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探析

2017-04-13 13:26:14张俊华武永耿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偶像青少年

张俊华,武永耿

(商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726000)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探析

张俊华,武永耿

(商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726000)

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深刻和持续的变迁,从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脉络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由此产生了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和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等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对策的思考,以期能为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青少年偶像;偶像崇拜;引导;教育

在有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中,青年研究历来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仅1998—2008年从CSSCI数据库统计出《青年研究》出现频率较高(标引7次以上)的33个关键词中,青少年和偶像崇拜就分别被标引过21次和13次[1]。实际上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也给我们理解和思考青年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观察和研究的视角。《现代汉语词典》将偶解释成极为崇拜的对象。还有人认为偶像是个体或群体自我选择和认同并受到极度尊重、钦佩或极其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薛晓阳指出,偶像崇拜是特指伴随现代青年发展过程,并反映其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特殊文化心理现象[2]。本文主要通过对建国以后各主要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脉络的梳理,分析建国以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并提出有关如何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些思考。

一、建国以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

建国以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对象几经变迁,由开始的带有革命主义色彩的英雄到文体行业及道德的典范再到以青春明星为主的偶像,偶像犹如一场接着一场的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席卷着大众的心。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不仅表现出他们所喜欢、模仿对象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代表着自建国以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审美眼光、消费观念、媒介环境的变化[3]。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们说“时势造偶像”,而贯穿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偶像变迁也强烈的折射出时代文化的巨大流变。

(一)过渡时期到文革之前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主要包括战斗英雄、道德典范雷锋、建设英雄这类典型人物。50年代包括董存瑞、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他们都是英勇善战的士兵英雄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国捐躯[4]。他们无私奉献,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同时激发了全民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雷锋作为标准的毛泽东主义道德典范,更具有全民性和普适性。他具有高尚的生活节操,助人为乐、默默无闻、努力学习《毛泽东选集》。这些艰苦朴素,看似渺小,实则伟大的事迹更能唤起全民学习的热情。因此“向雷锋学习”成为青年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跨度最大的一项活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这样的偶像,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甘愿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积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始阶段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文革时期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1966—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人偶像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其标志是《毛主席语录》的出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中国人几乎人人一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不断升级,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5]。其中以青少年为核心的“红卫兵”组成的群众组织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最为典型和突出。这些中学生盲目地响应“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于是他们放下书本走向街头去“破四旧”。毛泽东成为“红卫兵”的精神领袖,《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就是指导手册,从而一度使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陷入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中。

(三)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这一时期对偶像人物运动式的学习和宣传在这一阶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偶像也开始通过新载体出现。一位是通过报告文学被大众所熟知的知识典范陈景润,另一位是通过盒式录音机将新型歌曲传遍大街小巷的一代歌后邓丽君[4]71。

除此之外,被称为“朦胧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这些青年,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唤起了无数青年的心声,点燃了无数青年对文学的热情,在思想文化复兴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自然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6]。“文学青年”亦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们最引以为傲的词汇。来自港台的武侠和言情小说作家金庸、琼瑶、三毛等迅速引起了青少年的关注。他们的小说或是展现了江湖义气的武侠世界,或是充满了花前月下的爱情故事,这使得长期受到正统文学熏陶的年轻人们有了另一种新的文学感受。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及女排精神成为当时中国人的价值引领。1981—1986,中国女排以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的成绩征服了世界,一时间中国掀起了学习女排热潮,赛场上中国女排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风采,女排姑娘们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增添了信心[7]。90年代被青少年视为偶像的对象中,仍以港台影视明星、歌星占了绝对主体。

(四)新世纪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新世纪的偶像与20世纪末的偶像具有重叠部分,其中,港台明星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以F4、周杰伦为代表的青春偶像不仅成为青少年心中的超级明星,同时也代表了“华流”的登峰时期。从2005年开始,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和“星光大道”等选秀节目的出现,开辟了“平民偶像”的时代。平民偶像的出现,例如张靓颖、张杰、魏晨、阿宝等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创造才华,为华语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时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造星”时代。随着选秀比赛的热潮,“草根”文化也全面崛起。草根人物“犀利哥”“凤姐”等各色人物层出不穷[8]。

除此之外,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真实的人,而是从真实的人物转向了符号化的各种形象,比如“哈利·波特”迷,“暮光之城”迷以及一系列漫画、卡通形象迷等。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

从建国以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概况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从英雄道德模范,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从学习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到模仿其形象和生活方式,从全国统一化的学习到个体自主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从对象到建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本文将从以下5个方面概括出建国以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

建国初期,青少年的崇拜对象就是战斗英雄、道德楷模和建设英雄这一类的典型人物,其中以学习“雷锋精神”最为突出。1963年2月22日,国家主席毛泽东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9],后来经国家的号召和共青团组织的宣传,“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得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人们在这一精神号召的引领下纷纷投身于国家建设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10]这样的雷锋和雷锋精神自然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主流导向。文革时期青少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登峰造极,以至于在文革十年期间,知识一度遭到中断。文革结束后,青年们开始对知识充满了极度渴求,此时的知识英雄陈景润成为新偶像。

