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黑
摘要:农村小学场地相对较为开放,学生在村子内的活动空间大,选择性强,对于學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实地走访了解学生生活状态,提示学生关注安全问题等,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学校教师需要对家长进行安全宣传等,尽可能为孩子构建安全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学生自护能力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活动空间大,有些地区还有山、河等地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使得儿童的成长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作为学生在校直接监护人,班主任更需要担当责任,本文即针对于此,对班主任培养学生自护能力进行策略性思考。
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自护能力的培养,基础上仍然要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作为班主任教师,要将对学生自护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结合教学内容,提示学生的自护能力培养。还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等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提示,如“明天可能会下雨,同学们别忘了带伞”“今天天气不好,同学们别在大树下避雨”等尽管简单一句话,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等,开展专门的自护教育训练等。在课外活动中,都需要班主任教师时刻提醒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在遇到擦伤等情况如何处理伤口、如何包扎等。基础的安全教育,其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因地制宜展开安全教育
作为班主任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监护人,就要更多的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不同农村地区地形地貌、环境风貌等都不同,对学生构成的伤害也不相同。临山的地区学生可能会遇到危险,以及突发性山洪来到后如何防护等;临河地区如何避免在河边玩等的危险,以及遇到河水涨上来后如何应对等,这些都是需要教育的。而临近城郊的乡村,外来人口多,如何保护自己防治被人贩子、骗子等骗走等,事无巨细,教师都要考察与考虑清楚。对外部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将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提示给学生。班主任教师还要及时去学生的家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等。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相较于城市学校慢一些,尤其是一些家里的老人观念会相对落后,有些时候对于孩子的一些疾病、家里的一些情况等会隐瞒,不愿意告诉学校,而这些疾病等问题在一时间显现不出来,在不定时可能会变成安全隐患,能够提前了解,就能够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教育
在培养学生自护能力的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家庭与学校,加之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学生的成长环境更是局限于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自护能力培养工作。受到经济生活等影响,一些家庭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低,一些家庭父母出门打工,而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外公外婆)等隔辈老人一起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存在代沟,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能力。但在另一方面,家长又是最了解当地生活情况的,明白一些教师看不到的危险隐患。教师只有先让家长明白自护的重要性,才能提示家长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盲目的保护孩子。
四、对人为因素造成的危害进行防护及自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避免学校内部人文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事实上,在学校的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人为伤害。如学生之间在课余活动中出现互相打闹、推搡等情况。还有一些由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起的危害,如教师留下一些后进生进行补课,但回家太晚仍然会对学生造成危险;还有时一些学生会主动要求留在学校进行晚自习,回家晚并且教师不清楚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教师要等学生离开后再走,尽量控制时间,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送学生回家或等家长到来接学生等,切实的负责。除了教师做出努力外,还要及时提示学生危险所在。
五、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自保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到学的情况。因为学生年龄还偏小,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并不到位,且处于贪玩阶段,单纯的解说、提示学生并不一定能够记在心中。教师要完善班级及学校的安全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到安全问题。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知识问答,评选班级安全之星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因素,荣誉与惩罚并存。借此加深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及自保知识的学习。
六、结论
随着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学校建设将逐渐完善,但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关注到自身安全,这不仅是将一种能力提供给学生,更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自保能力的培养,要从潜移默化中展开,也要实现学校、家庭、村镇的互动,共同为学生成长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