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反思

2017-04-13 08:39胡亚双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冷漠现象价值观

胡亚双

(大理大学 云南 大理 671003)

关于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反思

胡亚双

(大理大学 云南 大理 671003)

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就是说“道德冷漠”的现象。需大力提倡和教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运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观点对这一当下主要社会问题加以切实改善。公民道德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定位,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紧紧抓住重点对象,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民风端正,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研究“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道德冷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传统道德

1.“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和成因

1.1 “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

“冷漠”即冷淡、不关心的涵义。对于“道德冷漠”现象就是对道德的淡漠、不关心、冷眼代之,总是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冰冷态度。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侧面上深刻的反映出来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不容小嘘,关乎到的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善的缺失,更反映了现在人们内心对于社会的普遍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一种缺乏道德感和同情心的表现,有着严重的逃避心理和责任感的缺失。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大多存在着孤独感和隔膜,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上的相互排斥、不理不睬,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人和人之间沟通的阻碍。这种道德信任感的降低和情感上同情心的日渐泯灭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和精神层面的贫穷所致。

在这一现象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个“冷”字,在表面上看来这只是对他人的漠然和不重视,但事实上是一种利己还是利他,责任和信任的问题,这其实是人最本真的人性问题的体现。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心理上),置他人的性命于不顾,对是非善恶没有了最基本的争取立场和观点,即使心中有数也不愿表露,怕招惹是非不麻烦,凡事优先考虑的不是公正,正义感和责任感被抛到脑后,自私到觉得凡事不损害自己就无所谓。但没有人会想到事情真的摊到自己身上的那天是不是别人依旧也是这样对待自己,那时的自己该是怎样的一份心境,怎样的无力感。

道德冷漠的危害在于心寒的冷,道德新念的淡薄、对社会公信力的不信任,而出现的心理秩序的混乱、瓦解。如果人们重拾昔日的道德基准,遵守社会秩序,守得住内心的道德信念,做到基本的道德操守,切身执行并予以信任和帮助。那么,我想唤回人们心中的使命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做一个有着高尚灵魂和最基本的善心的人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道德高度。人的良心和活得心安理得是最舒坦的状态,不然良心不安就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在遇到道德冷漠者对高尚行为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更甚者冷嘲热讽,时刻在无形的影响着周边人,面对道德败坏加以强烈的谴责的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如果不这样那么原本带有良好愿望的人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之下就会对社会越来越有绝望感,也就不再践行什么内心坚守的道德感和正义。

1.2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众多因素都冲击着不完善的体制和社会管理的情况下,在文化层面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2.1 道德意识中自私利己的想法

在人性的角度来说,人天生就存在自私自利的一面。有句熟话说的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足以见得这种“人人为己”的观念意识和普遍心理,是广泛有植根于思想狭隘的人心里的。种种缺少他人意识的自私自利行为,反映在人际交往上就是保全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这种“自保”想法虽然不会对自己的人缘造成危害,但它逐渐会形成一股强大的价值心理和取向,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恶性效应。

1.2.2 从单纯的熟人圈到陌生圈的转变

在中国传统社会是由血缘和地缘所组成的生活圈子,是一个熟人的小社会,不存在不认识的人存在,自然就沾亲带故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猜疑和防范。但一旦这种稳固的亲密关系圈被打破,进入到一个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就会出现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的“私人化”因素,原有的信任便会变成疏远和排斥,不管他人的利益因为与自己毫无关系,就造成社会的公德缺失。在转变到市民社会之后,人们也不再天真的对待身边的人或事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功利化、利己化,自然情感就越来越疏远、冷淡。

