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罗
(沈阳工业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870)
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特征分析
李曼罗
(沈阳工业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870)
教育和经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就其生产而言是两种不同的生产:一个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一个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们各自在运行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但就其发展来说,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性,概括起来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生共振、相互促进。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必须注意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教育;经济;关联性
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概括起来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生共振、相互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研究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对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其正相关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的论述
对于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早有论述。首先,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得出了结论,教育的生产性和教育的消费性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教育在整个再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和条件。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收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1]同时,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原理也揭示了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在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的运动规律,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价值的增值都是以人为前提的。人才的生产过程,即教育的过程,无论是资本循环还是资金周转,教育这一环节是离不开的。教育作为人才的生产过程,虽然隶属于生产领域,但教育先导于物质生产过程。列宁也十分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其亲自制定的电气化计划,就把发展经济与发展科学、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列宁重视教育的发展,注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后来的苏联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发展得比较快。苏联在1960—1980年中,教育在国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中占的比例很大,约30%是由于提高劳动者教育程度而取得的。毛泽东更加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狠抓了教育,使得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都发展得比较快,而且培养出几百万的高级专门人才,到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也为我们指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问题及其处理此问题的基本观点。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只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劳动力是生产力重要的因素,发展教育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很丰富,生产工具是由劳动者创造和运用的,所以中国这个大国要把人的素质提升上去,才会创造更高的生产力。邓小平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阐述更为清楚,更有其现实性。在谈到教育与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的关系时,他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训,基础在教育,教育是今天的人才,明天的科技和永远的经济。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马克思说过,科技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3]78。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他多次指出,经济建设离不开知识,离不开知识分子,离不开人才[4]。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更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邓小平还论证了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并且亲自设计了两者结合的途径。
(二)国外经济学家对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国外经济学家对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关注得比较早,而且成果显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里就提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问题。国民财富的源泉是劳动者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劳动者必须接受教育,因为学习是一种才能,这些才能自然是财富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固定资本,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投资都能够增加积累财富的能力,从而得到补偿和价值增值[5]。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经济增长应该重视教育。他指出:“教育能够使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熟练技术都得到提高,从而,可以使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的生产率也都得到提高。”[6]新增长理论的代表、著名经济学家保罗·M·罗默、罗伯特·E·卢卡斯非常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们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即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就是说,经济只有经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才能增长[7]。技术作为一个内生性变量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著名英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W·舒尔茨更详尽地研究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他在1960年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文章,后来又提出人力资本模型,确定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国内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论著很多。如王浒认为,在生产要素中教育最为重要,教育可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加工,使得素质提高,劳动力又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教育可以间接地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更快发展[8]。靳希斌指出,加快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待于教育的发展与提高[9]。范先佐还提出,教育是扩大了的生产,是明日的生产,是潜在的生产[10]。王善迈则将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归结为两个方面和三个层次:一方面,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三个层次的表现是:第一,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第二,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11]。沈利生、朱运法运用数学回归模型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的正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7]。岳昌君、丁小浩研究世界各国对教育投资的比例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时运用了计量回归法[12]。闵维方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3]。也有一些文章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时,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因素之一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近年来,还有很多学者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武毅英(2002年),叶茂林(2005年),聂江(2006年),饶晓辉(2006年),杨俊、李雪松(2007年),宣勇、张晶玉(2008年),赵国党(2009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14]。
