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秀 黄振华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2)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远秀 黄振华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背景下,致使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与价值取向遭受侵蚀,针对存在的弊端与误区,分析目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教育方法策略,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多元思潮;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
当今社会,中西方之间交流日渐频繁,我国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种文化互相冲击碰撞的同时,正在潜移默化影响我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多元化的社会指引下,社会思潮具备一定的社会形态,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社会价值方向,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带有某种趋向性的引导,其本质价值决定了未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如何建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也是高校思想价值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国社会,大学生接触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媒体,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先锋部队,网络起到了双重作用,学者认为网络对高校大学生有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从网络角度入手,分析多元社会思潮下大学生运用网络的现状。
(一)多元社会思潮下网络对大学生积极作用
作为21世纪网络的主宰者,大学生们势必会利用网络创造奇迹。网络是一个无形的信息服务中心和资料库,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实习岗位,改正大学生思维上的弊端,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形成。青年学生面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具有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在网络上发挥长处,大胆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多元社会思潮下网络对大学生消极作用
学者指出,网络中非主流的文化对当今思想价值观念并不成熟大学生来说冲击是巨大的,不但扭曲原本的价值观,而且模糊道德法律的界限。近几年,网络诈骗、网络盗取信息等新闻屡见不鲜,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网络黑手大多是年轻的高校学子,他们熟悉专业的电脑技术,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做出了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导致高校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以及社交方面的障碍。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高校应该着重落实的任务。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肩负着国家复兴伟大使命,自身的价值观要符合当今的社会文化思潮。只有全力开展思想价值观念教育,才会让当代大学生意识到强烈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奋斗。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企图凭借殖民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利用高人一等的科技手段同化其他文化。如今同样的问题摆在眼前,传统文化正在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重视,缺乏继承人。如何在多元思潮社会中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国家凝结力,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需要面临的问题。文化社会学的专家认为:“文化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来自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支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价值观取向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从本质上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经之路,因此,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高校传授的思想价值观念,提早意识到正确价值观念对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高校应该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先进思想,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和未来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大学生是掌握时代最先进技术的一部分群体,大学生专业技术完备,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创造性思维活跃,在建造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因为高校大学生如此重要,所以,应当大力发掘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校才子,令其处在良好的环境氛围内学习,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学生困境的重要支点
目前,多种繁杂的信息充斥着工作学习的环境,导致大学生对待问题都有不同的认知观念,具有和多元社会相符的时代特点,每个人都强调突出自我,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社会的多元化更是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困境主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好高骛远,强调个人主义,在社会变革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价值观念由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凭借金钱权利论高低贵贱的不良风气,大学生心理滋生严重的失落感和挫败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评价和价值追求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从理想主义转向权势主义;价值取向由原来的单一目的转向多元化追求,并且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困乏,思想观念没有完全成熟,容易轻信不法分子的蛊惑,因此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矛盾逐渐累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矛盾与困惑的出现,提醒国家教育部门与高校着重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教育,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出困境,从而走出校园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思维价值观持续更新,总体的表现形态是积极正能量的,但随着我国部分社会组织的畸形、不同文化传统观念冲突,多元化价值体系的供给尺度过大,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格局,价值观念也遭受侵蚀,大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迷茫和负能量的倾向。在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内心缺乏信念支撑
党的十八大全方面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这是整个中国华民族为之奋斗的目标,更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准则,但是部分大学生内心缺乏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支撑,从满足自我利益的角度去践行信仰,受西方资本主义信仰过度侵蚀,缺乏梦想和追求,对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不懈的态度,甚至对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怀疑的思想。
(二)享乐主义盛行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文化新思潮的思想侵蚀严重,奢靡之风盛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在高校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本质上的了解,沉迷于西方享乐主义浮夸文化思潮中不能自拔。比如,高校大学生经常逃课,兼职一些易于就业和赚钱的工作,对所学专业知识了解少之又少。其本质是缺乏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知识。过分突出自我利益和追求回报,忽略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部分大学生由于享乐主义错误引导,表现出严重的拜金、拜权行为,以至于在人际交往主动选择有利益关系的朋友,就业同样选择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结果是发达地区越来越富有,贫困地区越来越落后。
(三)缺少自我认同感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逐渐重视,造成了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局面,因此在一些错的价值观引导下,大学生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寻找不到存在的价值。通过追求奢侈腐化的生活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准,渴望通过外表上的包装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且运用西方价值观念和理论作为自身享乐的辩护词,甚至忤逆高校传授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经常断章取义理解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出现偏激的思想,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企图通过这种观念,增加外界对于本体的认同感。这是严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因此,高校树立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自信心的培养。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维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要场所,应该自觉地担负起建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首先培养创新方法和独立思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研部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正确判断是非,引导学生在价值体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其次,高校应该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多参加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应该用大量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课堂内容上摒弃古板的教学模式,围绕当今国内外重点时事展开,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将时代价值观念融入课堂活动中,积极探索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思想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最后,校园文化熏陶,要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价值观念通常隐藏在细小的事件上,不易察觉,但又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力宣扬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念,高校可以开设专家名人讲座,利用名人效应宣扬思维逻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力开展具有时代效应的娱乐活动,加强大学生时代理念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价值观、调节自身心理健康,从而营造温馨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当今的时代,多元化的社会迫切需要我国对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充分整合优化高校教育资源,努力探索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发展动力。
[1]陈丽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18.
[2]何小春.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4,(03):19-21.
[3]林泽红.论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J].企业家天地,2011,(10):13-19.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稿人:王 文
G641
A
1009-8534(2017)04-0051-02
张远秀,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硕士;黄振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助理研究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