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银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巢湖,238000
论赖少其题画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陈海银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巢湖,238000
以《赖少其诗文集》(1915-2000年)为据本,梳理了赖少其所作的诗歌,发现一半以上都是缘画而作的题画诗,这些题画诗或倾注了作者满腔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或表达了对祖国江山之美的强烈爱恋,或阐发了对绘画艺术的理性思考与独特感悟;从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句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赖少其题画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象外传神、形神兼备,化静为动、动静相映和变化灵动、不拘一格,对于当下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意义。
赖少其;题画诗;思想意蕴;艺术特色
赖少其(1915—2000年),广东普宁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艺术大师。幼年跟随父母往返于普宁流沙与陆丰新田之间,后就读于弥高高等小学和龙山中学。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后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曾被鲁迅称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1939年参加新四军,开始革命戎马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华东文联秘书长,上海美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文联主席等职务。著有《赖少其画集》《赖少其山水画集》《赖少其自书诗》等多部著作。
在中国当代画坛,赖少其算是一位很“特殊”的画家[1]。这个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于赖少其在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领域纵横驰骋,成绩卓著。作为“新徽派美术”的倡导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五代、唐宋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传统,借鉴了唐寅特别是明末程邃的“干笔渴墨”法,并从黄宾虹表现黄山的方法上得到启发,故作品独具一格,意境开阔,笔墨雄浑。他所作漆书(人称“赖体”)方笔如削,峭拔苍劲,富金石气。至于“赖少其的诗也是很感人的,特别是他的题画诗,信手拈来,新旧不限,熨贴自然,画意颇浓,同他的书法和绘画一样,处处流露着天真和生机。不少短诗寓韵味于洒脱跌宕之中,深得唐人山水诗的真精神”[2]。令人遗憾的是,相比较赖少其书画艺术研究呈现出的一派“热”景,学界对最能体现赖少其“四绝”特色的诗歌研究却未加以重视,现有的研究仅限于只言片语,或对其诗歌风格作笼统概述,或仅就某一诗篇作具体评价,这与其诗歌实际成就和价值——“究得上戴诗人的桂冠”[3]不称。有鉴于此,本文就赖少其题画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试作粗浅探讨。
题画诗,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画为题而作的诗,其内容或就画赞人,或由画言理,或借画抒怀,或另发议论。题画诗的传统由来已久,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作为“多面手”的赖少其,不但诗、书、画兼长,而且善将三者融为一体,以诗入画,画中寓诗,诗画一体。据笔者粗略统计,赖少其所著《赖少其自书诗》中一半以上的诗歌都是缘画而作的题画诗。这些题画诗或倾注作者满腔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或抒发作者对祖国江山之美的强烈爱恋;或阐发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理论思考与独特感悟:先师古人通技法,再师造化为传神,终师吾心求创新。
