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播方式探微

2017-04-13 12:36颜铭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幼儿园

颜铭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7)

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播方式探微

颜铭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7)

当今外来文化和传播形式对人们的影响巨大、以及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现象带来的不利后果,要求学校教育在当今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应倍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笔者在参与小学和幼儿园校园环境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发现创设相应的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有目的的传统文化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因此,对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播的作用;(2)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播的现状分析;(3)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播的具体实施。

传统文化;校园环境传播;文化传承

1.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播的作用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①

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处于有形和无形的环境熏陶之中,作为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的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师生涵泳其中有助于其塑造良好的人格。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我们先塑造环境,然后环境塑造我们。”因此要结合中小学、幼儿教学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校园环境传播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

2.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传播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②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积极参与小学、幼儿园的校园环境建设,在这过程中,对校园环境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得到一些启示。近几年来,校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与市场竞争下的功利心态使校园建设面临着文化氛围稀释、文化指向迷茫的困境,暴露出了一些重外在轻内涵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创建形式化。目前一些学校传统文化的植入方式过于形式化,最常见的是在墙壁、走廊、橱窗上张贴标语口号、古文诗句,这种单一的文字宣传缺乏传统文化中应有的人文魅力。校园环境建设大多止于考虑校园建筑的造型及色彩,对校园环境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没有从维护校园精神文化的高度来进行小学和幼儿校园环境设计。

第二,传统文化的营建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学校在校园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营建缺乏内在的一致性,文化主题不突出,导致在橱窗、展板、标语牌等布置上内容孤立、拼凑痕迹明显,校园色调、风格凌乱。

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专业研究团队和许多美术教师加快了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脚步。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从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来进行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验性探索,探寻适合校园环境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以开发校园环境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功能。

3.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传播的具体实施

3.1 凸显行业典范的环境传播方式

学校的发展历程是构成学校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能够凸显行业典范,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学校精神是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积淀形成的,是学校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富于历史文化积淀的校园环境是学校人文教育的基础,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作用。

以福州钱塘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为例,该校十分注重学校历史沿革这一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了在缺乏历史文化积淀的新建校园中营建归属感与凝聚力,钱塘小学在校园的正门广场建设一个富有历史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记录了钱塘小学发展中的一幕幕历史场景,更加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例如,结合了历史文化景观的升旗台,富有福州建筑特色的“勤业学堂”,根据学校地理传说建造的“生钱池塘”,以学校历史故事为题材打造的石板浮雕《闽王渡僧》、《部队建校》等等,都承载着钱塘小学精神与现实社会的碰撞历程,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

3.2 继承民族文化的环境传播方式

地方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灵感的来源,包含民族传统,地域精神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在校园环境中植入地方文化的灵魂,可以形成校园独特的魅力。校园空间中展现地域建筑的精髓,对师生进行熏陶,形成直观地体验,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福州花巷幼儿园地处古老的“三坊七巷”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三坊七巷的大环境背景下,花巷幼儿园以福州文化为蓝本,致力于营造与三坊七巷氛围相融的校园环境。首先,幼儿园将大门改造成传统仿古样式;其次,幼儿园门厅改造成中式庭院,延续着三坊七巷历史性建筑的房屋风格。更有特色的是在2008年三坊七巷全面整修时,学校收集了大量的旧瓦片,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师生在这些瓦片上共同创作叠置迂回的三坊七巷传统民居所特有的“青瓦白粉墙”和“马头墙”,以及工艺精湛的雕花、隔扇、吊柱、斗拱等建筑装饰,还有“扎花灯”、“椿肉燕”、“听闽剧”、“裱字画”等典型的百姓生活场景,将福州典型的地方传统融入到环境中,并用创作后的瓦片装饰校园的环境,这些淳朴率真且富有岁月痕迹的作品成功地呈现了福州传统文化余韵,同时丰富并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景观和氛围。

3.3 适应时代审美的环境传播方式

校园建设应置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构建环境,以塑造具有时代气息,适应时代审美的校园环境。在多样的艺术形式中,材质与色彩的正确运用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首要前提。

3.3.1 材质应用

不同的时代科技带来不同的建设材料,所以材料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语境。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丰富的制作材料是环境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只有建立在对材料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材料的特性,结合所要表现的题材,才能巧妙地展现材料的肌理、质感的特殊美,适应时代审美需求。

