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胺类毒品的种类、危害及发展趋势

2017-04-13 10:59徐友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苯丙胺甲基苯丙胺胺类

徐友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四川 遂宁 629000)

新型胺类毒品的种类、危害及发展趋势

徐友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四川 遂宁 629000)

新型胺类毒品是指在实验室用化工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出的有机胺类毒品,根据其药理和毒理特性可分为兴奋型、致幻型和减肥型等三大类。新型胺类毒品具有危害性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对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危害十分严重;新型毒品呈现出吸毒数量庞大、制毒活动猖獗和替代速度加快等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顽疾,要对它进行有效的防范,非举全社会之力不可。

胺类物质;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危害

新型胺类毒品是指在实验室用化工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出的有机胺类毒品,又称合成胺类毒品。新型胺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致幻和抑制作用,连续或足量服用会表现出比传统毒品具有更强烈的心理依赖性。该类药物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呈现全球性蔓延趋势,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1 新型胺类毒品的种类

合成胺类毒品均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但药物不同作用各异。根据药物药理和毒理特性不同,合成胺类毒品大致可分为兴奋型、致幻型和减肥型三大类。

1.1 兴奋型

兴奋型是指能使服用者产生强烈兴奋作用的合成胺类毒品,典型代表物是苯丙胺(安非他命)和甲基苯丙胺(冰毒)。

苯丙胺最早在1887年由罗马尼亚化学家L a z a r Ede l e an u合成,外语音译为“安非他命”。1935年,苯丙胺作为麻黄碱替代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眠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非他命作为兴奋性药物被广泛用于前线士兵以抑制疲劳和增加警觉度。1971年,安非他命成为美国药品管制条例的表II类毒品。

甲基苯丙胺最早在1887年由日本人长井长义从麻黄中提取出来,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毒性剧烈,人们称之为“冰毒”;又因苯丙胺外语译音“安非他命”,故甲基苯丙胺也有“甲基安非他命”之称。该药剂量小时,有短暂的兴奋和抗疲劳作用,故将其丸剂又称为“大力丸”,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侵略者给士兵服用“冰毒”以提高战斗力。1962年,冰毒首次当作毒品,由旧金山黑帮制造出来,自美国大陆地区开始四处蔓延,成为最受欢迎的毒品种类。

1.2 致幻型

致幻型是指能使服用者精神亢奋、产生幻觉的合成胺类毒品,典型代表物是三甲氧苯乙胺(麦司卡林)、氯胺酮(K粉)和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

三甲氧苯乙胺原本是从生长在墨西哥北部、美国西南部干旱地的一种仙人掌种籽、花球中提取出来的,外语译音为“麦司卡林”。麦司卡林是强致幻剂,没有医药用途,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精神混乱,可发展为迁移性精神病,会出现暴力性攻击及自杀、自残等行为。

氯胺酮是由美国派克-戴维斯药厂在1962年开发来的一种麻醉药,外语译音为“K他命”。首次广泛应用是因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派发给参加越战的美国士兵当作镇痛药物。氯胺酮用作毒品时,称为“K粉”。人在吸食K粉后,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及产生性欲望,导致吸食少女失身,故K粉又被称作“强奸粉”或“迷奸粉”。

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英文缩写M D M A,1912年由德国的M erc k公司首先合成,具有中枢神经兴奋和致幻作用,人服用后极度兴奋、摇头不止,俗称“摇头丸”、“快乐丸”,过量或长期服用可造成行为失控、精神病和猝死。20世纪80年代,在“摇头丸”用于精神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者发现其精神快感和致幻作用,很快成为吸毒者喜爱的药物。药商们为了利于销售,将其冠以“迷魂药”的美名,并沿用至今。

1.3 减肥型

减肥型是指能使服用者食欲减退、能够减肥的合成胺类毒品,典型代表物是二乙胺苯丙酮、氟苯丙胺、苯丁胺和硫酸苯丙胺。

二乙胺苯丙酮,又称安非拉酮,有降血压、降血糖和降胆固醇作用,适用于伴有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的肥胖病人,副作用主要有轻度兴奋、失眠、恶心、便秘或腹泻等,久服可产生依赖心理[1]。

氟苯丙胺,又名芬氟拉明,适用于伴有轻度心血管疾病的肥胖病人,副作用有轻度头晕、嗜睡和

腹痛等,连续服用六个月,可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1]。

苯丁胺是一种美国最流行的减肥口服药物,它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和下丘脑腺体抑制食欲,改变饮食习惯实现永久性重塑体形的目的,但长期食用会上瘾。由于食用后会增加心跳率和血压,有心脏问题的肥胖病人不宜使用。

硫酸苯丙胺,又称硫酸安非他命,适用于治疗肥胖症、发作性睡眠病和麻醉药中毒等,副作用主要有疲乏、眩晕、焦虑、恶心、头痛和失眠等,剂量大时可引起血压升高、兴奋躁动、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虚脱、晕厥等。长期食用可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

