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2017-04-13 06:28季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偏误母语

季艳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对外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季艳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留学生在习得比较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偏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对偏误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对如何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比较句;偏误;偏误原因;教学对策

一.比较句中常见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就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发现偏误产生的规律,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偏误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突破口。

比较句在汉语中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但由于比较句类型较多,语法结构复杂,许多汉语学习者往往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偏误,下面就对留学生习得比较句中的各种偏误进行具体分析。

(一)“比”字句型偏误分析

在汉语语法中,“比”字句的一般结构为:比较主体+比+比较客体+形容词或者动词短语等。通常,我们想加重所比较的意义时,会在形容词后面加上“更”“一些”等表示数量或者程度的词。例如:小明比小华高一些。通常,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不会在形容词后面加“非常”,“及其”等绝对程度副词。汉语相比于其他语言,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就更强调语感。外国学习汉语者由于生长环境等条件的限制,缺乏这种语感,在“比”字句中通常将“很”“非常”等绝对程度副词添加在形容词后面,例如:小明比小华高非常。这是很明显的“比”字句的偏差。

“比”字句中通常用形容词来充当谓语,外国汉语学习者由于汉语词汇量的不足以及语感的缺乏,通常无法找到恰当的形容词来充当谓语。比如,他工作做的比我想象的要高。很明显,“高”与“工作”搭配不当,应当将“高”改为“好”。

“比”字句中,外国学习者还常常忽视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的对应性。一般来说。“比”字句中的比较项应是同一类型并具有某些相似点的。外国学习者由于缺乏对汉语语境的体会,常常将完全不同类型的两者之间进行比较,例如,东北人比南方热情。很明显,“东北人”与“南方”之间并不具备相同的某部分,所以应将例句改为东北人比南方人热情。“东北人”与“南方人”之间去进行比较。

“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比较主体+比+比较客体+形容词或其他”,但外来学习者由于受母语或其他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将顺序颠倒,写成“比较主体+形容词或其他+比+比较客体”格式。如:将“女生比男生更适合秘书这一职业。”按照其母语(以英语为例)将顺序颠倒为“女生更适合秘书这一职业比男生。”将“比……”放到了谓语之后,造成偏误。

(二)“有(没有)……这么(那么)”句式偏误分析

“有”字句除了可以表示领有、存在、包括等语义外,还可以表示比较关系,表示主语达到了某一标准,多用于一般疑问句或反问句。在这种表示比较的“有”字句中,指别词“这么”、“那么”可以放在谓语的前面来表示比较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程度,其语法功能是加强比较的语气。对于这种不是用“比”字显著标志词来表示比较关系的比较句,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由于没有掌握好“这么”、“那么”的意义用法,或者由于老师在讲解这种特殊句式结构时不是很明确,或者老师没有和其他类表示比较关系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导致学生不知该如何使用这一句式,或者对该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么”、“那么”以及这一类比较句的否定形式不是很清楚,常常出现偏误。

如:*他这么有你高。

改为:他有你这么高了。

*那个老板那么有你的爸爸有钱。

改为:那个老板有你爸爸那么有钱。

*那个人那么没有你漂亮。

改为:那个人没有你那么漂亮。

(三)“…不比…”等否定句式偏误分析

“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可以是“A没有B……”、“A不如B……”或“A不比B……”。前面两种否定形式就是对A在程度上高于B的否定,比较单纯,没有感情色彩包含其中,但是第三个否定形式除了表达对A在程度上高于B的否定外,还蕴含着说话人质疑、辩驳比较结果判断的感情色彩,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示“A比不上B”也就是说,A和B在量上具有高低之分,二是表示“A不同于B”,A和B在比较点方面具有质的区别。

由于留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不比”否定所附加的感情色彩意义,而出现偏误,如:

*他的作文比我的不好。

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我的作文比他的好”,但是如果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这句话应该是说话者对对方做出“他的作文比我的好”这一判断的辩驳,所以应该是:“他的作文不比我的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不是表示纯粹的比较关系。

“不比”是一种确定性极差的说法,表达的意思不明确,不能正常地进入交际中去。但因为它能够传递某种感情色彩或者起到更强烈的语用功能,所以实际上的使用率并不比其它比较句低。因此,外来学习者在对待“有”字句式时,应多结合当时的语境去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句偏误产生的原因

外来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偏误,联系语言的起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文化背景

