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军民工业体系的相对封闭与军工企业的保密性导致的协同作用不足、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官、产、学、研”脱节以及产学研成果转化不足等,为此要创新管理体制,作为制度提供者的政府、高技术实践及创新者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高校,三者要紧密合作与配合,理顺权责关系,创新管理体制,共同促进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框架
军民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为此,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军民分离”管理体制的制约,军工部门和民用部门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缺乏相互了解与沟通,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军民之间的双向转移和结合比较少,转移缓慢;加之观念和认识的束缚,经济体制的约束,军工企业的运行机制中没有体现出市场竞争的要求。为此,政府要逐步构建军民融合管理机制,为“军转民”和“民参军”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资金等支持,创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深化军工企业体制改革,同时在资源、技术方面辐射和带动、扶持民用企业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军品保密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转化;大力支持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园区等建设,构建科技资源、成果转化及共享的平台,推动高新产业领域军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和健全监管制度,使军民融合、产学研发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二)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及军民企业技术转化的能力
首先,着力解决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体制、制度、传统观念等的制约,军工企业保密要求比较高的特点使得大多民用企业对军工产品和企业并不了解,分析、研究与合作难以开展,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方面存在制约。所以,军民融合发展要在保证国家安全的保密工作的同时,建立军民供需等信息共享机制,对于可以市场化的信息尽可能做到公开和透明。其次,发挥企业自主性,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自身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主动寻求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强调军民互动合作[5]55-57。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化,一方面国防工业基础要为民用工业基础提供技术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及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将能有效地满足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实践中摸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双向对接和转化进程,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跨界应用,互利共赢。最后,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和优势地位,应积极承担高技术产品研发的风险责任,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及技术创新,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军工产业、精品产业。
(三)以高校、科研院所为载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依托,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军民融合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要通过人才来实现。现阶段,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成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积极促进产学研协作,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尤其是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充分利用人才、学科及科研优势,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或产业园区,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做到科技、人才等资源共享。首先,高校要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目前,各高校通过建立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创业实训基地、进行创新项目训练等系列活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经营人才;也通过大学生入伍、培养军事、国防专业人才等方式,拓展军队人才培养范围和渠道;依托自身学科、科研优势,建立大学科技园,积极从事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研究和成果开发,解决好授课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轨的问题。其次,主要负责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院所,要在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做好技术保障与服务,以高新技术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科研作为目标和动力,发挥好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
(四)明确职责,协同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各异。但囿于种种原因,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足、范围较小、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作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主体的政府、企业、高等学院及科研院所,要在明确各自职责和定位的基础上,着眼全局发展,有效配置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通过疏通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打破利益壁垒,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首先,为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营造协同创新环境,围绕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新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投入。其次,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和转化升级,提升自身影响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基地,各创新主体之间要相互协作配合,才能相互支撑,实现资源及成果共享。再次,协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要明确各主体地位、职责即共同目标。目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存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军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脱离实践、局限于理论研究的倾向,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主体、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云制造等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可能[6]。推进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包括领导和综合协调机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动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1]刘敏.陕西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10(7):9-12.
[2]丁德科,李振平.翔式道路:以军地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4):22-29.
[3]姜鲁鸣.关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09(8):7-10.
[4]周海娟.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5]周疆.民营企业是推动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J].中国军转民,2007(3):55-57.
[6]张显龙.创新驱动的军民融合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安全,2016(8):45-48.
(责任编辑:彭治民)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High-tech Industrial Base
LI Ming-m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Weinan Nomal University,Weinan714099,Shaanxi)
At present,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ational defense service,the integration of flourishing the 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the strategy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 are implemented,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military high-tech industry is realized,which are of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o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To achieve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fforts must be made by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effectively,to work together,and to keeping innovating management system.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high-tech industry;management system
F426.48
:A
:1674-0033(2017)01-0057-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1.013
2016-11-10
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5KRM084)
李明敏,男,陕西临渭人,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