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蜀汉政权的关系及其忠臣与权臣的思考

2017-04-13 09:07
关键词:刘禅蜀汉关羽

陈 小 赤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诸葛亮与蜀汉政权的关系及其忠臣与权臣的思考

陈 小 赤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诸葛亮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传奇人物,一直被当作忠臣的楷模。但他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忠臣,还不如说是权臣。在蜀汉政权的后期,他的掌权结果是弊大于利。

诸葛亮; 蜀汉政权; 关系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诸葛亮深具文韬武略,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1]也有人认为“总体上来看,诸葛亮不是一个促进历史进步的人物”[2]。张大可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乃心王室的典范人物。”[3]171那么,面对诸葛亮这么一个兼具褒贬的历史人物,我们如何对他本人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呢?

一、 世人眼中的诸葛亮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诸葛亮是人臣的楷模,传世的忠臣,智慧的化身。尤其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足智多谋的军事奇才,甚至是具有仙风道骨的神奇人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4]135。的确,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

诸葛亮这位“身高八尺,容貌甚伟”,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5]691的青年才俊,在刘备几乎一无所有,而曹操当时已占据大半个中国,兵强马壮,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的情况下,出山辅佐刘备,献出隆中对策,并一步步付诸实现。先是联合孙吴,于208年(建安十三年)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同年12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从此事业蒸蒸日上。214年(建安十九年)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又夺取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同时派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至此,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221年(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尤其是关羽的节节胜利,使孙权总感到上游门户洞开,惴惴不安。于是暗中同曹操联合,趁关羽在襄樊一线一心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222年(章武二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以实施两面夹击中原的战略。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率大军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刘备退守白帝城,223年(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不久病逝。

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禅。“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联东吴,内平南夷,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5]391,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连好东吴,平定南中后,于228年(建兴六年)开始北伐曹魏。诸葛亮在北伐中多次用计打败魏军,但常因粮草不继被迫退兵,最终因操劳过度,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这样的诸葛亮,看起来十分完美,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诸葛亮被神化了,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军事家,最能干的宰相。历代统治者之所以极力推崇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重的是他的忠诚。但是仔细想想,诸葛亮一生辛劳,“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几乎独揽蜀汉的一切军政大权。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完全效忠于刘氏父子吗?诸葛亮是一个最大的忠臣还是一个最大的权臣?那么权臣与忠臣有没有矛盾?权臣是忠臣吗?一个将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是对另一个人或政权的忠诚吗?

二、 诸葛亮的权臣之路

1.待价而沽,高调追随刘备

诸葛亮出山前,常自比管仲、乐毅,而且好为《梁父吟》,这充分说明他早就有出世的想法,而且志向不小,意愿强烈。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中,积极地拉起一支队伍,投身于争霸战争,当然,因为他是一介书生,这也情有可原。他也没有像其他读书人那样主动加入到某一集团或队伍,充当宾客谋士,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模式,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装作一副远离尘世,不问世事的模样,但同时又让自己周围的人不断替自己包装、宣传。首先,“自比于管仲、乐毅”,沽名钓誉,将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功勋卓著的著名人物管仲和乐毅,在人们都不认可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好友崔州平、徐庶极力宣扬,大肆炒作。然后扮隐士,扮隐士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被看作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诸葛亮早就看到了这一捷径,他躬耕于南阳,表面上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时刻关注着外面的精彩世界。接着通过婚姻娶了当地名士黄承彦的丑女,顺利进入荆州上流社会,并时刻准备着高调出山。正如《三国演义》描写的,诸葛亮首先通过当地“高士”水镜先生之口,宣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6]288,以抬高身价。随后,好友徐庶在与刘备分别之际,“走马荐诸葛”,大吊刘备的胃口,而在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时候,更是极力炒作,先是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从侧面大肆渲染,再由农夫、书童、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正面出击,轮番刺激刘备,将刘备的胃口高高吊起。此时处境狼狈的刘备恨不能立刻见到这位高深莫测、神通广大的世外高人。这样就上演了非常著名的欲擒故纵的“三顾茅庐”。此时的刘备,不要说三顾,就是十顾,他也一定不会放过诸葛亮这根被炒作得神乎其神的救命稻草。当四处碰壁、无限迷茫的刘备听了诸葛亮那非常有名,而现在看来并不完美的隆中对策后,更是兴奋不已,如获至宝,真正感到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5]678。诸葛亮经过一系列宣传、炒作,潜心经营,待价而沽,他的出山,可谓高调而成功。

