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兆棠的船政建设思想及功绩评述

2017-04-13 05:29:5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船政政局海防

孙 锋

(中山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黎兆棠的船政建设思想及功绩评述

孙 锋

(中山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黎兆棠(1827—1894年)字兰仲,号召民,又号铁庵,广东顺德人,晚清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之一。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黎兆棠奉清廷指令上任督办船政事宜,其上任后主张“学西学、育人才”以为自强之计。并且大力整顿船局吏治、裁汰冗员,加强了福建的海防力量。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思想、做事干练的地方大员,黎兆棠主政船政期间加速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福建船政局走向近代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黎兆棠;福建船政局;思想;功绩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政府决然地明白要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就需要放弃以前的一些成规祖制,走上一条“师夷长技以自强”的道路。由此在19世纪60~90年代由清廷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应运而生。福建船政局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创办的,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曾被时人称赞为“开山之祖”。其历任船政大臣如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人均对福建的海防事业及船政局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黎兆棠作为他们的继任者,在继承了前人发展船局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并付诸于实践,对推动福建船政局近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黎兆棠的船政建设思想

1)“船政与海防相表里”。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对海防的认识不足,且只重巡哨,自以为“闭关锁国”就可以将侵略者抵御于国门之外。但是当西方列强用军舰﹑洋炮敲开了中国大门的那一刻起,便用严酷的事实暴露了东西之间的差距,也把中国轰出了中世纪。那个时代的特征,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就是:中国面临“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677,再简单地说,“变”就是当时的时代特征。无论动机如何,朝野上下愿意与否,“变”已经成为事实。所谓变,就是过去没有做的事,现在做了。黎兆棠恰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变局时代。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早已有之。此时以北洋水师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淮系认为海防重于塞防,购买铁甲船能稳海疆之安以固京师;一种是以南洋大臣刘坤一为首的湘系认为中国目前无力支出用于修建新式铁甲战船的经费,只能以现有之兵船防御海疆。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后来清廷采取了李鸿章的建议,着福建藩盐两库及关税项下提凑银六十万两﹑户部拨银三十万两并李鸿章﹑刘坤一﹑吴元炳于出使经费项下提垫银二十万两共计一百一十万两[2]交李鸿章汇寄时任驻英﹑德公使的李凤苞,派其负责铁甲船的购买建造事宜。待铁甲舰回国后令其驻扎闽省,养船之费则需沿海各省合力筹济。这场争辩实质上是湘系集团与淮系集团对福建船政局控制权的争夺,因为船局的造船经费有一大部分得出自南洋大臣管辖之下的南洋诸海关之下。刘坤一显然不愿意南洋拨给船局经费后却又无法实际控制船局的局面出现,因此刘氏对于中央所做出的这一决定感到颇为无奈甚至气愤。他在该年七月写给彭雪琴的信中多有抱怨,称其在津与李鸿章谈及铁甲船一事未有附和之语,且购船固防“本出沈文肃与合肥之意”。刘认为购船之款“莫不以此数百万掷之外洋为可惜,且谓无以救然眉之急”[3]6378。

在黎兆棠早年的仕宦生涯中曾两次赴台任职,协助时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处理台湾海防,抵御日本入侵。这段经历使黎兆棠深刻地明白海防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黎兆棠上任之初便提出“船政与海防相表里”[4]910的看法,福州船政局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福建的安危更关系到当时整个东南沿海海防事业的发展。他曾多次实地考察各厂的情形并沿江巡视各关隘﹑防御工事,也清醒地认识到厦门作为七省之屏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要加强中国海防,就必须振兴中国的船政事业,因而得出“船政为海防根本,海防为自强根本”[5]856的重要结论。