与20世纪50、60年代比较,80年代后的偶像类型逐渐多样化,由传统学习型到个人爱慕消费型,体育明星、歌手和影视明星成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体。一部83版的《神雕侠侣》让无数人记住了帅气洒脱的刘德华;一部《上海滩》成就了周润发;一部日本的《阿信》让人们记住了励志的田中裕子;费翔凭借《冬天里的一把火》成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第一个台湾歌手。这一时期在流行的港台歌手还有BEYOND组合、以及一曲《我的中国心》唱红大江南北的张明敏[11],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及其音乐,周星驰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后,港台明星越来越受到关注,林青霞、张曼玉、齐秦、F4、周杰伦……每一个名字都仿佛是一个流行的文化符号,虏获着青少年的心。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加剧,资本市场和信息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也逐渐呈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状态,新世纪的青少年偶像崇拜变得越来越开放、自由和多元。

(二)青少年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

建国初期的战斗英雄、道德典范、建设英雄,之所以能成为青少年的偶像,除了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官方在偶像构建过程中大量宣传和引导。这些英雄楷模成为全中国共同偶像的过程中,他们的事迹报道和宣传具有相同模式,士兵英雄们的事迹,在部队领导或所在行业的倡议和关心下,材料经反复整理和加工上报,才得到进一步宣传。

改革开放使得社会力量不断壮大,社会活力与多元性加剧,有关偶像的建构不再单单的由官方主导,偶像建构的方式、手段和渠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偶像建构从原来“主流媒体报道―领袖接见―授予荣誉称号―全国宣传―编入课本”这样一种制度内模式,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化[4]。与主流的英雄楷模们相比,邓丽君的走红没有经过任何制度内的支持,仅仅是依靠盒式录音机这类电子设备的传播。邓丽君的出现标志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建构主体从官方走向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起,市场的力量日益突出,因为对市场来说,个体是消费群体而不是教育的对象。

伴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个体也逐渐参与到偶像的建构过程中,个体对偶像的选择和相关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便捷、直接。以“超女”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其运作方式是把个体带入到整个环节中,从海选、半决赛到总决赛的各环节中,通过个人短信投票、选秀者和其粉丝共同拉票的方式,产生最终胜出者,也就意味着新的偶像身份的产生。这类的选秀节目第一次赋予了个体行动者在偶像塑造的过程中的话语权,个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互动性的交流中,主动的成为偶像建构的第三种力量。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

榜样式的偶像人物通过他们的事迹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追求,鼓励和激励青少年要经过自身努力不断成长,甚至有些年轻人的目标就是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是一位拥有超强毅力和决心的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丧失生存的希望,反而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几十年来,她积极对抗病魔,努力学习,潜心创作,先后出版《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著作[12]。她身残志坚,勤奋好学,热心助人的精神激励着当时的青年们,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充满信念的精神家园。

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青少年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青年人选择偶像的初衷由一个价值引领者走向一个情感依托[13]。他们的选择更多倾向于心理的娱乐化和一种压力的释放,选择邓丽君是因为她的歌声符合一代年轻人追求个人生活的内心情绪;选择崔健是因为他唱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迷茫和彷徨。尤其是在新世纪,大众传媒促使电视节目和真人秀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成为青少年的感情依托。在仅仅只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它能使青少年暂时忘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得到放松和心理上的满足。

(四)青少年偶像崇拜手段直接,消费性趋势加强

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青少年的偶像实际上是国家主导的主流价值的体现,明显具有教育、引领、榜样示范作用的偶像。青少年们所推崇的偶像都是通过课本、宣传册、报纸或是人们口口宣传等这类传统的媒介而了解的。伴随着市场的开放,数字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偶像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青少年们除了通过纸质的媒介以外,还能通过电视、广播等,尤其在近几年,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社交软件随时随地关注偶像们的动态。

与此同时,青少年对青春偶像的崇拜逐渐表面化,更加倾向于对其外部w特征的模仿,例如发型、穿着打扮。并且,青少年开始参与和偶像有关的活动当中去,观看昂贵的演唱会,购买CD和海报等。

(五)青少年偶像崇拜由持续性认同到短暂性认同

建国初期董存瑞、雷锋、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这样的典型人物,因为他们自身具有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加上官方的报道、宣传,促使青少年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美好的品质,用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自发的行为代表着青少年对于他们的偶像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学习和模仿持续时间较长。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例,从1963年开始,到如今,每年的3月5日,有许多青少年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去追寻雷锋的足迹。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的背景下,明星偶像则是通过各式的商业娱乐公司包装而成,因而明星的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快的[14],但这种“商品”偶像并不能永久满足青年的消费,青少年对偶像的认同上越来越呈现短暂性。从2013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到今年的《太阳的后裔》,前后3年的时间,青少年们热追的韩剧偶像就先后换了2个。

