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变,大蜕变
——浅谈“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区调整

2017-04-13 05:35文朱铃铃
好家长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调整笔者

文朱铃铃

小改变,大蜕变
——浅谈“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区调整

文朱铃铃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取的。“课程游戏化”带来的新理念对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带来新的启发,本文笔者试从游戏区的环境创设、时间把握、教师及幼儿的角色定位等方面的调整来分享所在班级游戏区活动开展中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

课程游戏化 游戏区 调整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开展,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活动的开展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坚持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指向,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学习优秀案例,对观察的记录进行分析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对环境、材料、游戏时间、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调整,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方式方法,更加关注幼儿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重视游戏活动过程,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灵活的游戏氛围,从而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以下是笔者以执教的大班游戏区调整为例,浅谈尝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游戏区环境的调整

1.优化游戏区分布格局,激活游戏魅力

调整前后进行对比,调整后的活动区更大限度地利用了活动室内及室外周边的活动空间。活动室里,依托四周的墙面,利用橱柜,呈现区域。床位的摆放稍作调整后,新的区域被划分。走廊的空间被有效利用,减轻了活动室内的活动压力,给孩子更加宽松、广阔的空间。空间的挖掘和使用更加充分和大胆。

2.师生共创,增加互动渠道

游戏区环境的创设不再单单体现美观性、创造性,调整后的环境更加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风筝馆”的作品被用来装饰区域间的隔断,“点心店”的游戏材料均由幼儿自己制作陈列,“纸艺馆”的主题墙由幼儿布置,创设的环境成为幼儿游戏的便利场所。

二、游戏时间的调整

“课程游戏化项目第一步的支架6”指导我们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除了餐点和午休以外的时间。《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满足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班级原有的游戏时间相对固定,每周一、三、周五上午第一节集体活动后就是游戏区活动时间,调整后的游戏时间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灵活安排的,比如:晨间活动中幼儿对于某一事物产生特别的兴趣,那可能就会占用一些游戏区活动时间去开展集体或小组式的探究活动,然后将游戏区活动时间调整至另一个恰当的时间。每次游戏区活动的时间也会有长有短,在不影响午餐和午睡的情况下,每个幼儿的游戏时间也会根据需要自主调配,所以幼儿是有比较宽松的自主权利的。

三、材料的调整

1.材料调整的依据

我们会根据幼儿活动的推进和需要,随时调整和增减材料,如:一次游戏区活动结束后点评时间,笔者像往常一样提出问题:今天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觉得你玩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怎么解决?在新生成的“纸棒乐”活动区游戏的C小朋友提出:“老师,我觉得纸棒区可以放一个透明胶带和一些报纸,这样当纸棒不够我用的时候我可以再卷一些。”通过幼儿的自主发现和教师的细致了解,材料变得更加有层次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各种水平的幼儿都能不断得到发展。

2.材料调整的原则

教师制作的精致美观、高控性的游戏材料逐渐被低结构、高创造的多样性材料所取代。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成为班级材料选择的原则之一。轮胎、板凳、豆子、草绳、报纸等一些来源于生活的本土性资源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在材料的利用上有一个原则是本班级特别遵循的,那就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性或者最大化利用性,如“纸艺馆”中大量使用的报纸本身就是一种废物利用。其次,报纸卷成纸棒可以成为建构材料,裁剪下来的报纸零碎纸屑通过揉变成纸球,加水做成纸浆,报纸在剪、折、裁等方式的使用下变成一件件漂亮的服饰,运用在表演区又成为一种材料的使用。再有,报纸的收集也很容易,家长资源的使用也体现了出来。

四、幼儿角色的调整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是生动而独特的个体,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兴趣和才能。对于游戏区活动的开展,笔者从说法上经历了几次变化,从先前的“教师组织游戏”到“幼儿玩游戏”到现在的“全方面参与游戏”,幼儿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笔者所带的大班游戏从内容的选定、环境的创设、游戏过程中的规则监督,到游戏结束后的整理、评价,均以幼儿的参与为主,更加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五、教师角色的调整

幼儿的角色在游戏区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曾经笔者对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是游戏的创设者、指导者、偶尔的参与者,而接受了“课程游戏化”新理念的影响后,笔者开始思索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经过一点点地尝试和改变,如今在笔者的观念里,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的主要责任是陪伴幼儿,在陪伴中去观察幼儿的需要,如《指南》中强调的那样:“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敢于探究和尝试、富有想象和创造地学习,不追求过多的技能训练和角色干预。因此对于每次的游戏区活动我会选取某一角度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文字和图片的记录,这个角度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有目的、连续性的追踪,以便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反思。

对于班级游戏区的发展,笔者认为:一是最大化利用活动区域的空间特征,二是要凸显不同幼儿的兴趣经验,三是要能满足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接下来的动态调整中,追随幼儿的发展是主要线索,跟随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拓展延伸。

笔者相信,一种理念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教师,一个教师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改变可以带动改变一个幼儿园,而幼儿园的优化势必会促进一个区域在学前教育上的发展。“课程游戏化”所带来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希望笔者在“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尝试、点滴的分享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惊喜,也给别人带去一丝启发,共同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1]符嵘.《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李智梅,徐保卫.《在游戏中“玩”出精彩童年》[N],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调整笔者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老师,别走……
工位大调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18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