2 新型胺类毒品的危害

新型胺类毒品严重地摧残着健康身体、扭曲着人类精神、破坏着社会次序,危害性十分严重。

2.1 对身体的危害

新型胺类毒品的生物毒性极大,可对多个人体器官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吸食甲基苯丙胺(冰毒)会出现头痛不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和心悸等,还会出现失眠、恶心厌食和体重下降等;少数男性会出现早泄、阳痿等性功能障碍。又如,吸食氯胺酮(K粉)除了会产生上述现象外,还会产生尿急、尿频、尿痛等泌尿系统病症[2]。

研究发现[3],频繁使用甲基苯丙胺(冰毒)或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后,身体会产生耐受性。停止吸食或戒毒成功后,耐受性就随之消失。此时若再吸食甲基苯丙胺(冰毒),哪怕是少量的,身体也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导致急性痉挛、血管收缩和心肌缺血等,严重者会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2 对精神的危害

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最常出现的是精神病性症状。据文献[3]报道,甲基苯丙胺(冰毒)和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可对人体的脑神经细胞,产生较大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坏死或变性,出现精神障碍。

研究发现[3],注射10mg甲基苯丙胺(冰毒)会引发急性精神障碍,对于敏感个体而言,注射2mg就有可能引发急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出思维活跃、焦虑过敏、多语不安,最典型精神病样症状是“常同行为”,即长时间地反复做相同动作,不知疲倦。比如,不停地重复着挖耳屎、揪头发等。注射20mg可以产生幻觉,吸食者表出现妄想和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极易引发暴力行为。

2.3 对社会的危害

在毒品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制毒贩毒问题突出,毒品滥用问题严重,新型毒品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日益加剧。

一是吸毒诱发社会犯罪。据最新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4]统计:“2015年,全国破获吸毒人员引发的刑事案件17.4万起,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4%,其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性案件7.2万起,涉毒犯罪案件7.4万起,杀人、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案件716起。”

二是吸毒吞噬社会财富。如果按一位吸毒者每天消耗3粒冰毒、每粒100元、每年360天计,全国在籍吸毒人员有234.5万,粗略估算,每年吸毒要吞噬掉社会财富2530亿元。

三是吸毒败坏社会风气。吸毒者在药物作用下容易导致行为失控,要么引发伤人的暴力行为,要么引发群体性性乱行为,毒品严重地腐蚀着人的灵魂,败坏着社会风气,催毁着民族精神。

3 新型毒品的发展趋势

相对传统的毒品来说,新型毒品具有危害性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呈现出吸毒数量庞大、制毒活动猖獗和替代速度加快等发展趋势。

3.1 吸毒数量庞大

据最新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4]统计,全国2015年的吸毒人员数量有234.5万,这当中滥用合成毒品的达134万,占57%;查获吸毒人员和新晋吸毒人员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共查获吸毒人员106万人次,其中新晋吸毒人员达53万,同比增长20%和15%;新晋的53万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的占80%,而滥用苯丙胺类毒品的又占73%。由此可见,不仅吸毒人员数量十分庞大,而且滥用苯丙胺类合成毒品的人员也十分庞大。

3.2 制毒活动猖獗

据《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4]统计,全国在2015年侦破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的案件484起,同比增长17%;侦获制造氯胺酮(K粉)的案件118起,同比增长12%。为什么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的案件屡禁不止呢?一是因为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原料-麻黄碱,很容易找到,如常用的白加黑、新康泰克等感冒药中就含有该成分;二是制造方法简单,使用的简易的玻璃仪器就可以提取出来

[5]。尽管国家对麻黄碱原料进行了严格管控,但仍有不法分子通过套购、骗购含麻制剂来制造冰毒[6],致使制毒活动十分猖獗。

3.3 替代速度加快

新精神活性物质不断出现,加速毒品的更新换代,该类物质已经成为继传统毒品(第一代)、合成毒品(第二代)之后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何谓新精神活性物质呢?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事务办公室2013年的定义,即新出现的、存在药物滥用可能性但国际上尚未列管的物质。全球已检测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九大类共541种[7],远远超过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物质数量的七大类244种。据《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统计[4]:“中国已列管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2015年,中国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涵盖合成大麻素类、卡西酮类、苯乙胺类、哌嗪类等除植物类外所有类别。”

4 新型毒品的防范措施

新型胺类合成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顽疾,需举全社会之力进行防范。

4.1 加大预防教育力度

据文献[8]报道,吸食甲基苯丙胺(冰毒)、氯胺酮(K粉)和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新型胺类毒品呈现蔓延趋势,青少年已成为新型胺类毒品滥用者的主力军。因此,大力普及青少年的毒品知识、增强青少年的防毒能力、控制青少年的吸毒行为,是毒品防范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既要通过电视、报纸、书籍、广告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禁毒教育和宣传,也要把禁毒教育内容列入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作为必学内容,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提高“全覆盖”和“零容忍”的禁毒思想意识,形成一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无缝连接的禁毒预防机制,帮助表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2 加大缉毒打击力度

