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13 00:27张宏
关键词:恩格斯共同体马克思

张宏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锦州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政治广角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宏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锦州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区分了“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不同内涵,并强调“真正的共同体”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真正的共同体”,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共同体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深则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承担,而且成为现实”[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统治阶级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伪装成了公共利益,并以国家这种形式确立了公共利益,因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虚假的共同体”。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真正的统一,每个人都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真正的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把握人的本质的发展规律,批判“虚假的共同体”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一)逻辑前提: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那里,人不是抽象物,而是现实的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现实的需要和利益,并且在意识的指导下,从事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

首先,现实需要的满足是“现实的人”存在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19。现实的人意味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现实的人也意味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明和创造。对于动物来说,它们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与之相反,“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从生活需要到精神需要,这些需要本身都具有客观性,这些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将使人们的需要进一步得以满足和实现,也正是在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现实的本性才能得以展现和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需要”[1]531,物质生产的进步又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从事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这又将进一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于现实的人来说,人们的实践活动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性活动,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人的活动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的是“善”和“美”,这也是人的活动超越动物的最根本所在。

其次,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时,就指出他们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499。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旧哲学的立足点和依据。只有立足于从事感性的人活动这一现实,才能改变对人本质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性是在实践中展开和深化的。在实践中,人一方面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获得了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生活资料。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与其他人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社会共同体的建立奠定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关涉人们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利益,为个人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物质生产和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构建起了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且使社会的发展不再囿于个体特殊利益的制约和局限,最终,建立起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本质特征的“真正共同体”。

(二)逻辑展开:对“虚假共同体”的批判

关于“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分离的事实出发,论及了“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1]535。个人劳动由于分工和异化使其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资本家占有着物质资料和物质财富,创造出代表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虚幻的本性,是“虚假的共同体”,资本主义国家是为一定阶级即资产阶级服务的,却伪装成了为所有阶级服务。在“虚假的共同体”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并未消失,工人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重要靶向。当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认为资本主义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虚假的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在资本主义下,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分工进一步细化,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矛盾更加突出,公共利益开始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但这种共同体本质上代表的还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共同利益才采取了国家这种与实际单个利益合作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了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1]546。之所以说它是虚幻的,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够保证每个人的正当和合法利益都能得到实现,仅仅是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了实现,而且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是建立在对大多数人剥削的基础上,被统治阶级不但没有获得自身的利益,反而是受到更大的剥削和压迫,自我的发展受到更大限制。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的相互作用,共同体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利益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虚假的共同体”中,个人的力量并不是确证他自身,反而是生产越发展,个人对物的依赖程度越深,最终,人的自由实现在“虚假共同体”中变成了虚幻的,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和阻碍,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虚构的,而且是新的桎梏”[1]571。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虚假的共同体”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反动的特性,但从历史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它也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思想解放方面。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被破坏,野蛮的民族也开始从属于文明的民族,乡村开始从属于城市。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和统一在一起,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35。这就促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国基于资本需要,开始进行广泛的合作,这又进一步促进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势必也将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做好充分的准备。人类只有充分利用虚假的共同体提供的物质财富和生产资料,才能为最终的解放和自由开辟道路。

二、“真正的共同体”的基本思想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中璀璨而夺目的明珠。它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作为马克思毕生的理想和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旨归。“真正的共同体”,是在扬弃了“虚假的共同体”基础上建立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一)目标指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真正的共同体”,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将会消失,人不再受到资本剥削,能够独立地创造、平等地生活、自由地选择。并且人的尊严、个性、权益等也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再有超越和凌驾人之上的“虚假共同体”。

首先,加强联合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联合行动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走向自由”[1]571。无产阶级的联合,是“真正共同体”实现的动力和源泉。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彻底地实现人类的独立和解放,必须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共同体形式,去代替那“虚假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实现是要以异化被消灭、物质关系被消除,人从被奴役和剥削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为前提条件。“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的联合。在无产阶级的相互联合的作用下,物的关系将受这种联合起来的力量支配,旧的社会关系将被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将会被推翻,个人获得独立发展,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共同富裕也是马克思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共同富裕是“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特征。“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是个人重新占有那些支配人的社会财富,去创造属于人自我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在这种共同体中,是否拥有自由时间将成为衡量人们财富多寡的尺度。“自由时间表征的是扬弃了异化劳动后,人们的自由时间”[4]。不管是从事劳动生产的时间,抑或是人们发挥兴趣享受生活的时间,都属于自由时间。在“虚假的共同体”中,工人自由时间被资本家窃取,转化成为资本家的私人财富。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自由时间重新归还到了工人阶级的手里,工人可以自由地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发展创造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与此同时,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由和闲暇的美好时光,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提高。

其次,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指向,就是要变革现实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重建个人所有制”。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潜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在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重新占有物质生产资料。这时的个人所有制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占有物质资料,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共同参与生产资料的分配。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个人的性质也将出现重大转变,个人不再是“阶级性的个人”“地域性的个人”“偶然性的个人”,而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5]。这就是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的自然本性和历史本性都将得以实现,而且不再囿于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充分展现人的自由个性。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工人的异化劳动变成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旧式的分工也被取消,人们获得了对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真正占有,并且消灭了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和剥削,社会财富按需分配,人变成了有着自由个性的自由人,人们也通过“真正的共同体”获得新的解放和发展。