2.处心积虑,排除夺权障碍

诸葛亮的高调出山,为他在刘备集团中取得崇高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此,他便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权臣之路。虽然刘备求贤若渴,对诸葛亮十分倚重,但毕竟当时在刘备身边还有和自己感情深厚,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尤其是关羽,武艺高强,性格高傲,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很难撼动,所以,诸葛亮一边讨好他,一边给他设立圈套,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控制。当“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不是如实地客观评价,而是曲意奉承:“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也。”这种不切实际的夸赞吹捧,使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5]698。使本来就性格高傲的关羽更加骄傲自大。在华容道,明知关羽会放走曹操,却精心策划,设下圈套,诱使关羽立下军令状,当关羽不顾军令状,放走曹操,临杀头时,刘备出来求情。于是顺水推舟,既卖个人情给刘备,又让关羽觉得欠他一条人命而理亏,达到控制关羽的目的。诸葛亮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以不惜放过蜀汉最大的敌人曹操为代价,可谓用心良苦。诸葛亮明知关羽性情高傲,看不起东吴,是最不适合执行联吴抗魏政策的人,却推荐关羽去守吴蜀之间最为敏感的荆州,把关羽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而当关羽真正面临危险的时候,又没有任何救援的举动。章太炎先生曾经提出是诸葛亮的不作为害死了关羽,认为诸葛亮“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7]112,为自己以后的夺权道路扫除了障碍。朱子彦教授在《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一文中再次进行论述,认为章太炎先生的说法是合理的[8]。事实上,关羽就是在这样一种危险的境地中,遭到魏吴夹击,败走麦城而死。

除关羽外,对诸葛亮夺取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法正、李严等。刘备入川后,蜀汉政权内部就形成了以诸葛亮、蒋琬等为首的荆楚势力集团和以法正、李严为首的益州势力集团。法正原在刘璋手下为官,暗中为引刘备入川立下大功,后来又在攻取汉中的战役中出谋划策,功勋卓著,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喜爱。法正的出现,使诸葛亮在刘备面前显得有些落寞。法正“外统都幾,内为谋主”[5]712,身兼内外要职,其地位已经威胁到诸葛亮。但法正为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5]712。于是诸葛亮借此机会,不仅不规劝、约束,反而纵容其进一步违法乱纪。同时暗中想方设法削弱法正的权力,“诸葛亮又运用巧妙的权术,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8]。在法正随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乘机上表推荐杨洪承办从蜀郡增援发兵之事,为杨洪取代法正蜀郡太守一职打下基础,使法正“外统都畿”的权力受到削弱。好在法正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两人之间真正的权力角逐还未完全展开。

李严是益州集团中的实力人物,且深受刘备器重。刘备死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5]740,主管军事,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托孤大臣。但诸葛亮却把军政大权都抓到自己手中,对李严的军事才能持怀疑态度,并通过孟达表达对李严的不满,导致两人矛盾日益加深。于是,诸葛亮以北伐为由,剥夺了李严的兵权,后又因运送粮草不力,把李严贬为平民。消除了夺权路上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同时消除了益州集团的威胁,把蜀汉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3.大权独揽,架空后主刘禅

能够体现诸葛亮到底是忠臣还是权臣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对待后主刘禅。

诸葛亮受刘备遗诏辅佐后主刘禅,既然是辅佐,且刘禅“视之如父”,那么就应该像刘备临终嘱托的那样,“凡事更望丞相教之”[6]676。精心教导刘禅治国理政之法,让他从一个不谙世事,临危受命的嗣子成长为一个能够治国安邦,肩负天下的君主,但事实上,诸葛亮却并没有这么做。他事必躬亲,大权独揽,让刘禅成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也许人们会说,刘禅天生愚钝,他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是白痴,但果真如此吗?就遗传学来说,以刘备的智勇,他的儿子起码不会太差。再说,除了刘禅,刘备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两个儿子,如果刘禅确是白痴,他完全可以将帝位传给其他儿子。但以后来的情况看,刘备无论将帝位传给哪个儿子,都将会是一个“扶不起的某某”。因为托孤大臣,相父诸葛亮根本就没扶,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想过去扶。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禅袭位于成都,改元建兴,时年十七岁。建兴元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而且就在同年,诸葛亮就成立了宰相府,“开府治事”。紧接着又兼任了首都所在地也可以说是蜀国唯一的省长职务——益州牧。这种迫不及待攫取权力的做法,比起曹操、司马昭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诸葛亮权力的巩固和扩大,刘禅就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傀儡。其实,刘禅的傀儡地位从他的父皇刘备白帝城托孤就深深地埋下了种子。刘备不仅把小皇帝托付给了诸葛亮,而且还在临死前当着众大臣的面,让刘禅及两个弟弟认诸葛亮为相父,这样无论从国统上还是家统上,刘禅都必须得听诸葛亮的话,进一步确立了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和荣耀。

