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及实现路径

2017-04-13 10:59马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常态供给发展

马瑞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探析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及实现路径

马瑞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进入“新常态”时期,为解决新常态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党和国家高屋建瓴,适时提出“供给侧改革”,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性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新常态;结构性调整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表明我国开始进入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发展方式已由之前的以“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为发展来源转向现在以优化结构的供给侧为发展动力。

1 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重要概念,他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①这是习近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依据客观的科学判断,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目的是为了优化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不利因素

1978年至今,以改革开放为主线,建立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为策略,我国经济逐步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同时,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需求量的增多,国外资金的大规模涌入,以及国内充裕的人口劳动力,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育率和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劳动力减少,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等,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经济下行有如下表现:第一,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中低端产品和工业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和服务业却供给不足;第二,三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社会发展不平衡,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第三,企业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模仿。基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广州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1.2 政治建设新常态的不利因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全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环境的稳定。但政治权力的过渡延伸,也带来了一些相应的问题:第一,政治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渡干预,削弱了原本市场经济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第二,政府控制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大型生产设备,决定着大量复杂的审批程序,权力和金钱利益纠缠在了一起,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第三,政府机构重叠,人员冗杂,办事效率低下。

1.3 社会建设新常态的欠缺因素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国家和家庭,对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环境、劳动就业、科技文化事业、社会福利保障等内容。我国的社会事业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资管理,个人、企业与社会参与较少,因此,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社会事业建设的步伐:第一,蛋糕分配不均,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第二,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淡薄;第三,公平正义有待提高,制度体系不完善,不能充分保证公民利益的实现。

2 供给侧改革的实现路径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②并提出“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机遇下,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

2.1 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变革市场经济发展方式

习近平在2014年9月万国记者集体采访中表示:“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③

习近平在采访中的讲话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整合消化产能过剩的行业,要优化存量产能,整合消化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要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把“量”减下来,把“质”提上去,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加快向高端、智能、绿色方面转型转产。企业和市场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出价格优、质量好,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避免国人千里迢迢去国外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等。

第二,把创新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首先,营造透明公开的创新环境,培养企业创新文化,严厉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其创新能力的竞争平台。

其次,构建完整高效的企业创新体系

一是企业生产方式创新。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迫使企业必须变革自身的生产方式,只有把自己的生产方式与市场化需求相结合,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最大利润。

二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只有合作创新才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企业管理人员要把企业各个部门的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协同创新。

三是企业服务创新。通过科学技术对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实质性的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后,把创新上升为企业文化。创新文化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软实力,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未来。

第三,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政策

即使目前消费出现疲软状态,但消费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所以,要大力促进消费。2014年9月29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在会上提出了三大措施和六大消费领域来实现增加消费的目的。三大措施指:一是增加收入,让群众有能力去消费;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在收入增长后敢于消费而不是将资金储蓄起来;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意消费。六大消费领域是指:一是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二是促进绿色消费,推广节能产品,对建设城市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较多的给予奖励;三是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四是升级旅游休闲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实施乡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五是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六是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制定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税收政策,民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热与公办机构同价。用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让人们放心消费、享受生活。

2.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状况,要不断变革和破除那些阻碍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做到“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2005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国服务型政府有如下特征:一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做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人民民主参与。公民可以通过民主参与表达自己的愿望,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三是廉洁高效。廉洁高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服务型政府应从全能型转向效能型,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立一个“官员清廉、政府清正、政治清明”的社会。

第三,依法行政。政府必须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服务大众的义务,绝对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管子·明法》中“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意思是统治者只要依法治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国家治理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都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让政治权力有法可依;二是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执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能力。

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思想与实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兴衰,但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能力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在与时俱进中完善和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难免会走向混乱与无序,政治保障和规范可以培育和维持健康成熟稳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环境。

2.3 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旨在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八大对社会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现代社会中,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与牺牲,城市拥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农村则处于相对贫乏落后的状态,造成城乡居民,两种身份,两种待遇,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应有的权利。但农村却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与资源储备,必须竭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一论断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第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八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此,我们要抓住以下重点方面:

一要全面发展教育。教育是兴国之本,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把教育事业放在发展社会事业的首位,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革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二要扩大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就业责任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

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逐步理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有力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通过努力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和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④

2.4 创建法治型国家,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创建法治型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更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其中包括: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在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将其写进了宪法。“法者,天下之公器”,只要能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能保证权利、秩序的公平正义。

第一,用法治规范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竞争激烈的社会充满着各种矛盾与冲突,为了减少矛盾冲突,就必须通过最有效、最普遍、最系统的规则来建立和维持秩序,这种规则就是法治。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具有良好秩序的社会。

第二,在法治的框架内追求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是用法律约束的自由。世界上没有个人与权力的绝对自由,只有法律规定范围内相对的自由。如果任由个人或者某一团体和阶级的绝对自由泛滥,势必会威胁到大多数个体的生命权、财产权等,因此,只有法治和自由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个人的自由的实现。

第三,通过法治保障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民主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使民主获得保障,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第四,将公平正义作为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事业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出现了体制机制不完善,并伴随着一列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建设体制等制度体系的变革来推动供给侧的改革,使我国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并进而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

注释:

①邱晓华、管清友:新常态经济:中国经济新变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46页。

②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10日。

③参见新华网2013年9月4日。

④参见央广网:2016政府工作报告亮点汇总,2016年3月5日。

[1]邱晓华、管清友.新常态经济:中国经济新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贾康.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建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5]吴敬琏.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中信出版社,2016.

[7][俄]莱蒙托夫.渐进的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反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邓荣华

F124

A

1672-2094(2017)02-0025-04

2017-02-15

马 瑞(198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常态供给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