语言是人们社会劳动的产物。语言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实践。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交流工具,从产生之日起,就深深的打上人类社会的烙印。因此,每个民族独有的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形成与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谦虚”,经常体现为“自谦”,即为人要谦和,当遇到别人的夸奖是,应该“自贬”。这种精神在语言中常常用“我不如你”句式表现,表示出“你比我更好”的含义,这就是一种比较的表达。当外来学习者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他通常就无法理解“不如”句式所代表的谦文化,导致出现偏误。

(二)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凭借着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成分而对第二语言起到有益的影响的称为母语的正迁移;由于母语和第二语言在表达或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成分,起到消极影响的称为母语的负迁移,也称为语际干扰。正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不同点,所以才会产生干扰。比如在英语的比较句“Tom is taller than Bella.”如果收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比较词“比”是应该出现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因此很容易在表达过程中生硬的翻译为“汤姆高点比贝拉。”,从而导致失误的出现。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为英语,英语的语言习惯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他们开始学习汉语,他们的学习渠道更多的是借助英语去学习汉语,表现在:生硬的翻译、用西式思维来对汉语进行思考等。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在语义表达,语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比较句范畴。因此,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顺利习得第二语言的重要条件。

(三)教学失误

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时候不仅仅在于外来学习者,教师的不充分、不恰当甚至不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教材上编写的错误部分都有可能导致失误的出现。这一偏误称为“诱导性偏误”。例如,在比较范畴句式教学中,例句“中国人比美国人非常多。”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表达含义沟通理解是可以的,但是教师如果轻易放过这样的失误,没有及时解释,很容易造成外来学习者在日后汉语表达中的偏误。因为,教学的质量是否合格、教材的编写是否准确是影响外来学习者能否正确习得汉语的主要因素。

三、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句偏误提出的教学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外来学习者在习得比较句范畴中出现的偏误问题,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者,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一下几点解决方案;

其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让外来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已然形成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作为外来汉语的学习者,撇开中国文化空谈汉语,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汉语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相较于其他语系,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体现,只有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在汉语的学习中准确把握汉语的意思,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所以,此处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的由教师为留学生下载简易的展现中华传统的影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观看。在观看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做讲解,既对中华文化有所领略,又对比较句教学起到帮助作用。比如观看动画版《曹冲称象》的过程中,旁白简介说“大象的两只耳朵比蒲扇还大。”即将“大象的两只耳朵”和“蒲扇”进行对比,得出“大象耳朵比蒲扇大”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将传统工具蒲扇介绍给留学生,让留学生一点一滴地慢慢地了解中华文化。

其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外来学习者的思维模式,用中国式思维去思考并组织语言。语言是思维模式的重要体现,思维模式是在长期实践生活形成固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思维模式的形成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因此不同民族之间因文化、地域、生活习惯等巨大差异,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外来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中式思维的思考模式,运用中国式思维来支配语言的学习,才会让汉语的表达方式更符合中式习惯。所以此处的教学建议是加强留学生语段、语篇的训练,以及增强训练的真实性。学习汉语如果仅仅理解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话,对中式思维自然难以良好把握。通过对语篇语段的学习,留学生才能慢慢体会出汉语的表达习惯与技巧,品味出中西语言表达差异,核心语义置后、含蓄表达等特点才能被留学生慢慢掌握。同时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对留学生的训练应多角度、多层次,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让留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中式的表达思维,从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促进比较句的表达,争取在表述时尽量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其三,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尽量帮助外来学习者应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外来学习者由于在成年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母语模式,通常,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会在外来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产生消极作用。因此,作为对外汉语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引导学习者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学习者用中式思维思考的习惯。所以此处的教学建议是“将汉语代入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习汉语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更应该扩展于课堂之外,与汉语接触越多,负迁移作用影响越小。同时教学者应积极引导,碰到中西语言文化表达差异时应适时提醒,帮助留学生思考记忆,从而加强对汉语的掌握,亦是加强对比较句型的掌握。

[1]车竞.现代汉语比较句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程晓翠.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比较句三种否定形式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10)

[3]邓世俊.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及其语用功能[J].文教资料,2008(16).

[4]刘红娟.留学生学习汉语比较句式偏误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5]曾燕.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责任编校:于吉瑞

H195.3

A

1009-8534(2017)01-0117-02

安徽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特殊“‘比’字句与一般‘比’字句对比研究”(SK2013B284)

季艳,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偏误母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