当然,如果诸葛亮真是一个忠臣,那也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那种诸葛亮以相父之尊,集军权、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外交权于一身,将小皇帝刘禅变成一个十足的傀儡,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应该尽到辅政大臣的职责,精心辅佐刘禅,教他如何勤政爱民。他更应该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从各方面去呵护刘禅,教育刘禅,将他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顶天立地,胸怀天下的男子汉。只可惜,诸葛亮完全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走向了另一面,而且在权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禅继位的时候已经十七岁,按说年龄也不小了,但诸葛亮却始终把他当小孩子看,而且没给他一点权力。从《出师表》就可以看出,虽然是给皇帝上表,但完全是一副教育小孩的口气,明确告诉皇帝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用哪些人,听取哪些人的意见,而且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亲信。身边的大臣没有一个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于是小皇帝就只有亲近宦官,这样越发显得糊涂、无能,最终就变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何曾有人来扶,他只是一个毫无权力,任人摆布的傀儡,所有的权力都在他的相父,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手中。

三、 诸葛亮对蜀汉的利弊

蜀汉给了诸葛亮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三国成就了诸葛亮的神奇与神话。但诸葛亮对于蜀汉来说,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是幸运还是不幸?值得深思。

不可否认,诸葛亮对刘备建功立业,创建蜀汉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刘备四处逃窜,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的狼狈境况下,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并为刘备献出了《隆中对》。尽管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那样,《隆中对》也有战略上的失误,但在当时刘备毫无目标,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的情况下,起码有了一个初步的战略构想,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随后又精心辅佐刘备,让刘备从一个在当时军阀混战,诸侯林立的局面下,毫无地盘和地位的小头目最终发展为和一统北方的曹操、雄踞江东的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一代帝王,这其中,诸葛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以说,在刘备去世以前,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与蜀汉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笔者认为,此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危害大于贡献,弊大于利。

1.事必躬亲,导致了蜀汉政权的僵化

诸葛亮事必躬亲,大事小事都过问,势必造成蜀汉政权各个阶层的官员不敢行使,或者行使不好本属于自己的行政职权。而且还会阻碍或者扼杀下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整个蜀汉政权机构的僵化。

诸葛亮事必躬亲,消耗了自己的精力,也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聪明能干的人也不例外。聪明能干的诸葛亮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各种事务令他目不暇接,必然影响他对一些大事、重要事情的判断力和创造力。如果他能够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让蜀汉国家机器、政权机构正常高效地运转起来,那么三国后期的形势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

2.大权独揽,制约了蜀汉政权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事必躬亲,必然导致权力的高度集中。本来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就出将入相,大权在握。加之诸葛亮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把抓,更是将大小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作为一个最高领导者,其主要职责是管人而不是管事,他要将不同的人才合理地安排到相应的位置上,同时又要善于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让更多的人才为国效力,让更多的人才在自己最擅长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产生更大的效益。但诸葛亮却恰恰相反,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无边无际的事务当中,“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9]6。他将一切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使蜀汉政权的官员都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没有任何发挥创造。由于他事必躬亲,使人才得不到锻炼,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更谈不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最终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更可怕的是,由于他事必躬亲,大权独揽,蜀汉朝廷上下早已习惯了在他的领导和部署下,按部就班地工作、运转,就连后主刘禅也习惯了一个完全在诸葛亮安排部署下运转的蜀汉朝廷。所以,一旦诸葛亮死去,蜀汉朝野上下一片茫然,顿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连基本的正常运转都成问题,更谈不上继续发展壮大,本来就僵化教条的蜀汉政权从此更是日落西山,一步步走向败亡的深渊。

3.不修史书,模糊了蜀汉历史的真相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长的。中国历代非常注重修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优秀史官。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更是以实录名世,罹祸腐刑。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文明成果得以保存下来,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但令人不解的是,如《三国志·后主传》所记:“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那么,为什么蜀汉不设史官,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而这肯定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有关,因为这种打破常规,改变体制的事情在当时的蜀国来说只有诸葛亮能够做到。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以说,这也是诸葛亮的别有用心。不修史书,使诸葛亮排除异己,攫取权力的证据不复存在;不修史书,诸葛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舆论宣告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从而为自己的专权找到理所当然的理由,也使刘禅永远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不修史书,使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资料、档案、文献荡然无存,而那些能够彰显自己才能、谋略、智慧与忠诚的东西,如《隆中对》、《出师表》等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总而言之,不修史书模糊了蜀汉历史的真相,在扑朔迷离中使诸葛亮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宣扬,文人的不断渲染和鼓吹,一步步将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诸葛亮与蜀汉政权关系密切,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就是蜀汉政权的代表,但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到底是蜀汉政权的幸运还是不幸,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许明侠.必须全面深刻地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成就——从北宋苏轼的议论谈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陈业强.关于诸葛亮的评价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谭良啸,张大可.三国人物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7]章炳麟.訄书:正葛第三十六[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8]朱子彦.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J].东岳论丛,2004(5).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曹 骥]

2017-03-08

2017-05-12

陈小赤(1969-),男,陕西洋县人,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汉水文化研究。

K207

A

2096-4005(2017)03-0035-05

猜你喜欢
刘禅蜀汉关羽
“关羽”去世
华容道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闲话关羽护嫂
蜀汉“大赦”初探
刘禅北伐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刘禅北伐
关羽大意失荆州
阿斗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