2)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人才。

在担任船政大臣期间,黎兆棠提出了建设福建船政的总结性的指导思想,即“有西学而后有人才”。生活和成长在广东这个大环境里,孕育了黎兆棠开放的心态。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藉着滨海之利,尤其在近代居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地带,得开风气之先。海外新风从这里吹进内地,磨砺传统,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我国许多内陆地区难以望其项背。加上其早年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担任章京,对于涉外的公牍多有涉猎且有很多与外国使节打交道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使得他的思想较为开放。在看到中国与西方在军事科技上种种悬殊的差距后,他认识到变通中国顽固腐朽的思维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已是势在必行了。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黎兆棠刚抵任福建船政大臣不久,便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通函称:“洋务之兴四十年矣。中国之大,人才之众,物力之富,而不能不受异类诲谩者,则风气未开故也。……惟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英国之强始于煤铁,则煤铁亦制造之要需也。有西学而后有人才,有煤铁而后有材用。”[6]130黎兆棠强调中国之所以在洋务运动兴起这么多年来仍然不见成效,主要是因为“风气未开”,而开风气就必须设立西学馆,培育新式人才,以求自强。同年五月,黎兆棠致函李鸿章,黎谈到了他来到福州船政局这几个月以来对该局的初步看法,并提到如今“泰西新法日出,必须随时通信,互相考较,方不致费有用之金钱,制无用之旧器。”[5]858由此观之,黎兆棠作为晚清官员能够密切关注西方先进技术,并愿学习,为己所用,实为不可多得。

3)“自强”为根本。

黎兆棠深知只有将本国的国防工业独立地发展起来,才能最终摆脱受强国牵制﹑排挤甚至侵略的不利地位。而且他当时已敏锐地察觉到船局内所用洋匠也多名不副实﹑徒有虚名之人。他在给李鸿章写的信中称,当初福州船政局开创以来,“雇募洋人日意格等,本非精于造船之人,其招募洋匠帮办,类皆二三等脚色,所造之船,多是旧式”[5]856。而外国早已通行使用很久的造船机器,船政局近来才购得,可见黎兆棠清楚地认识到船政局的发展强大不能完全依靠这帮洋监督。可见从津海关道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任上的黎兆棠做足了功课。在黎刚执掌船局便有报道称黎兆棠将撤销日意格船局正监督的职位,并对其有新的任命。只是因为船局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且日意格拥有大量的“资源”(局内洋匠﹑洋教习大多为日意格延聘)和建造新式轮船必不可少之经验,才将撤销一事作罢[7]。黎到任两个月左右便能一针见血地提出船政内部洋匠日意格等人“非精于造船之人”且薪资甚高①翻阅《洋务运动文献汇编》、《船政奏议汇编》相关史料发现,两名监督月薪各一仟两,这个数额比当时的福建巡抚多170两,比黎兆棠多400两。总工程师是500两,学堂教师、木匠、锻工各200两,领班120两,工人60两。洋员加班还有加班费,每月洋员总薪高达一万两千余两,占每月总费用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洋匠拿钱而不能有所作为,在信函的最后,他也提出会尽力整顿船政局,扭转颓势,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壮大船局。

独立发展就需“自强”,“自强”则需“自造”。用自己建造的武器去抵御外敌的入侵才不会受制于人,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船厂所建造的“澄庆号”兵轮,就是对“自造”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据《第四号铁胁轮船下水并厂务情形折》记:“(澄庆号)船身系仿兵船造法,长短广狭及吃水尺寸均与‘威远’﹑‘超武’二船相同。所有铁胁﹑铁梁﹑铁牵﹑铁龙骨﹑斗鲸及轮机﹑水缸,均系华工自造。”[4]914另外《第四号澄庆轮船试洋折》载:“(澄庆号)顺风顺潮一分钟轮转九十五周,每阅时约行八十里;顶风顶潮一分钟轮转九十一周,每阅时约行六十里。船身坚固,机器精良,帆缆一切均各如法。”[4]920可知,“澄庆号”铁胁轮船在由华工自造的基础上能达到当时欧美国家先进造船技术的水平,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无疑增强了国人发展民族国防工业的信心。

2 黎兆棠的船政建设功绩

1)建造铁胁快船及铁胁双重快碰船,开采铁矿以作原料。

福建船政局在初建局的十年时间里,所造之船多以旧式木壳船为主。当时西方诸国已普遍能够建造铁甲船,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黎兆棠上任之初,便致信予他,让他赴任后“停休﹑停造旧式之船台,意筹造新式快船,少可胜多”[1]2792,以备日后从国外购买铁甲船后练为一军。鉴于此,黎兆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造船经验,准备建造铁胁快船以改变船政落后的局面。

