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区域社会的生存境遇与文化转型

2017-04-13 00:27詹娜
关键词:社会转型师范大学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论坛

辽宁区域社会的生存境遇与文化转型

主持人语: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重阵,辽宁在国家建立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生产体系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辽宁的成绩最为辉煌,堪称我国历史最悠久、国有大中型企业最为高度集中的老工业基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改革以来,辽宁又成为“东北问题”“东北现象”的代言人,默默承载着社会转型带来的难产与阵痛。日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引领下,辽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辽宁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经济严重下行的趋势又使辽宁的新一轮振兴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期特开辟“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论坛”,借此深化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解决辽宁区域的现实问题,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深化转型。本专题由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东北社会转型研究中心”组稿,中心研究人员供稿。东北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是为适应东北振兴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由沈阳师范大学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于2004年5月联合组建,是主要依托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的社会建设研究机构。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有四: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位组织演变和新单位制研究;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产权变革过程的社会学研究;三是东北地方社会治理与文化变迁研究;四是东北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

本专题第一篇文章《辽宁老工业基地人口结构性缘何失衡》着眼辽宁区域颇为突出的人口问题,分别从辽宁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职业结构变迁过程及高学历年轻人外流等三个层面入手,结合翔实的数据,深入剖析辽宁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均呈现乏力状态的内因与外患因素,是揭示辽宁老工业基地人口结构性失衡因素的一大力作。第二篇《辽宁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聚焦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积淀,在对辽宁省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举措和成绩进行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后,指出辽宁非遗传承人保护中还存在一些工作导向及操作层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为辽宁省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三篇《消费知识体系:农村消费研究的新视角——以辽宁W村住房消费为例》和第四篇《辽宁农村留守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构想与实践》均立足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农村社会,探讨辽宁农村社会的经济及消费状况。其中,《消费知识体系:农村消费研究的新视角——以辽宁W村住房消费为例》从农村住房消费习惯入手,借助知识体系理论将农村消费研究与城市消费研究作对比,颇具创见性地提出农村社会的区域性消费文化缺乏“狄德罗统一效应”,并呈现出弥散、碎片化趋势。这种文化消费学视角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切地了解转型期辽宁农村社会的生产及消费特征。《辽宁农村留守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构想与实践》以辽宁农村留守妇女作为观照对象,运用专业的社工救助方法,探索在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中开展互助小组的有效路径,以帮助留守妇女缓解生活中的经济和心理危机,是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妇女研究的典型范例。

特约主持人:詹 娜(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师范大学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