1.2.3 对社会道德诚信和公正的失信

在中国渊源流长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仁爱”等思想长期占有主导地位,认为人最终就要达到“仁爱”、“正义”的非功利状态。但在当今许多人把个人与集体相对立起来,错误的把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看待,遇到集体事务逃之夭夭。再者就是对于做善行的人的污蔑,加之众人的嘲讽与不信任,更让人们对于做好事避而不前,持观望态度,损害了正常的道德之心。把本身是好事却最终落得个不得好报、适得其反的结果,社会相关部门又无作为,才让剩下的人有了一种警戒心理,吸取了前人的教训,有行善者变成了冷眼观之的旁观者。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冷漠现象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政治意识形态领域起核心和主导作用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保证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仍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国民的道德建设树立了标杆,有利于增强对社会道德方面所产生的问题的改善。公民道德认同的培育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这三个由大到小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自我认知体系,对其是否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的最终认识和态度,是行为的主导者。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观的体系中居中心地位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长期演变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国家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体现,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起到核心地位就必须坚持其科学性。

2.1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是能抓住这一根本性即“人本身”,就能具有真理性这一性质。事实上,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间中已经的到了充分的验证。

2.2 公民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把握和信服

国家在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深入民心是很关键的,这一过程中最好是让公民能过用自己的话熟知其内容,这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接受者可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内在概念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践行,这就要要求和新建直观地科学性,这样才能让人接受并信服。

认同就意味着一种感情上的共通点,在感情上认同接纳。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与真理的追求。”[2]认同的基础上,人才会在心中产生出真正的情感,才会有维护和遵守的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把科学性放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最终达成一个民众认同的效果得到普遍的支持,这样才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3.民族传统道德对“道德冷漠”这一现象的影响

3.1 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道德,是提高人的内心修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道德问题,是做人首要的问题。道德培养对于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有极其重要作用。中国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深入开展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的重大工作部署,把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治理相结合赋予了它特定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在提高和促进道德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增强了公民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激励我们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为之努力,共同创造积极、和谐、奋发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3.2 公民道德建设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精神环境是一个国家民风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精神文化之所在。它属于国家环境建设的软工程,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当前,社会精神环境的建设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3.2.1 民风不正,不正之风盛行

民风作为一个国家的微观环境,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道德理念的充分表达,是市民风气、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时刻影响着其社会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公民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社会的风气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公民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对身边发生的事件不出手相助,主动性和自觉性差,自觉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正义氛围;部分人更有甚者不但不帮忙还冷眼相观并妄加评论致使无人敢帮;二是相关部门对于出现的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应加强管理力度和监管范围。如民警的巡逻工作不到位,责任心缺失,对岗位工作认识不到位,敷衍了事。另外,将关注点转移,将大量的实践和精力用于奉承上级,而不是为百姓办实事等等;三是诚信危机现象严重。部分公民由于看见有些时间好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好报,反而惹了一身的麻烦,出现了一系列违背公平、诚信的不良现象,就不去践行自我心中的道德理念。

3.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道德自律境界的形成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制度的约束是必要的。正如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制度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社会交往规则。现代社会不管在哪里,都需要完备和健全的制度建设。尤其在高校,其意义更加凸显。因为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地方,是国家建设后备军和接班人的培养基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一所高校制度的完备与否、良性与否、公平公正与否、执行是否彻底、是否科学、是否人为因素干扰等等,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人为干扰制度,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公信度不高等等问题,有的管理人员服务理念差、服务意识不强,对学生态度粗俗,横挑鼻子竖挑眼,引发学生信任危机等,都会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造成影响和制约,不利于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3.2.3 人际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包容的关系,社会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事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路人关系等,其中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精神环境的重要体现。人际关系的好坏,对群体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关系融洽,则个体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尊重和信任,有利于事业发展和共同进步,反之,则影响和制约个体成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现今,社会的人普遍有着:自尊心强,个性突出、喜欢自我和张扬,不服输。由于习惯了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不懂得谦让,不懂得理解别人,不懂得征求别人的意见,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造成了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同事的人际交往,还影响到了社会风气的日渐不良。同时,有些人由于抵触心理,对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产生了负迁移,使公民的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道德冷漠”现象是一种极为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阻力现象,是一种对旁人的心冷、目冷、人情冷的人性冷漠,严重的危害着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努力根除这种冷漠现象,为建设正正的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7.

[3]邱杰.当前治理冷漠症的理路探讨[J].道德与文明,2014,6.

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107-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课程论文,项目编号为Y2014103035。

胡亚双(1990.4—),女,汉族,辽宁辽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冷漠现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突然之间
东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