早在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前任船政大臣吴赞诚便饬令场内洋匠日意格赴法国地中海船厂购齐建造铁胁轮船“澄庆号”所需要的各样图示,后因吴患病去职至黎赴任后方才开始修建。这艘兵船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下水,船身长252英尺,宽32英尺,全船吨位2 152吨,轮机水缸2 400到2 800匹,航速每小时15海里。该舰机件之多,功率之大,皆为船政创设以来所未有。船上配12吨炮两尊,7吨炮两尊,4.5吨炮十二尊。与当时世界上较为出名的铁胁快船相比也算得上优良的,就连黎兆棠自己登船下水试洋后,也对其赞赏有加,称“船身坚固,机器精良”。

与此同时,他还建议开采福建侯关的铁矿,为生产铁胁轮船提供必需的原料。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黎兆棠欲借南北洋财力,开闽省铁矿,计划创办侯官铁矿。并拟合三千股,以每股一百两的价格发售,先收取一半。六月间,黎兆棠闻福州下辖的连江县赛洋村所产的铅矿甚佳,适于炼铁。先后两次命“扬武”﹑“艺新”号兵轮船展轮携同学生及员绅工匠前往夏冈﹑西阳﹑尚干﹑赛洋等乡勘探[8]。

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对黎兆棠的这个想法表示肯定并给予了实质性的帮助。该年四月,李鸿章就在《复黎召民京卿》中提到:“侯官铁矿与瑞国略同,极为难得。罗臻禄等试办,当有把握。拟令何人督办?如已定议,敝处二万金可汇付。船厂及南北机器局需用生熟铁甚多,洵为当务之急。”[1]2810另外,刘坤一在《复黎召民》中记:“承示闽省新开铁矿,既经左右察看,事属可靠。自与皖鄂情形不同,将来接济机器局厂裨益。时宜不小,闻之实深鼓舞,亟盼有成李。勉林处擬凑付万金,弟与梁檀甫﹑洪琴西亦当设法挹注,可得二万之数,为涓滴之助。”[3]7834由此可知,侯管铁矿如能按期开办,确实有利于船政局的发展建设,因此李﹑刘二人也不惜出资支持开办。

2)“倡西学﹑育人才”,派遣学生出洋学习。

黎兆棠深刻地明白想要使船政局强大必须学习西学,而学西学则需要培养人才。于是他决定“以西学堂为船政命胍,选学生﹑严课程”[9]。这从他当时与同僚的书信往来中,多有体现。如光绪六年(1880年)黎兆棠与当时的两广总督张树声通函,认为船政当务之急在于开设西学馆﹑培养新式人才。《黎兆棠(复张树声)函》记:“方今时势为古令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令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材为最。”[6]132另于光绪八年(1882年)又提到:“西学馆之设,所以储备将材,……以弟愚见,一班教习,必须用洋人,其余二﹑三﹑四班帮教则以汉人通洋文者敦之。……洋人薪水虽稍费,然究系专门,且能认真少徇情虚饰等习。”[6]131可见黎兆棠不仅设西学培育人才,而且还主张聘用洋教习教授,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黎兆棠还多次要求派遣学生出洋学习,并对可塑之才赞赏有加。对于船政派遣出洋学习的陈兆翱﹑严复﹑蒋超英几人,他尤为喜爱。黎曾经在向中央上折汇报船局留洋学生品性时,如是评价他们:“出洋学生陈兆翱等精通制法”[4]907﹑“美国水雷官马格斐授以水雷﹑电汽诸学,蒋超英所造最深”[4]931﹑“严宗光先在抱士穆德肄业,随人格林尼次官学,考课屡列优等”[4]925。

