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彦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培育研究
马彦彦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需要我们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自信,面对未来,也要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自信;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决反对“极端文化保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文化自信是一个战略命题,它破解的是中华民族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具有世界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强文化认知,增进文化自我认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从而达到培育文化自信的目的。
文化自信;内涵;培育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到加强文化自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此之后,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等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由此可看出中央高度关注文化自信,显示出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界定及其培育研究就很有必要。
文化自信包含哪些内涵?基于哪些方面对中华文化自信进行培育?要准确把握这些问题,首先,要明晰自信是什么?自信包含以下三点:一是“强调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信心”[1],是对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肯定及目标实现的信心;二是“以能力为标志的个体关于自身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2],是对自身实现目标能力的确信。了解自信的内涵对于文化自信内涵的研究大有裨益。其次,把握文化本质是什么?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最显著的区分,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其核心是对本民族价值取向的自我认同和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统的确信和肯定,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对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社会实践道路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持自信。今天所讲的文化自信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自信;三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保持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融合众多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世代华夏子孙的传承和发展,生成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根本精神所在,是当下中国人民获得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创造过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历史。它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世界四大文明之中,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至今仍然发挥重要影响的文化。习近平同志提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否则其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面对党内外一些人对前人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提出批评,并指出:无产阶级文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的专家杜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4]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文化自信固有的根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割裂或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内核在于价值观自信,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刻认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二者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领导中国人民同西方列强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最终得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抗争的共同思想基础,是鼓励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撑。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结合中国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承和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保持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国革命文化,让它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革命文化的凝结和升华,二者辩证统一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科学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增强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培育人才为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保持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支撑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将共产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不止的最终理想,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艰难曲折所作出的坚定不移的选择。共产主义是可以预见的人类发展的最高社会阶段,它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从历史纵向发展角度看,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自信,也包括对共产主义理想保持自信。九十五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的重要原因是始终对共产主义理想怀有坚定信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反之,放弃共产主义这一理想追求也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凝结中国人民自觉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对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保持自信,也就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保持自信。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5]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自信,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将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进而凝聚成一体,向着同一个方向--共产主义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我们既拥有立足当下的客观性文明成果,又怀有面向未来的足以让我们自信的理想信念。
增强文化自信,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我们必须思考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问题。
第一,加强文化认知,增进文化自我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本质目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文化的自信又会带来对更高层次文化的自信,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之中。极端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革命和改革开放引进外来思想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混乱的根源,要回到过去。甚至有些人错误的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五四运动的先导,没有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依然处于被西方国家侵略殖民的年代,又何谈民族的复兴,何谈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这明显就是将问题的主次要矛盾倒置,是错误的思想。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环境造成一部分人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具有片面性,对待中华文化或过度自卑,或盲目自负,这些脆弱而错误的文化认知易被西方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加以利用,使人们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泥淖,最终瓦解我们的意志,清空我们的理想。我们要依托历史的客观的实践的规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认知我们的历史文化,荣耀的抑或是屈辱的历史都是我们文化发展过程的一部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文化自信。在加强对文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创造性的转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横向发展角度看待中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追求、治国理政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斗拼搏。立足当下中国社会道路实践,确立并培育文化自信还需要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转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文化是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非所有的优秀文化都是要继承的,因此要求我们辩证的看待文化传统,取其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精华,剔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糟粕。二是要创造性发展转化传统优秀文化。为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环境,找到传统与当代,当代与未来顺利过渡的渠道,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不仅要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变,也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的自信来自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制度保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上层建筑”,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会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又反过来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经济、政治在新的高度上推进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当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世界总比不断提高,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有赖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支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它决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质和主体内容,更关乎中国道路发展的前途命运。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还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坚守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有利于进一步升华文化自信。
第三,加强文化交流,博采世界文化众长。
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既能够以自信的态度将中华文化输出,又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话语权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进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是加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文化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一些人的文化偏见。文化自卑是指轻视、轻贱甚至排斥否定自身文化价值的心理,自新文化运动伊始,“打倒孔家店”口号就把这种心理暴露在日光下,过度否定中华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由于将社会主要矛盾错误判断为阶级矛盾,中国文化再一次遭到摧残,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但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依然固守在一些人心中。于此相反,文化自负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过度满足,这种心理易导致排斥抗拒外来文化的行为。缺少文化交流,文化就成为一潭死水,故步自封只会导致文化落后。培育中华文化自信需要文化交流,在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较就成为可能,国民以开放的态度平等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对待中华文化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能够清楚的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防范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如此才能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培育。
[1]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4.
[2]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4.
[3]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4.
责任编辑:邓荣华
D64
A
1672-2094(2017)02-0004-04
2017-01-22
马彦彦(1992-),女,河南许昌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