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
(鞍山市精神康复医院精神二科,辽宁 鞍山 114034)
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
林宏
(鞍山市精神康复医院精神二科,辽宁 鞍山 114034)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采用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对其总体康复的临床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氟西汀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康复的效果情况。结果治疗八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缓解,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0%,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2.0%和对照组的58.0%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总体康复疗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脑卒中后抑郁症;氟西汀;行为认知疗法;总体康复效果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患者常表现出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悲观、疲乏及兴趣减退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主要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以往的药物治疗效果尚不理想,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行为认知疗法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研究探讨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鞍山市精神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0~75岁,平均(62.4±5.2)岁;病程15~26 d,平均(22.4±4.5)d。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53~74岁,平均(65.1±5.4)岁;病程15~24 d,平均(24.6±4.3)d。入选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100例患者中,脑出血后40例,脑梗死后6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无精神障碍病史;排除患者失语、智能障碍等疾病史。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氟西汀(20 mg,清晨顿服)+常规治疗(治疗原发病、康复治疗及预防复发等),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实施氟西汀(剂量同上)+行为认知疗法,行为认知疗法主要内容:(1)成立治疗小组,以科主任为组长,综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2)向患者详细讲解行为认知疗法的理论知识,解释诱发性事件-个体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3)纠正患者的非理性理念,如自卑、抑郁及悲观等负性情绪,建立科学合理的积极思维方式,通过诱导、说服等方式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患者将认知改变的结构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不断强化患者的理性理念,促进其积极的思维方式。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康复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情绪评分,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患者Barthel指数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不良反应及随访时的失访情况。临床疗效评估:痊愈:患者HAMD评分<7分,且减分率>75%;有效:患者HAMD的减分率在75%~25%之间;无效:患者的HAMD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对比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缓解,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HAMD量表评分情况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3.2±1.4)、Barthel指数评分(75.9±12.4)及HAMD评分(9.8±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4±1.2)、(60.8±10.2)及(14.9±3.8),两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100例患者均参与治疗和后期随访。观察组患者治疗中,出现恶心、头晕、食欲下降、便秘、出汗等不良反应共26例(52.0%),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出现恶心、头晕、便秘、食欲下降、出汗等不良反应共29例(58.0%),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临床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临床中约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着抑郁的病症,多出现于卒中后2个月~1年。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的表现不明显,或患者存在着语言障碍,常常于发生突发意外后才被诊断,故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3-4]。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多采用药物治疗,但这种方式的疗效不甚理想,故近些年来,各种治疗方式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研究探讨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行为认知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以此来改变患者以往的不良认知,起到缓解和消除负性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埃利斯的情绪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是近些年新发展的心理疗法,其将主要重点放于患者的非功能性认知问题中,通过改变患者对事物或人或自己的看法、态度改变而呈现的心理问题。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向患者宣教认知行为的相关知识,让患者的思想和行为均转变为理性理念,消除或弱化患者的非理性理念,建立积极向上的乐观信念,且正确认识脑卒中后的并发症,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同时辅助药物氟西汀联合治疗,氟西汀是临床中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5-HT的药物[5-6],其通过突触前膜5-HT重吸收作用,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浓度,解除GABA递质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抑制,达到减轻或控制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效果。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但在治疗中,还需警惕患者口是心非的现象,实际并未真正改变其非理性认知,以防患者误导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缓解,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0%,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2.0%和对照组的58.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结果认为,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在患者总体康复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氟西汀。
综上所述,氟西汀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总体康复疗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1]郭忠媛,黄爱洁.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3):239-241.
[2]胡冰.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杂志,2014,22(12):290-292.
[3]万忠林,周环宇.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45-47.
[4]邵爱民.盐酸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676-678.
[5]刘玺昌,张桂茹.氟西汀联合理情行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8):1898-1900.
[6]尹恩.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白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7):51-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