此外,在选拔人才上黎兆棠也不含糊﹑亲力亲为。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福建船政学堂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试在正谊书院②正谊书院原名正谊书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立于福州新美里(今福州黄巷)。书局创立期间还算有所成就,共计刻成书籍五百二十五卷,总名为《正谊堂全书》。后由当时的镇闽将军英桂接受沈葆桢、杨庆琛建议,改制为正谊书院,院址选在福州骆舍铺(今东街口原省图书馆旧址)。 正谊书院创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取汉代大儒董仲舒之语“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举行,由黎兆棠亲自主持。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五百余人,年龄在“八﹑九岁至三四十岁不等”[10]。据当时的报纸记载考试的题目有“明其政刑”﹑“子产惠人论”两题,要求考生作一小讲。方始取合格者两百人,黎兆棠审视名单后觉所取太滥,便自行核取一百四十名,命四月初四日仍在正谊书院覆试③据1881年5月12日《申报》第二版中《考取艺童》记:“三月二十六日,船政大臣黎星使在福州正谊书院考试艺童,将以拨入前、后两学堂学习制造驾驶等法。闻应考者共有五百余人,自八九岁至三四十岁不等。其中容有枪替题目系‘明其政刑’一句,各人作一小讲,便为合例。尚有‘子产惠人论’一题,不能作者听之,阅卷者为嘉应州某君,取得二百名。第一名姓贾名凝禧,黎星使以所取太滥,复自行核取一百四十名,皆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止二十九日出榜示期,四月初四日仍在正谊书院覆试。”。到覆试之日,黎兆棠只着各生默写前场小讲,以别真伪。可谁知“各童皆携前场稿底入院,皆一字无讹”[11]。因此兆棠决定再试,取定四十名,分拨前﹑后学堂学习制造﹑驾驶等法。日后察其功课勤惰﹑心性灵拙,再行淘汰,以定去留。

对于船政衙门司员,黎兆棠则会同闽浙总督及福建巡抚认真考被,其滥充数者,悉行淘汰,并将实能通晓制造﹑当差勤懊人员开单具奏。其中佟在棠在厂学堂学习期间颇有悟性,黎兆棠曾有将其留任的打算。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十八日黎兆棠奏称:“汉籍头等侍卫佟在棠前因丁忧后措资来闽,值船厂试造水雷,留该侍卫在厂学习,颇有悟人处。臣察该侍卫年富力强,勤慎精细,拟留在船厂,学习水雷﹑洋操,以备异日干城之选,而臣亦得收指臂之助。”[4]904黎兆棠的这些主张和措施,为船政局培育了一批人才。诸如严复﹑林永升﹑陈兆翱﹑黄建勋﹑叶祖珪等人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早期海军和造船工业的骨干。

3)整顿吏治,裁汰冗员。

黎兆棠于光绪五年(1879年)九月调任福建船政大臣,并与翌年二月上任。在抵达福建马尾之前,黎兆棠先去了番禺参观了前任两广总督刘坤一所购置的船坞设施,旋而至揭阳向前船政大臣丁日昌询问福州船政局制造及海防事宜。[4]915另外,黎兆棠在光绪六年(1880年)五月,也就是他刚抵任福建船政大臣的三个月后,便致函李鸿章,提出船政内部洋匠日意格等人“本非精于造船之人”﹑“招募洋匠帮办,类皆二三等脚色,所造之船,多是旧式”,且船政内部积弊太深,不能实事求是,时常有管驾“卖缺走私,侵吞军饷”之事。致使“费有用之金钱,制无用之旧器”。针对以上种种弊端,黎兆棠称“若不能整顿,将辞此船政,以免有玷身名,贻误大局”。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就黎兆棠本人来说,他是很想在船政局做一番实事的。那么事实上,黎兆棠是否“言必行,行必果”了呢?