面对严峻的毒品形势和繁重的禁毒任务,禁毒部门要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为主线,有针对地组织实施严打整治行动,不仅要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等犯罪行为进行依法严惩,还要对教唆、利用未成年人从事毒品犯罪,或向未成年人销售毒品的违法行为从重处罚,还应本着“堵源截流”的指导方针,着重于对走私、运输、贩卖和制造大宗毒品案件的侦查工作,务求打毒枭、破大案、多缴毒,切断毒品流入的通道[9],坚决遏制毒品犯罪高发多发势头,努力减少毒品供应和需求,使禁毒工作取得实效,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3 加大技术防范力度

据文献[4]报道,制毒物品品种更新换代和非列管制毒物品流失用于制毒的潜在风险持续增大,制造工艺得到改进,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制毒物品犯罪呈现生产、交易异地实施,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由精神活性物质向毒品转变的过渡状态[10],其新的种类不断涌现,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在《2013年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挑战》中列举出国际上危害形势最严峻的有七类,部分因危害严重而被某些国家列管为毒品。因此,要求禁毒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对新型毒品的研究水平,及时追踪新精神活性物质发展态势,更新检测技术和手段,从其制造的源头上进行控制;还要求适时更新国家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名单[11],让目录列管速度跑赢不法分子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类毒品研发速度,有效控制毒品的更新换代速度。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理解了新型胺类毒品的概念,分清了新型胺类毒品的种类,认识到新型胺类毒品的危害,就能根据其发展趋势,找到行之有效的合成毒品防范措施和方法,创建一个人人身体健康、个个精神抖擞、家家温馨富余的和谐社会,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用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定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1]健康网.揭开4种减肥药品神秘面纱[E B/OL].http:// wom an.0371jk.com/j f ss/64571.htm l,2015-09-03/2016-12-20.

[2]王鹏.合成毒品的社会危害性巨大[E B/OL].ht tp://www. h a od f.com/z hu an j ia gu an d ian/whw an gpe n g_684887880. htm,2012-07-09/2016-12-20.

[3]人民网.警惕苯丙胺类毒品的新危害[E B/OL].http://n ews. 163.com/09/0527/09/5AA F7LGH000120G R.htm l,2009-05-27/2016-12-20.

[4]中国禁毒网.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E B/OL].http:// www.nn cc626.com/2016-02/18/c_128731173_3.htm,20 16-02-18/2016-12-25.

[5]南方都市报.不是精通化学就能制出冰毒[E B/OL].http: //n ews.i f e n g.com/a/20140424/40016436_0.shtm l,20 14-04-24/2017-01-03.

[6]山东商报.夫妻俩用新康泰克制冰毒网上学来制作方法[E B/OL].http://n ews.e23.c n/co n te n t/2013-06-26/20 13062600176.htm l,2013-06-26/2017-01-03.

[7]法邦网.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什么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何贩卖严重[E B/OL].ht tp://www.f aba o365.com/dup in f anz u ibian hu/147870/,-/2017-01-03.

[8]宣传家网.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走预防教育是关键[E B/OL]. ht tp://mt.sohu.com/20150708/n416384870.shtm l,201 5-07-08/2016-12-27.

[9]找法网.毒品犯罪的防治措施[E B/OL].http://ch ina.f in d la w.c n/bian hu/f an z u i l e i x in g/dup in f an z u i/105961 4.htm l,2013-05-08/2016-12-27.

[10]岚夏之风.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危害[E B/OL].ht tp: //bl og.s ina.com.c n/s/bl og_9e f779e20102w k b c.htm l,2 016-03-14/2016-12-27.

[11]健客网.我国已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名单[E B/OL]. ht tp://www.j ian k e.com/j dpd/2228991.htm l,2015-12-06 /2016-12-28.

责任编辑:张隆辉

O561

A

1672-2094(2017)02-0155-04

2017-01-07

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新型胺类合成毒品的危害及其分子结构研究”(编号:16Z A0375)。

徐友辉(1964-),男,四川营山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

猜你喜欢
苯丙胺甲基苯丙胺胺类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心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初探
我国苯丙胺类毒品滥用防控对策探究
《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修订暨《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疗指南》编写工作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物化法处理醇胺类污染地下水的实验分析
芳胺类化合物的原位氧化溴化工艺研究
mTORC2通路在苯丙胺致大鼠纹状体损伤中的变化*
全球胺类产品市场2020年将达到140.7亿美元
z-DEVD-fmk对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脑海马组织caspase-3活性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