2.1 倾注满腔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古人说作诗,功夫在诗外。作为艺术家和诗人的赖少其,本身是一位革命战士、一个生活的强者。从民族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诗歌是赖少其宣传抗日、传播真理、与厄运搏击的“无声武器”,也是赖少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倾注了作者满腔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且举《太湖渔舟图》为例。在这幅画中,诗人阔笔浓墨,描绘了太湖近岸一角,葱茏碧树中隐现出几丛殿宇楼阁,布局错落有致;中景稍事铺陈,山深处绿野平畴,生机勃勃;远处湖山飘忽,烟云苍茫中,渔舟徜徉。整个画面一派恬静安闲的景象,显示出劳动者在美丽湖山中安居乐业的喜悦心情。但是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熟练地用苍劲朴质的书法写下一首五言诗,作为这幅佳构的题跋:
吴亡越亦亡,君王是豺狼。范蠡知何去,西施已远飏。
历史无情镜,读之顿悲伤。盈盈一湖水,渔舟任徜徉。
作者在题跋中提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春秋末期,为了争雄称霸,诸侯各国对内横征暴敛,滥施杀伐,以致百姓无法安身立命。“吴亡越亦亡,君王是豺狼”,即是赖少其对吴越春秋的高度概括。作者希冀通过夫差和勾践的故事,反照“十年动乱”给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害,发出“历史无情镜”的感叹。感叹之余,于字里行间看到了“十年动乱”后的祖国大地已经开始复苏,丰饶肥沃的太湖也正焕发着她那明丽秀艳的英姿。
又如《题潮阳海门莲花峰》:“帝舟渺无踪,辅臣多昏庸;一跺岩皆裂,化作石芙蓉;文公青锋剑,专斩害人虫。”不能不使人生起“江山如此多娇,甘洒热血御强豪”的强烈意绪。再如《泉州湾》:“泉州湾,避风港,海峡两岸打渔船。鱼满舱,情意长,接待亲人忙。”仿佛已经看见了彼岸的台湾,“吴音楚语,尽与家乡同”,禁不住兴起统一祖国的愿望。再如《海上明珠》《妈祖》《姑嫂塔》等诸作,无不寄托着怀恋乡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2.2 表达了对祖国江山之美的强烈爱恋
赖少其先生曾说“黄山才是真正的中国画院”,而他“与黄山有半世之缘”。虽然赖少其诞生于广东,逝世于广州,但他自己始终愿意把安徽尤其是黄山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黄山是他的艺术创作之源,又是他艺术生命的依托。黄山使他进入一个峻拔、庄严、幽邃、扣人心弦的境界,他领受这撼人的灵性并付诸于笔端,难怪他回到故里还为黄山所萦,日日寻觅那蕴藉的滋润和撩人的情愫:“老夫归故里,日日梦黄山。梦中写来苦,笔笔汗湿衫。”(《题黄山之梦》)
黄山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赖少其所作《黄山图》题诗云:“山高铺白云,林深就飞鸟。壮志无南北,短吟复长啸。”此诗不仅描绘了黄山风卷云舒的自然之美,为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松间群鸟飞翔,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黄山的强烈爱恋;不论天南地北,历来文人墨客都无不为之倾倒、为之长啸或短吟。故评价“此诗意境开阔,形象壮美,想象瑰奇,感情奔放,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4]。
又如赖少其所作《黄山之赞》题诗:
山灵盛宴饯别离,玉女巧裁霓羽衣。翡翠池边歌伴舞,散花坞里酒盈卮。
青松郁郁张华盖,流水依依苦相随。鲛帕浸湿山花泪,龙旌云载下翠微。
赖少其曾自己解析说,《黄山之赞》就是画黄山土地公公(山灵)设盛宴送别,上帝要为他的女儿(玉女)送行这样的歌舞场面来渲染黄山的美好景色,使人流连忘返。
再如“青山埋云底,难尽丘壑美;欲露又还休,袅娜似仙子。”(《云中黄山》)简直就是一首情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江山之美的强烈爱恋;“秋山积雨晚来凉,白云绕屋生流泉”,静中有动,山中特殊气氛跃然纸上;“为因送行客,红叶满山坡”,山上的红叶通人情;“既到桃花源,何必问秦晋?”真是超绝人寰,有意想不到的巧妙;“若非大手笔,难写黟山图。图成泣鬼神,百岳竞狂呼……”(《天都峰赋》)朗豁而有奇气。
2.3 阐发对绘画艺术的理性思考与独特感悟