以福州钱塘小学为例,为了表现适应于厚重的历史感,利用给人高贵厚重质感的铜,制作“生钱池塘”文化景观池中的“牧童晨读”铜雕;在大型的公共空间艺术使用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石材,刻上标志着学校历史沿革的文字与画面,给人坚定、厚重的心理感受;而校史室内“勤业学堂”大门景观中木材作旧的效果完美地再现了“学堂”的风貌。各个功能馆以及校园生态角中的木质建设,也都飘散着历史文化的清香。

现代电脑彩喷技术美化了墙面,同时也方便了墙饰和宣传栏内容的定期更换,是学校环境传播的必要补充。钱塘博文小学教学楼门厅处的有机玻璃宣传栏定期展示着电脑彩喷的中华传统经典故事和“仁义礼智信”解读,时刻向学生们诉说不老的哲理。

以上借助新材料的应用,体现时代的人文与科学气息,满足人文与审美需求,同时展现了不同材质美感的交融,有效塑造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环境,适应了时代审美的需求。

3.3.2 色彩应用

色彩在校园环境装饰中是构成视觉艺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前提。色彩在环境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人对色彩会产生温度感、重量感、距离感、体积感等视觉感受。其次人们对色彩能够产生联想的情感作用。第三,一般建筑色彩需要服从整体的基本色调,才能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因而正确的运用色彩需要对所要展示的物象进行准确的定位。

钱塘小学操场上的彩绘国学墙遵循校园环境色彩的应用规律,在建筑物的大面积上使用低色度的蓝色,在小面积上使用高色度的橙色,蓝色属于冷色系,给人以安静、庄重的感觉,和明亮的橙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活泼醒目且整体柔和的视觉效果。以这样的色彩搭配吸引学生眼球,促使学生们驻足吟诵国学经典,也成为营造校园中华经典文化氛围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福州花巷幼儿园的门厅彩绘弟子规,运用中国画中的工笔技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画面以线描为主,设色单一、纯净,简洁,既符合幼儿对色彩的认知体验,也与古朴的校园环境相得益彰。

在福州市浦下幼儿园大门的改造过程中,将红色亚克力材料进行镂刻,制作出传统中国印的立体效果,中国红散发着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白色墙上十分醒目,配合灰色的墙裙和花柱使得大门亮丽、突出,同时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氛围,这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既体现了个性校园的特点,也完美地呈现了浦下幼儿园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精神。

3.4 实现多元互动的环境传播方式

校园环境是学校显性教育和隐性表达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认知发展要在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因此,创设与儿童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钱塘小学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大讲堂”、校园艺术节、翰墨书香、体育节、合唱团、校刊蒲公英、主题队会等各类活动,让学生置身校园的各个空间,使学生与校园环境充分互动,校园环境不仅仅止于美化、绿化,更是学生的家园、乐园。

浦下幼儿园和花巷幼儿园让学生亲身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加入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去,如浦下幼儿园班级展示柜上所展示的中国印和青花瓷等作品均是孩子们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自己动手尝试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动手的乐趣,还能潜移默化的了解如中国印、青花瓷等中国特有的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因此,多元互动的环境传播方式,能够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使校园环境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并且让这种影响像海绵吸水一样融入学生成长的过程。

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来传播传统文化,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价值。

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的行动研究,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容与形式并举、传统与时尚兼容的整体文化环境创建,寻找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通过渗透学校历史,凸显行业典范;延续地方传统,继承民族文化;置入丰富形式,适应时代审美;参与环境建设,实现多元互动等四种环境传播方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于校园环境建设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传播功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弘扬。

此外,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在校园环境文化及其形象语言的适应性方面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效果。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对校园环境建设起到一个参考和启发的积极作用。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1.

[2]徐志坚.《走近壁画.壁画创作与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6.

[3]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第一版),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4]赖佳媛.《幼儿园环境装饰设计与制作》,新世纪出版社,2005.

[5]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G647

A

2095-7327(2017)-04-0173-02

注释:①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教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7-06-20.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27.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标号为FJJKH15-061。

颜铭锋(1975.2—),女,汉族,福建宁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幼儿园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