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提出依据

2017-04-13 07:39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 瑞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理论探讨】

探析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提出依据

马 瑞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屋建瓴,根据国内外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始终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适时提出了文化自信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引擎和动力。

文化自信;形成背景;提出依据

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不断诠释,文化自信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战略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和依据。

一、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普遍加强,我国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优秀本土文化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没有在世界舞台中发扬光大。因此,在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同质化正在逐渐缩小我国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随着文化交往的频繁与深入,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性逐步减少甚至趋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之前积攒的经济上、政治上、历史上的优势向世界各地输入西方文化,使西方文化的模式与规则慢慢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秩序,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本土文化发展的自主性,更侵蚀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其次,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的安全造成了威胁。美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力是极为强大的,它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对文化传播媒介的控制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以美国的价值观念、利益为主的文化话语权和领导权,从而使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肆意传播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结果就是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更是渗透到了我们的深层意识形态;不仅威胁到了我们的文化安全,而且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说:“文化帝国主义在现代所起的典型作用,是辅助其它方法,它软化敌人,为军事征服或经济渗透做准备。”

最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冲突增加了别国文化与我国文化的敌对情况。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少的文化差异,如果一些国家对这种差异缺乏理解和沟通,那势必会导致文化的冲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类似“中国崛起”的言论充斥着国内外媒体,尤其以美国和日本为核心的国家更是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借助“中国威胁论”试图干扰制约中国未来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要从容应对、主动作为。

全球化势不可挡,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应妄自尊大。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吸收借鉴别国优秀文化,最大程度地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本土特色,在促进自身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确保自身文化发展的主动性和安全性,为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期用文化自信去应对各种挑战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两项重大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强国。但在前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深知,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矛盾亟待解决。

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纵观全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东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较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我国人口总数还在继续增加,老龄化严重,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三是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四是收入分配问题严峻,普通劳动者收入普遍长期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第三,我国的国际地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对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存有疑问,但我们必须明确,衡量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发展水平,既要重视经济总量,又不能忽视人均水平。经过多年的积累,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我国有将近14亿人口,这样平均下来,我国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7.67亿万元,居世界第二,人均生产总值为5.2万元,换算成美元为8016美元,而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生产总值都高于3.7万美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结构上,我们都还是发展中国家。

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基于这种国情,我们必须用强大的文化自信去应对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处理好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基础支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个自信并列提出,并说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四个自信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1.文化自信是根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自信体现了党和人民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文化自主意识的执着坚守。因此,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基础,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基石,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它作为一种无形胜有形的精神力量不仅渗透到了其他三个自信中,而且浸润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实践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道路自信是方向。道路自信是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规定并直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进程,而且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道路问题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道路正确,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和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辟的一条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

3.理论自信是关键。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因此,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理性支撑和滋养力量。

4.制度自信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机制,以及体制机制基础上的各个具体制度。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随便生成的,而是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中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和理论的价值承担者,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因此,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保护伞。

二、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提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

近代以来,中国历经艰险、饱受磨难,为了使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实现富强,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伟大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果实。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思想的灵魂,理论的根脉,是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主要源泉。

革命时期,多少仁人志士在中国应该向何处去的泥淖中迷茫挣扎,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指导中国革命,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此,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沧桑巨变,世界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也因此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征程,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在这关键时期,文化自信是前行的向导,能够引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文化自信,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重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世界格局变化、中国的时代变迁,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实践和理论自觉,借鉴和吸收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而不断进步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为文化自信战略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三个阶段。

阶段一:新民主义文化思想。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中国文化思想界出现的空前文化大讨论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脱颖而出,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苏区文化、抗日文化、延安文化等新民主主义文化形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了新的思路,提供了精神动力。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了经典阐释:“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9)这表明,毛泽东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他还完整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不仅指导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而且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阶段二:社会主义文化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由于新中国刚刚诞生,经济、政治上的问题较为复杂,直接反映到了文化上,出现了文化落后现实与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对落后的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通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实现了新中国文化的重新整合,明确地树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治领域和所有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文化改造,使新民主主义文化成功地转变为了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完成之后,为了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则、方针、服务对象作了进一步探索,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关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他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能无条件地全部吸收,而是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实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盲目崇拜,又要反对否定一切,要在加工改造中兼容并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任务,毛泽东明确了“二为”方针,即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提倡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南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阶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1978年至今,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先进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定不移地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邓小平对当代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邓小平十分清楚,过去二十多年忽视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沉痛教训告诫我们: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所以,他虽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也通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方法来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到各方面的综合平衡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引领先进文化发展的具体内容。

2.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文化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1年7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共产党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这更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文化创新能力。

3.胡锦涛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式:和谐文化。面对国际上的文化冲突、文化霸权主义以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期,胡锦涛另辟蹊径,强调文化的相容性,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思想。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胡锦涛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新命题,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牢固根基

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是不能被割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思想底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人文家园。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变革,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1.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大繁荣的景象,是我国思想史上最光彩夺目的篇章。儒道、墨、名、法、农、杂、阴阳、纵横、小说等派别史称诸子百家,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两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再当时独树一帜,他最重要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与事都应该遵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宋明时期,理学兴起,中间混杂了大量的哲学思想,最为被后人所熟知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先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才能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关系,最后才可以获得治理好国家的能力。

2.伦理道德思想。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社会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从而构建了囊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和宇宙伦理在内的丰富多彩并且相对完善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具体分为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十大传统美德全面地总结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关系的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树立起了光辉的典范。

3.文学艺术思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我们国家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三个基本精神与特征:一是“文以载道”,强调文学艺术不能偏离现实,要言之有物;二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对象不是天上的神灵,而是在人间建立过丰功伟绩的、有血有肉的英雄豪杰;三是追求“中和之美”,孔子最早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文学作品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不能表达地太过强烈,要“发乎情,止于礼”,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都具有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

(四)人类优秀文化思想为文化自信战略思想提供有益借鉴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向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学习借鉴的脚步。建国后,毛泽东认为:中国若想要更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文化,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内容,还要在最大程度上吸收国外的进步文化,以此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养料,凡是是我们用得着的、对我们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地吸收;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坚定地明确: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这表明:通过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6-05-17.

[2] [美]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31.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6-07-01.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1.

[5]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8).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0).

[10] 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ormative Background andData Provis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Strategic Ponders

MA Rui

(School of Marxism,Qingdao University,266071,Qingdao,Shandong,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an all-round in-depth reform and complet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all aspect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weep down irresistibly from a commanding height,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rious complicated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permanently establishes in the thought of Marxism,the cultural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resents China’s super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foundation to absorb all human’s civilized outcome,proposed thought of cultural confidence,providing powerful engine and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ternal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the great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Cultural Confidence;Background of Formation;Evidence of Proposing

2017-3-10

马瑞(1989-),女,新疆乌县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01

A

1674-2885(2017)02-06-06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