鲁迅说过:“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革命与文艺,是赖少其一生为之献出生命而无憾的两件事。赖少其的题画诗不仅流露出他真挚的性情,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些许思考与感悟。他曾经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名句写在他的画幅上,深入生活是他创作的坚定信念。“不经苦寒香不浓”是他在自己画的一幅梅上的题咏,这正是他下苦功而取得很高成就的写照。“老天假我以天年,饥餐落英,渴饮清湘,衣服破了将就穿,海市蜃楼非虚幻,蓬莱仙岛在人间,白发长了作彩笔,留得丹青在,何必求神仙。”足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乐在其中”的艰苦精神。
赖少其的成就,其实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向传统学习,他对传统一贯采取十分审慎、认真的态度。而且他一生身体力行,深入传统国画的幽深山林,刻苦临摹钻研,化为自己的营养。
“兵无武器难称雄,不学传统空唐突。”(《题画渔亭》)
“学古人越似,离古人越远者,泥古也;味生活不得真,无法欤。”(《题散花坞》)
“古人有此法亦行,古人无此法亦行。法从实践来,法乃实践之总结,人各有法,此之谓历史。”(《题苍茫》)
赖少其的题画诗中也有对具体艺术问题的探讨。例如,对如何继承发展北派山水的画法来画南方山水的问题,赖少其《题画渔亭》诗中有云:“荆、关雄伟笔为骨,董、巨华滋墨浑脱。”诗中作者用荆、关、董、巨来泛指前人,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事实上,赖少其作画,大胆挥洒,用干笔焦墨,边勾勒边皴擦,再以淡墨和浅彩渲染烘托,画来既是雄伟笔为骨,又是华滋墨浑脱,显然既兼具并发展了荆、关、董、巨之长,又兼具南北宗之长。
赖少其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一个海陆丰土地革命时期的儿童团员,一个“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一个“皖南事变”中站“铁笼子”的囚徒,一个在新中国成立前夜骑一匹快马从战场直奔北京第一届文代会的“一等功臣”,一个组建“上海中国画院”的文化领导……所有这些经历或是磨难,不期然成了他丰富的人生体验。随着游历增多,见识增广,感触也愈深,赖少其的题画诗创作也愈臻成熟,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3.1 象外传神,形神兼备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讲求“气韵生动”,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脱略行迹,象外传神[5]。赖少其是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的题画诗创作既可以契合原画的题旨而又不拘泥于原画的画面,善于运空灵之笔,写物象之神,以表现韵外之致,画外之趣。如《题红梅图》诗云:
室暖金兽热,雪白红梅香。素手展琅笺,笔底生紫烟。
题诗以金农的漆书写出,与左下角的红梅相互对比、呼应,升华了《红梅图》画的意境:室内温暖如春,兽形铜香炉略觉有些烫热;屋外雪花轻飘,早开的红梅烂漫怒放,并散发出阵阵幽香。纤纤素手小心地铺展着“琅笺”,一时间妆成千姿百态,笔底风物化为纸上紫色的烟云。
赖少其的题画诗中与此类似的传神之作还有许多。如“仙女把花散人间,我见满山是杜鹃。山神急忙迎圣驾,蜀帝旌旗过九江。”(《题散花坞》)“吾欲归去无舟楫,响箭射出借莲船,大娘急忙驾船来相接,笑问使君为那般,丹青能值几铜钱?”(《题西海门》)“山灵盛宴饯别离,玉女巧裁霓羽衣。翡翠池边歌伴舞,散花坞里酒盈卮。”(《题黄山之赞》)“若非银河落九天,何来星湖七点烟。全凭巧手会打扮,淡妆浓抹尽开颜。”(《题七星岩》)等等。
3.2 化静为动,动静相映
绘画是一门空间艺术,它以色彩、线条为造型语言,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相对处于静态状;而诗歌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展现人或物的活动过程或生活场景[6]。赖少其的题画诗中就有许多这种化静为动、动静相映的佳构。
鸣弦泉,不用丝竹声悠扬,李白见之欢若狂;酒未饮,地已旋,白帝至此五千里;流落江湖独徜徉。钓明月,卧石床,杯盏不洗游仙缘;时逢漫天雪,何物御风寒;石头多情种,为备酒与筵;一年二年人不还,一酌再酌醉且颠。山河若有恨,日夜听鸣弦。(《题鸣弦泉》)
天都云吞去,瀑泻疑天漏。洗发朱砂泉,举杯酹北斗。鸣弦鹤自来,横笛汤关口。极目楚天高,春风吹陇亩。(《题山峪流泉》)