(二)历史变革:向世界历史转变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共同体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作用之下的结果。首先,世界历史的形成促进了个人间的相互交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541。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要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扩大、商业和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为基础,建立在人与人的广泛联合和交往的基础上。生产社会化使人们已经逐渐摆脱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同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联系,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全世界资源条件创造社会财富。其次,民族间的交往深化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民族交往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扩大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560。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是要以民族之间的广泛的交往为前提,是建立在各民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这种竞争与合作促进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着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2]50原始的封闭状态由于日臻完善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变得越来越开放。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现代化的生产水平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并且在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各国也开始寻求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实际上也为实现国家和民族之间和平相处提供了依据,并为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人的解放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2]50。

三、当代价值: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它既准确反映了当前国际交往的现实状况,也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战略思维、全局思维把握国际大势,坚持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分析国际新形势、研究国际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充满中国智慧和中国气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续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使各国相互联合共同应对国际冲突和挑战。在共同体中,各国可以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挑战,避免由于零和博弈和丛林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不安,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着力点,通过经济联合,各国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在文明问题上,各种文明间相互借鉴,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将避免文化霸权行径,实现各种文明间的和谐共生。

其次,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真正的共同体”中蕴含着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共同生产的逻辑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真正共同体”思想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挖掘和阐发。进入21世纪,各国间的交往与合作进一步扩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深化。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尤其是在面对恐怖主义、生态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全球共同问题的状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安身立命,需要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各国间有着深刻的利益交往和利益关系,物质利益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共同体”思想中的核心要义。在共同体中,各国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只有在保障各国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正当利益,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保障人类社会利益的共同实现,推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事业进一步走向繁荣。

(二)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是“生活本身,也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快乐、人的本质”[9]。社会的发展是要以人民权利的实现为前提条件,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合作共赢条件下所提供的良好机遇和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0]。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并身体力行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将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和源泉。一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4。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道路上,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解决生产和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矛盾,切实解决与老百姓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回应人民的现实期待,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二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7]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作为改造历史的真正主体,也是创造“真正的共同体”的主体。人们在实践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并体现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视野中,个体与共同体是表征着人类生存方式一对范畴”[11]。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和发展,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服务当中。建立在共同的社会信仰和社会责任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将引领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标志的“真正的共同体”社会的建立。

其次,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马克思曾强调“思想观念”要受到“物质利益”的缠绕,“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要受到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影响。当前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各国间的交往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各国之间利益往来越来越密切,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在对利益共同体的认识上,有两个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是在交往中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准则,是各国追求的根本利益。而国际社会客观上又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这样就难免会造成国家间的摩擦和矛盾,威胁到一些国家的利益,导致国家间出现利益纷争。因此,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二是只有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才能避免战略误判,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在面对共同的困境,比如疾病、恐怖主义、空气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单凭少数几个国家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各国要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利益,协调发展”[7]294。只有这样,各国间才能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战胜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困难,推动利益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国际社会和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是要引导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平衡普惠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虽然进入阶段性调整期,但绝不能搞“逆全球化”。要反对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不搞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反对我行我素的单边主义,摈弃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通过引导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

最后,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安全是和平的保障和重要标志”[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当今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存在,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内容,就在于构建一个安全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一是坚持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包含着各民族国家以及工人阶级相互联合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也离不开各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新兴国家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各国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局部动荡、粮食危机、能源安全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安全是共同和相互的,国家安全不仅是一国自身的事情,也离不开他国的支持与合作”[13]。以合作促安全、以合作谋和平,将是我们解决安全困境、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根本出路,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证。二是深化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核心利益要求。全球治理体系是共同体中各国家相互交往的结果,应由各国家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某些国家的一言堂。正如习近平所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14]。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将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条件,为新型市场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9.

[4]牟岱.超越“活在当下”的现代性自由困局——论马克思社会时间观与人的自由[J].国外社会科学,2016(3):11-17.

[5]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6(1):23-28.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8]陈东英.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发展阶段[J].哲学动态,2015(5):5-1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4.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3.

[11]康渝生.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旨归[J].理论探讨,2012(5):44-47.

[12]石云霞.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6-11-17(7).

[13]高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J].人民日报,2016-11-16(7).

[14]习近平.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N].人民日报,2016-09-29(1).

Thought of“The Real Community”by Marx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ang Hong
(1.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2.College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s,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 121000)

The thought of“the real community”is an important part of?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rx and Engels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the illusory community and the real community and stressed that“the real community”aimed at mankind’s free and well-around development.This thought 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of building the conception of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establishing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of win-win cooperation,and setting up a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Marx;the real community;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

A811

A

1674-5450(2017)05-0031-06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李 菁】

2016-12-06

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WT2014001)

张宏,女,辽宁锦州人,锦州医科大学教授,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文化话语权研究。

猜你喜欢
恩格斯共同体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