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探要
陈永华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为适应当今世界各国创新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思想,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同创新等多方面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保障,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依据;地位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居于首位,是方向,是钥匙,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协同创新等基本内涵,从理论层面来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从实践层面来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客观认识与准确把握,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实践引领。
(一)当今世界各国创新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是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学界普遍认为是由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的。1911年,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的德文版出版,1912年该书的英文版出版,书中第一次阐述了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此后,熊彼特又将创新理论作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周期的理论。1928年,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的稳定性》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观点。1939年,熊彼特在《商业周期》一书中,对创新理论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标志着创新理论的初步形成。此后,创新理论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进步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是得益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技术创新的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今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国与国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速度比较迅猛、发展程度比较成熟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道路的结果。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速度有快慢的差别,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区分,主要原因在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1]。因此,一个国家若想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一个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该国家或者该民族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必须不断创新并把握创新的主动权。习近平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放在未来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正是适应了当今世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挑战,立足新起点,面向世界,聚焦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
(二)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及其中国化的发展是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及其中国化的发展是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对于“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他想用唯一的一个剧本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舞台的道路……他应当把自己的剧本建筑在创新的基础上。”[2]马克思主张并坚持人是创新唯一主体的观点,强调“只有人才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从事自主的、独立的、全面的创造性活动的存在物,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真正的创造”[3]。马克思恩格斯还多次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创新在消灭私有制、创造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列宁大力倡导创新在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活跃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方面,应全面、大力、坚决地发挥地方的首创精神、创新精神和扩大它们的独立程度。要研究这方面的实际经验。这种经验要尽可能多种多样”[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毛泽东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道路的开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邓小平可谓是倡导和践行当代创新思想的典范。他领导中国创新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模式,设计并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思想。邓小平的改革创新思想既是党的指导思想创新的具体体现,又是党的政策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实际工作创新的具体体现。1978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专题讲话中,邓小平专门论述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重要观点,这充分体现了对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具体运用。江泽民则侧重于从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高度对创新思想进行概括和凝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这是江泽民对于创新的历史意义及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是其关于创新思想的著名论断。胡锦涛多次阐述“创新”的思想,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6],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本身既与中国共产党对创新思想的认识一脉相承,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位,但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等问题表现的愈加突出,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明显,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刚性约束问题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降低自然资源的投入,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我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非常可观,但是我国人均资源却较少,传统意义上依靠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资源为主导的道路已经行不通,必须转变观念,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因此,要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7]。这是习近平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站在新的发展高度对创新思想作出的全新阐释,既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想一脉相承,又充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对于激发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意识,开启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历程,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协同创新等各方面对“创新发展理念”作了深刻阐释和论述。这些论述,是对“创新”理解和认识上的升华,是对“创新”内涵与外延的丰富,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创新理论体系。
(一)坚持理论创新,提高创新发展的思想认识
理论创新是方向引领。“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现。坚持理论创新,提高创新发展的思想认识,要勇于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坚持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历史思维。
其一,要坚持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实践。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8]。新时期新阶段新实践呼唤着新思想新判断新战略,同时,新时期新阶段新实践也孕育着新思想新判断新战略。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新时期新阶段新实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新阶段新实践的行动指南。这也生动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的率先垂范。
其二,要坚持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创新意识。习近平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9]坚持理论创新,就是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善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人们运用创新思维,不断打破常规的束缚,不断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探寻客观规律,在改变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以创新的思想认识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其三,要坚持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创新信心。习近平关于“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将“创新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坚定信心。这本身就是对全国各族人民创新信心的极大鼓舞。“创新发展理念”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乃至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因而必将从战略高度指引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
其四,要坚持历史思维,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1创新的实质,就是对现状的不满足并寻求改变。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运用历史思维,强调创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是与历史相脱离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
(二)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是保障。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制度创新是建立在理论创新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并在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中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其一,要着力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完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提高民主发展水平,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有利条件。
其二,要大力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现代化的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强化宏观调节,减少微观干预,提升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政企分开,进一步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10],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三,要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文化、法律等一系列具体制度改革与创新措施的完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要坚持现有的合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中的不合理成分,及时建立实际工作需要的新制度,为促进创新发展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创新主体和创新个体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坚持科技创新,激发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创新发展水平差距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2]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应对现代科技创新的激烈竞争局面,只有抢占先机,发挥先发优势,才能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
