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王珊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业型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经管类学生来说,掌握创新创业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来看,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基于此,本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路径
在民营经济高度发展、创业精神普遍传播的当前社会,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阶段,对于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这不仅是为了高职经管类学生自身将来的顺利成长、发展,更是为了给社会进步储备足够的创业型人才。但客观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仍然面临一些弊端和瓶颈,主要表现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不足和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唯有有效改善这一现状,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才能迎来新的篇章。
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但从目前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分析如下:
1.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内核动力
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需要强大而集中的内核动力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不同,学生无法通过反复实验去发现问题、验证问题,只能遵照经管类学科的规律去逐次、抽象地论证问题。这种学科的特殊性给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阻力,导致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内核动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性思考能力无法有效提升。可以说,内核动力的缺乏是当前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2.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实践平台
长期以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充分表明,良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备要素。然而,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却长期饱受缺乏实践平台的困扰。不少教师片面重视和强调理论教学,而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出现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只能纸上谈兵。此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够密切,经管类学生数量较多,而学校可以提供的企业实训岗位较少,很多学生得不到创新创业实训机会。有的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都是虚有其表,学生对于真实的创新创业内容只能浅尝辄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存在思想误区
当前教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由于片面学习理论而缺乏亲自实践,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就是开公司、搞项目,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仅仅是泛泛而谈,未能深入理解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细节,导致不少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出现心理落差甚至迷失方向。高职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修,又受到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少之又少的实践经费限制,在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方面存在片面性,能够制订培养目标,却无法细化落实培养步骤,更缺乏阶段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标准,导致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无序化、形式化。
1.全面开展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教学
全面开展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教学,建立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一步。鉴于当前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内容繁杂、难度过大、不易理解、案例陈旧等弊端,需要对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知识进行革新和完善,以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思维为目标,以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提升课、专业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主次分明、层层递进,重塑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此外,专业知识的教学应当兼顾宏观理论和微观技能,要培养学生既具有宏观思考、分析、制订决策的能力,又具有微观实践、操作、调节策略的能力。在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应当多样化,也应当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和长期形成的学科思维逻辑,充分利用课程评价体系,有效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改革,使不同能力、不同天赋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课程中,都可以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实现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大提升。
2.校企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离不开科学而充分的实践训练,而实训教学的开展又依赖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因此,必须通过校企之间持续、有效的合作,为高职经管类学生打造一个功能丰富的实训平台。高职院校应当具备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帮助学生寻找实训岗位的意识,通过自身在学科方面的权威性和在相关社会领域中的影响力,积极寻找意向企业、实力企业,进行双向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训机会。在实训平台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释放优势条件,为与之合作的优质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吸引意向企业的到来。高职院校可以将“订单模式”应用到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当中,以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基本依托,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方向,在为企业输送可用之才、综合人才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毕业后的第一个出路,以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训效果,赢得企业、学生、社会的多方认可。
3.多学科交叉以加强创新创业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越是掌握多学科能力的人才,越能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因此,要采用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一方面,应当强调多学科的全面教育,通过人文、社科、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提升高职经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引导高职经管类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拓展,帮助学生形成宽路径、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倡导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使学生在充分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基础上,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和灵活化的思维方式。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创造性思维,即使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于荒诞,教师也不可过分打击,应当正确引导。
4.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制订培养策略
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是涉及学生个人成才的问题,也是涉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培养策略的制订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高职经管类学生毕业后,多数会选择在当地就业,从人才供需的角度分析,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向应当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使所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此外,基于经管类专业本身的特殊性,高职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具备一定超前性的同时,也应当实现本专业学生学科基础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顺利过渡和良好衔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站稳脚跟,以综合性、灵活性的创新创业能力,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总而言之,高职经管类学生在全面学习了经济管理学、商业类等课程后,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优势,但由于高职经管类学生和工科类学生相比缺乏实验能力、论证能力,高职经管类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依赖充分的社会实践。此时,高职院校必须从宏观的教育理论出发,结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征,为经管类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构建实训平台、搭好实践桥梁,以此保证高职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顺利成长、成才。
[1]王秀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职教通讯》2015年第11期,第18-21页。
[2]张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索》,《群文天地》2012年第15期,第245-246页。
[3]张文洲:《浅析区域文化与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2辑。
[4]罗振军:《高职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第53-54页。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