当时的《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撤差革弁》记:“福州船政局每年于腊月停工,元宵后开工。停工时,各厂封闭。日派委员两人,轮流巡查,以防意外之事。去腊委武状元佟某,专司梭巡,而竟未查阅,迨至营官禀揭各弁勇聚赌滋事。闻其中有人包庇,颇于大局有碍等语。于是各弁懊悔莫及,即经黎星使认眞查讯,将佟某撤退。又斥革差弁八名,合计去冬裁去员绅十余人,今正革退差弁九人。年中约可省经费三四千金也。”[12]

《申报》的新闻大致是说黎兆棠自接办船局以来“遇事力为整顿,以期船务日形起色”,认真查讯了光绪六年(1880年)腊月间弁勇聚赌滋事的事情,并将武状元佟某等共九名差弁革职,与去年冬船局裁去员绅十余人共计近二十人。为船厂省下经费三四千金。这帮人可谓在船局只拿薪不做事,“吃空饷”的情况甚为严重。仅仅裁撤二十余人便可省下三四千金,足以见得刘坤一等语“船厂糜费严重”的情况属实。这件事除了可以反映船局内部问题确实很多,弁员“聚赌滋事”﹑委员玩忽守职外,还可见得黎兆棠在针对此类碍于船厂发展的不良事件时绝不姑息﹑严厉惩处的态度。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慎选人才﹑痛惩积弊,“将各厂可并着并之,工匠可裁者裁之”[4]915,力求改变福建船政局靡费不堪的局面。

3 结语

黎兆棠从光绪六年(1880年)开始督办福建船政,至光绪九年(1883年)离任。在历时三年的发展与整顿中,黎兆棠最终未能彻底打破人情网络,破除情面,裁撤冗员。船政经费来源是闽海关税收,拨解是依靠闽浙总督﹑福建巡抚或者福州将军,内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因此以黎兆棠一己之力根本无力打破地方的网络。但并不能因为这些而忽视黎兆棠督办船局的建设功绩。

总之,黎兆棠作为沈葆桢﹑丁日昌等人选任的继任者,不仅积极推行前任船政大臣所确立的发展路线,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可以说他任福建船政大臣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对福建船政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李鸿章.李文忠公(鸿章)全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2]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639.

[3] 刘坤一.刘忠诚公(坤一)遗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4] 沈云龙.船政奏疏汇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5] 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G].台北:大通书局,1957.

[6]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7] 福建近闻[N].北华捷报,1880-04-17(334).

[8] 勘矿无成[N].申报,1881-07-08(2).

[9] 梁庆桂.式洪室诗文遗稿:诰授荣禄大夫光禄寺卿先考召民府君行略[M].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9:13.

[10] 考取艺童[N].申报,1881-05-12(2).

[11] 艺童覆试[N].申报,1881-05-24(2).

[12] 撤差革弁[N].申报,1881-04-16(2).

The Study of Li Zhao-tang's Thoughts and Merits for Foochow Arsenal

SUN Feng
(College of Histor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01275,China)

Li Zhao-tang (1827—1894),whose courtesy name is Lanzhong,is also known by the pseudonym Zhaomin or Tie'an. He was born in Shunde,Guangdong province,and later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February 1880,Li Zhao-tang was ordered by Qing dynasty as a minister in Foochow Arsenal.After taking office,he advocated a self-renewal measure by lear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cultivating Chinese talents. He also rectified the officials for their incorrect or ineffective behaviors,reduced redundancies,and strengthened coastal defense power.As a patriot,an experienced government official,Li Zhao-tang participated and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when he was in charge of Foochow Arsenal,witnessing the progress of Foochow Arsenal towards modernization.

Li Zhao-tang;Foochow Arsenal;thoughts;merits

K25

:A

:1672-6138(2017)01-0086-05

10.3969/j.issn.1672-6138.2017.01.016

[责任编辑:钟艳华]

2016-11-22

孙锋(1991—),男,湖北钟祥人,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晚清政治与人物。

猜你喜欢
船政政局海防
船政新生
海峡姐妹(2023年5期)2023-06-02 00:49:42
天人互动
古代文明(2021年3期)2021-07-08 01:54:36
福建船政学堂精神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宫廷政变与晚清政局
法制与社会(2017年1期)2017-01-20 22:36:50
试论自然灾害对辽朝中后期政局的影响
明中后期政局的边际效用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26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
军事历史(1994年3期)1994-08-21 06:09:24
论中国近代的海防与塞防
军事历史(1990年6期)1990-08-16 07: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