其一,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真正融合。当前,由于受到创新主体的活力不足、创新成果的转化不充分、政府干预创新主导等现实条件的制约,科技创新及其创新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真正融合,要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应用;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切实促进政府职能由干预创新向服务创新转变,营造自由、宽松的科技创新竞争环境。
其二,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若想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不仅要有良好的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而且必须依靠创新人才创造力的发挥。不具备创新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将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年轻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施展才华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快、更好的涌现。
其三,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实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核心创新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能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要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和元问题研究;要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学研协同攻关、联动创新;要引导创新主体积累重大创新成果和核心创新技术,并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借鉴和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在对外合作中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坚持文化创新,营造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文化创新是精神动力。文化起源于传统,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并在发展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文化又来源于实践,在交流中实现传播,并在传播中引领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唯有弘扬创新文化,倡导创新价值观念,启迪创新思维方式,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全民参与创新、全民推动创新的崭新局面。
其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雄厚的软实力。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本土的、传统的、历史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精华与养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9]203,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基。
其二,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党的执政根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各民族的共同力量,都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来凝聚。从价值导向上,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追求;从思维方式上,要使人民群众将创新意识内化于心,成为内在品质;从行为习惯上,要使人民群众将创新行动外化于行,成为外在气质,从而与时俱进地激发全社会对创新精神的追求。
其三,要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创新,就是要立足传统、放眼全球、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在与世界的、现代的、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话语主导,形成创新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五)推进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13]创新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进行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的变革。
其一,应当从宏观层面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五大发展理念”,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战略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关键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以此引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同时,还要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别针对发展动力、平衡发展、和谐发展、联动发展、公平发展问题的解决,各理念之间有着先天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缺失和忽略。
其二,应当从微观层面发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协同作用。要推动创新发展的根本性、整体性和长远性变革,引领我国经济社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无论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都必不可少。理论创新解决的是创新发展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认识问题,制度创新解决的是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问题,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问题,文化创新解决的是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问题。只有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的创新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协同效应,有效促进各行各业的持续创新。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二是在党的创新理论上。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就的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创新发展理念”在内的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新实践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创新理论看,创新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创新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智慧而勇敢地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不论是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探索,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设计和实践,江泽民从整个民族与社会的高度对创新内涵的科学定位,胡锦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还是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理论的思想宝库。总之,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形式与逻辑的高度统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二)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力源泉。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消极束缚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思想保障。坚持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科技层面、文化层面等各方面进行创新,致力于建立起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保障。积极营造弘扬创新的社会氛围,致力于全民族的创新热情的激发、创新力量的凝聚和创新勇气的增强,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群众基础与主体保障。
(三)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习近平于2014年月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的。“新常态”意味着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旨在揭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都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之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国际竞争呈现出日趋激烈的发展势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站在国际化的视角看,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只有坚持以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致力于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构建新的发展体制,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刘延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人民日报,2015-11-1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3]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5):37-41.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4.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7)[2015-11-25].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3.htm.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2015-11-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8.html.
[8]习近平在七大会址论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EB/OL].(2015-02-15)[2015-11-25].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5/c_1114372592.htm.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7-288.
[10]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 [EB/OL].(2015-11-01)[2015-11-25].http://www.chinanews.com/ll/2015/11-01/7599416.shtml.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
[12]习近平.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4-05-25(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
An Exploration to Xi Jinping’s Concept of“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hen Yonghua
(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College of Media and Arts,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Liaoning 123000)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world,innovation a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etitive.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the Marxism ideology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on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the Party’s Fifth Plenary Session.The concept of“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of Xi Jinping includes theory innovation,system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ultural innovation,cooperative innovation,and other aspects of connotation.It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the ideological guarantee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It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Xi Jinping;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basis;status
D616
A
1674-5450(2017)05-0042-06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李 菁】
2017-05-0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JG16DB186);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项目(LJSZ001)
陈永华,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