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克服与解决策略研究

2017-04-13 08:24王苏琴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自卑贫困生心理

王苏琴 凌 辰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克服与解决策略研究

王苏琴 凌 辰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伴随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的迅速增长,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其自卑心理问题的产生为切入点,结合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研究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克服与解决策略。

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产生;克服

1.当前贫困生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形成和扩招改革,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据统计,每年全国大约400万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才能顺利走进大学校园[1]。当前,贫困生的现状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由于出身于落后地区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消费;学习方面,多数贫困生认真勤奋,独立思考,但也有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薄弱,知识才艺有所欠缺;思想方面,随着社会背景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越发显得复杂难辨,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尊心过强而产生了“避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出现了“拒绝资助”以及“自卑孤僻”的不良现象。

2.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成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着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持怀疑态度。高校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现实的经济压力,但同时还有更多来自其它方面的压力,比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求职就业等。

2.1 经济压力

高校贫困生大多享受国家、政府和学校的资助,在物质上达不到非贫困生的满足感。“贫困生”的社会标签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对于金钱的概念较为敏感,对于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如“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不劳而获”等产生悲观或抵触情心理,而对当下社会转型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偏差的认知。同时,部分贫困生把金钱等物质条件视为影响自身发展的严重障碍,对自身的得失、荣辱太过敏感和强烈,由于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表现为脆弱且易受挫折。

2.2 学习压力

为了使自己在相对弱势的竞争环境中找到有利位置,高校贫困生更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扬长避短。而对于部分偏远农村生源的贫困生来说,教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落后导致他们在英语、计算机、音乐以及美术等方面存在缺失,以致于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不能立即适应侧重于全面发展、挖掘潜力大学课程的学习。同时,大学期间的学习习惯和模式不同于中学,学习自由度提升,部分同学无法及时地从填鸭式被动学习中转变过来,学习的自主性不高,导致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倍感挫折。尤其是有些原本能够在学习方面找到成就感的同学,渐渐地由不适应演变为学习倦怠甚至自我放弃,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产生极大的怀疑。

2.3 求职就业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校贫困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不仅担心学费和生活的保障,而且从入学就开始不断地担心未来的出路,承受着较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在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下,已经成为就业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2]尤其是部分贫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的边远地方,或者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他们和父母因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转型,一起经历过无业或失业带来的心灵伤害,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导致部分学生急于改变自身的命运,希望能迅速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就业视野受到较大局限,而一旦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挫折,便容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同时,贫困家庭的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匮乏,在职业选择、职业困惑、求职遇阻等问题上,无法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往往情绪和生理状态失衡,缺乏自信。

2.4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缓解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减轻对家人的思念,调节不良情绪。而部分贫困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充满了矛盾心理,一方面感觉与非贫困生差距大,另一方面出于自尊心而不愿面对;一方面渴望融入和被接纳,另一方面过于保护自己而游离余集体之外。同时,由于经济拮据,不少贫困生较少参与同学之间的聚会、旅游等需要花费的活动内容,人际交往方面更多表现为内向和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了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欠缺,感到自己身处危险的人际环境中。

3.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克服与解决策略

自卑的心理往往容易出现连锁反应,长时间的自卑感可能导致焦虑、孤独、迷茫甚至偏执等不良情绪体验,又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自卑有时会伴随着懈怠”[3],不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帮助高校贫困生客服自卑心理,必须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高校只能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规范贫困生帮扶工作,老师在面临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时,应该在心理疏导、生活关怀、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回馈社会等方面,及时地关注并引导,帮助贫困生正视困难、摆脱心理困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1 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如何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下急需解决的关键问课题。物质帮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困难补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同时还应该加强贫困生的认证,改进高校资助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提倡“自助结合他助”、“以酬代补”[4]等方式,使得贫困生树立自强不息、勤奋上进的内在精神,克服消极依赖的自卑观念。

设置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一方面缓解经济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工作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对于求职就业的信心和砝码,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建立校企合作,促成企业与学生“捆绑式”[5]培养与就业,由企业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同时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或工作作为回报。充分利用社会帮扶等非政府组织,为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切实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同事还要在提高贫困生生存能力方面加强辅导,使得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

3.2 强化贫困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掘成长潜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6]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能够经得住生活的磨砺和外界的诱惑,勇于迎接挑战,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自我意识是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7]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源于过多地看中对自己不利的、消极的方面,缺乏客观全面分析具体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因此,高校老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并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预期,对环境能客观地判断,帮助贫困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面对困难不疑不弃,对未来充满信心。

3.3 树立贫困生典型,强化激励机制

通过优秀贫困生的典型事迹,带领其他学生观察在相似性格特征或境遇下取得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学习有效经验,促使其建立目标和榜样,增加实现类似目标的信心。尤其是在学业教育方面,贫困生相对普通学生有着更高的期待,专业学习的成功对于帮助其掌握生存技能,走出自卑、建立自信、拓展社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适当的外部激励可以促进贫困生对自身进步的觉察,建立合理的标准,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驱动,以及时克服困难和阻碍。

3.4 开展针对性心理咨询,彰显人文关怀

贫困生是大学中心理疾病或障碍的高发人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从专业的角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或座谈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咨询活动,例如通过谈心谈话、电话网络平台交流、团体辅导或心理剧排演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贫困生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应的跟踪随访,及时地帮助学生排解内心的痛苦,减轻心理矛盾和冲突,减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协调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通过健康活泼以及多元化社团活动,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开阔视野,建立友谊,能够减少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有效避免自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各级组织尤其是高校老师应及时地给予贫困生积极关注,鼓励贫困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得学生勇于在宽广的舞台上施展自我,从而减轻本身的思想负担。通常学生都期望获得老师或他人对自己的正向关怀、肯定与赞赏,适当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缓解贫困生的孤独或沮丧等不良情绪,感受自身存在价值,构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克服其自卑心理,促进自我实现。

4.思考与建议

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对大学全新的环境,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除了家庭经济困难,还有知识、才艺、人际甚至身体容貌等许多方面的差距,内心充满了自卑、压抑、孤独和无助,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但是这部分同学摆脱自卑的自主意愿强烈,我们应该及时地关注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发掘他们成长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突破的空间,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重建自我,有效应对眼前的新任务。高校老师充分发挥在大学生贫困资助服务中的育人功能,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切实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更要为学生搭建好自我展示和锻炼的平台,调整心态磨练意志提升综合素养,带领学生走出心理的阴霾和困境。

[1]冯燕,谢鹏.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J].经济师,20l0(5):95.

[2]许静.高校贫困生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67-169.

[3]黑格尔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

[4]刘美丹,李淑红,张铁.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调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9(6):35-38.

[5]文玉花.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67-68.

[6]李婧.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时代教育,2016(4):86-87.

[7]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94-96.

[8]张晓冬.高校贫困生学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5):69.

G444

A

2095-7327(2017)-12-0071-02

王苏琴(1989—),女,汉族,江苏人,就职于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凌辰(1988—),男,汉族,江苏人,就职于苏州科技大学人事处,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自卑贫困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心理感受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