由于绘画语言的限制,原画面中所表现的鸣弦泉和山峪流泉只能是静态的场景。但是在诗歌中,诗人极尽拟人等能事,并分别通过“狂”“饮”“旋”“钓”“卧”“吞”“疑”“酹”“吹”等动词的运用让画面的景和物活动以来,充满鲜明的动感。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许多,如“春色满山阿”(《题春色满山阿》),“雷劈苍崖龙起立,风翻碧海鹤飞回”(《题雷劈苍崖裂》),“黄山浩荡十万松,雨霁云来化作龙”(《题雨霁云来化作龙》),“海浪打不散,白鹭恋故林;琼崖游击队,千秋留英名”(《题红林》)等,都是动态可掬、意趣盎然的题画佳作。
3.3 变化灵动,不拘一格
首先,在诗歌风格上,赖少其的诗歌包括题画诗呈现出了不同时期的个人情怀、人生境遇和精神追求,倾注了诗人满胸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给人以情真、意真、景真的阳刚之美,如“一代风流,大浪淘沙,惟余赤金。”(《题大瀑》)“枕戈卫社稷,大块写文章。叱咤双龙瀑,为我下平川。”(《题双龙瀑》)“遨游碧落三千界,天上归来,正堪挥洒。极目南楚,江山如铁,白云如海。”(《题松涛图》)“黄山高万仞,峭壁一千寻。群峰皆俯伏,猿啼鬼神惊。”(《题断岸》)等。除此之外,他的题画诗中不乏深得唐人山水诗真精神之作,兹列举如下:
空山鸟声碎,野径青苔多。幽人知何处,春色满山阿!《访雪庄故居》
岁乱隐居地,太平有好邻。驾舟沽春酒,一醉必酩酊。(《黄山脚下》)
秋山积雨晚来凉,白云绕屋听流泉。(《题山高水长》)
其次,赖少其题画诗的语言形式也是变化颇多,出于内容的要求,长短句往往参差错落,纯乎自然。除五言、七言之外,还有四言的,如“繁花似锦,日丽风和。”(《题繁花似锦》)“石笋刺天,苍松拂地;云起脚下,天比人低。”(题《石笋刺天》)还有杂言的,如“秋风乍起,一片苍茫,疑是蓬莱胜蓬莱。青山不老,何日君再来?”(《题秋风乍起》)“但愿此生长作黄山客,焦墨干笔写山河”(《题黄山始信峰》)等。这些诗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继承了古诗词和民歌的优良传统,既不是古乐府,也不是近体诗、词和民歌,却又具有古乐府、近体诗、词和民歌的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人洒脱天纵的独特性情与驾驭诗歌语言的深厚功力。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入之愈深,进其愈难,而其见愈奇。”赖少其有如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华阳洞,对其人其艺阅得愈多,读得愈深,则愈加感到他的奇绝。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青年木刻家,进而成为左翼进步文化青年,到成为新四军战士,到成为国民党的囚犯,到建国后成为文化组织领导者,到文革期间成为专政的“对象”,最终成为艺术大家,赖少其不寻常的人生,只能以“革命”和“文艺”四个字给予浓缩而凝重的概括。他满腔的革命豪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美好江山的强烈爱恋,以及对绘画艺术的理性思考与独特感悟,在他的题画诗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活体现。同时,这些题画诗象外传神,形神兼备;化静为动,动静相映;变化灵动,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对当下诗歌艺术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1]钟文.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赖少其的书画艺术[J].良友,1987(43):25-28
[2]唐云.勇攀黄山天梯的人:谈赖少其及其艺术成就[N].中原日报,1983-11-19(09)
[3]陈怀萱.赖少其及其自书诗[N].澳门日报,1986-06-29(04)
[4]黄舜生,陈嘉顺.形象壮美 意境开阔:赖少其题画诗艺术赏析[N].汕头日报,2006-04-01(05)
[5]长北.气韵生动: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0(5):139-147
[6]李荣启.艺术存在的家园:艺术语言之于艺术的意义[J].艺术百家,2013(4):79-83
(责任编辑:武艳芹)
I203
A
1673-2006(2017)09-0085-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9.020
2017-04-25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赖少其诗歌艺术及其当下意义研究”(2013SQRW067ZD);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225)。
陈海银(1981—),安徽铜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