三、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的建议

榜样式的偶像,会正面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快速消费的青春偶像,会引起青少年盲目的崇拜,因此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我们不能简单的一味批判或是全部赞同,而是尽量以“价值中立”的角度看待。在建构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官方、市场、个体相互作用下的产物,青少年偶像崇拜作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我们既要承认它的存在,更要积极去引导青少年如何选择和看待偶像崇拜,从多个角度进行偶像教育综合性导向,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偶像或是榜样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青少年对于偶像崇拜的要求。因此构建优质偶像就尤为重要。所谓优质偶像就是将传统和现代偶像身上所具有的特质融为一体,这不代表两者的相加,而是将两者中优秀的特质结合。在传统的榜样式的偶像身上,有着“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礼义廉耻”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精神体现,也要体现现代偶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爱好和平的精神。例如,《感动中国》栏目表彰的个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青春偶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能力;明星偶像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尽自己最大能力回馈社会,这些特质必然会促使青少年学习和模仿,形成对青少年群体强大的自我反思,体现优质的偶像肩负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责任。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对媒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5]。媒介可以快速便捷的带来各方面的信息,信息良莠不齐,不良的信息对青少年会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就尤为重要。通过培养青少年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使用大众传媒,在媒介资源中提炼出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信息,在良好的媒介环境中参与社会发展。但是,仅仅加强受众的防御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媒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因此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媒体工作者要秉持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对新闻和事件进行真实报道,不能为了博取关注而哗众取宠。同时完善大众传媒的传播和监督体制,使传媒以正确和积极向上的姿态引导青少年,对栏目、节目外的社会效益应有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三)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

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公众人物一旦出现违法、违纪,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一定要彻底封杀,也要实现零容忍。特别是被青少年视为偶像的公众人物,更应用真实的表现、真挚的情感、真纯的形象感染青年,号召引领青年的人生方向。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反对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摒弃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抵制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比如“超级女生”的精神应是奋斗、励志、快乐。因此,对于青少年需要警惕浮躁与泡沫,因为成名不等于成功。自信的舞台我做主,但人生的目的并非PK掉对手。

四、结语

青少年偶像崇拜作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对其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性的,而在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不断研究和思考。对于偶像崇拜,我们也应该以多元化的视角、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不能只是认为它是非理性的、世俗的,适度的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看到偶像的积极作用,并且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青少年在学习偶像身上美好特质的同时带动了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过度的偶像崇拜会导致青少年走入痴迷、盲目的状态,这不仅会危害自身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杨丽娟对刘德华的崇拜走入极端,最后造成其父自杀;还有的青少年沉迷于和偶像的幻想中不能自拔,正如我们去看电影、参加偶像的演唱会等。我们沉迷于近距离和偶像接触感受其魅力,在其中的两三个小时内,我们会暂时忘却压力和烦恼,心灵得到释放和安慰,但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回归到自己的现实世界,尽管类似的场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感情渲泄口,但是这依然不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青少年沉迷在其中,逃避现实,无疑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所以青少年要学会在张扬个性、放松自我中获得自己的成长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本真自我,而不仅仅是某某某的粉丝、崇拜者的角色。

[1]王沛沛.青年研究中的热点、趋势及核心作者群分析——基于CSSCI(1998—2008)的研究[J].青年研究,2010 (1):88-89.

[2]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1):33-36.

[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4]包蕾萍.从结构视角看1949年以来的中国青少年偶像[J].青年研究,2009(1):68-69.

[5]张明军.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内个人崇拜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2.

[6]贾明.从“英雄偶像”到“平民偶像”——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偶像变迁[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7]王步.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与转化——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嬗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2-36.

[8]马赫.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D].吉林:吉林大学,2010.

[9]陆经纬.论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2):15-18..

[10]雷锋.雷锋日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22.

[11]徐鹰.岳晓东.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9(1):6.

[12]任保平,辛伟.大数据时代中国新常态经济增长路径与政策的转型[J].人文杂志,2015(4):25.

[13]宋兴川,鑫盛华.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青年研究,2002(11):1-7.

[14]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J].青年研究,2007(4):20.

[15]王玲.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6):48.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Study on Idol Worship among Modern Youngsters

ZHANG Jun-hua,WU Yong-geng
(Divis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 TheoryCoursesTeachingandResearch,Shangluo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nnxi)

Chinese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deep and complex changes.By analyzing the basic threads of idol worship among youngste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ype of idols worshiped by youngsters have developed from single idols to multiple ones.The process of idol construction has also changed from the authority construc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market and individual construction.There ar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ol worship among youngsters, such as social model and emotional dependence,which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etting high-quality idols,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cy for teenagers,regulating social management of public figures and enhancing the taste of popular culture,so as to guide people to think the strategies of idol worship among youngsters in Modern China,and 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guidance for nowadays youth education.

adolescent idol;idol worship;guidance;education

G206

:A

:1674-0033(2017)01-0069-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1.016

2016-11-10

张俊华,女,陕西合阳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偶像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偶像报
偶像正在养成
我的偶像
中学生(2016年25期)2016-03-01 03:45:37
我的偶像
中学生(2016年22期)2016-03-01 03:45:22
出卖偶像
中学生(2015年35期)2015-03-01 03:44:44
偶像们都恋爱了
东方电影(2015年4期)2015-01-10 08:36:20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