(一)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特征之一:相互依存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所有社会活动(除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社会活动,如科技、军事、体育、文化、艺术、教育等)发生、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社会活动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马克思早已论证、社会发展史也早已说明了这个问题。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这些社会活动不仅仅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而且都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上才产生的,特别是教育,它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教育水平也极为原始;经济发展了,物质基础雄厚了,教育支出增加才有可能。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经济总量增长了,一方面可以支持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显然,经济增长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在教育发展依存于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依存于教育的发展。经济对教育的依存性首先在马克思的劳动力再生产理论中就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这一理论强调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特别是复杂劳动,要求劳动者融知识技能于一身,通过社会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表现出来。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没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智能型人才就无法生成,社会经济也就不可能发展。所以说,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它可以改变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它可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它是提升劳动力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特征之二:相互制约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性主要表现为二者之间适应和不适应方面及方向性问题。适应有全面适应和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就是排除片面性问题;主动适应,就是要发挥主体的主动选择性功能,排除盲目性。如果不适应就会出现方向性问题。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已经在世界各国成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体制首先有制度的特殊性,同时也有市场经济的共性。这种共性即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同时它也存在自发性、功利性和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教育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它既是象牙塔,又是服务站;它的劳动价值既有经济性,又有非经济性;它能创造经济效益,也能创造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创造既有直接性,也有间接性。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但是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完全产业化,它依然要按照教育运行规律来运行。教育在运行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适应的过程中有“度”的问题,也有“量”的问题,还有方向的问题,如果“过度”“过量”就会形成“教育成本加大”“文凭膨胀”“过度教育”“教育错位”等现象。一些国家,如印度出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过度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智力型人才的使用价值得不到体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西德的表现也是如此,经济总量在上升、经济规模在增大的时候,教育的发展并没有随之增长和扩大,而是规模在缩小,教育总量在下滑,受教育者不是选择高等教育提高智力,而是选择就业,而此时的教育资源就会相对过剩,教育资源供过于求。而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相对缩小时,或停滞不前时,很多学子又回归学校,接受教育和再教育,使得教育又出现了规模加大、总量增加、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势必会导致教育与经济之间自然不能起到相互促进作用,而是相互制约其发展。
(三)教育与经济关联性特征之三:共生共振、相互促进
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表现为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生共振。一些国家在教育、经济二者发展过程中波动周期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相背离。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教育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了教育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带动了教育适应性的发展,表现出正相关性,使得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招生与就业、课程与教学等,都要以服务经济为目标,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根据丹尼森的计算,知识的进展和社会劳动量的增长率在 1929年和 1969年分别为 27.6%和25.8%,教育与经济的增长率周期波动不大,一直按照相同的比例和周期在增长[15]。按照丹尼森的算式,20世纪70年代教育的增长率提高到30.9%,经济的增长率因此也达到了24.9%,相互促进的关系依然表现得更为明显[15]。西奥多·W·舒尔茨曾就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做过计算,他指出教育的贡献率在国民经济中为32%-34%[16]。关于经济和教育相互促进的关系,苏联也做过计算,在经济增长率中30%来自于教育的作用[17]。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需要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以保证经济的有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性分析中可见二者存在正相关性。二者之间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在其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循环运动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怎样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我们应该在注意教育与经济的制约性同时,创造良性循环的条件,扫清教育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路径中的障碍。
[1]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18.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62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
[5]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8.
[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刘生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
[7]董传存.辽宁教育投资与辽宁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8]刘莹.教育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测度及其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9]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6.
[10]范先佐.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19-25.
[11]曹夕多.王善迈教育经济学学术思想简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0-15.
[12]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3(5):58-63.
[13]闵维方.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收益——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5.
[14]陈柳钦.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其发展趋势[J].江汉论坛,2010(2):174-180.
[15]肖洋.浅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J].教育评论,2006(6):14-16.
[16]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8.
[17]武毅英.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形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2(2):7-12.
Analysis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 y
LiM anluo
(Party and GovernmentOffice,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110870)
Since education and economy belong to different fields,their products ofwhich are also different.The former is involved in intellectualproduction,while the latter isengaged inmaterialproduction.Each of them has itsstable operation rules in the operational process.In termsof their development,education and economy are relevantwith each other.Theirpositive relevance includes intergrowth and resonance,interdependence,mutual restricts,andmutualpromotion.Therefore,great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virtuous circle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education and economy in socialdevelopment.
education;economy;relevance
G40-01
A
1674-5450(2017)02-0129-04
【责任编辑:赵 颖 责任校对:王凤娥】
2016-11-10
李曼罗,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