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与郑板桥墨竹画之异同

2017-04-13 09:06陶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人画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陶佳

摘 要:文同与郑板桥都画竹,他们通过笔下的竹来寄托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理想。同为文人画家,他们之间对于艺术创作的一些见解还是有共通之处的。但毕竟二人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和艺术观念都不一样,故而在墨竹画上还有很多不同点。本文基于这些方面,结合文同与郑板桥具体的墨竹作品来分析他们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文人画;创作思想;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61-02

一、二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四川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北宋末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多种才能的艺术大师之一。苏轼《在书与可墨竹并序》中就曾经公开的称赞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①文同一生都爱竹,他不仅写了许多的咏竹诗,赞美了竹的高尚情操,还画了大量的墨竹画,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文同一生爱竹,专工墨竹画,是我国墨竹画派的创始人,传世代表作品有《墨竹图》。

郑燮,号板桥,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是清代盛极一时的书画家群体“扬州八怪”里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物。他苦读经史,二十四岁便成为卓有名气的秀才。但在此以后十年内未能中举,为维持生计,先是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但他并未满于现状,得到了友人可观的资助后参加科举考试,终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直到后来才被任命为山东范县、潍县的县令,在为官十二年中,一直深受百姓爱戴。郑板桥生性放荡不羁,在诗书画中多调侃讽刺社会,他尤精画竹,自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②郑板桥的传世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

二、二人墨竹畫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文人画体系

“文人画”一词可溯源至魏晋时期,彼时“士族”阶层兴盛,思想活跃。文人画顾名思义是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力量所从事的绘画,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追求的一种文化境界和人文品格。文人画源于唐初王维,到了文同,就成了诗书画的联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③文同和苏轼一道成为了文人画的开拓者,在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郑板桥作画也对诗书画三者结合相当的重视,常常将诗文、创作方法、心得体验、题识等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常通过题写的诗文、题记加以表现未能表达的画外之意,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2.造物为师的创作思想

造物为师最先在南陈姚最的《叙画品录》中提出来。造物为师论阐明了画家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古代许多画家都以造物为师,面对现实中的美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文同与郑板桥画竹,都以自然之竹为师,再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与加工,重点刻画客观物象的神态气韵和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上的喜好与触动。

文同的“墨竹”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之竹的仔细观察达到“胸有成竹”。 他常在居室周围种植竹木,朝夕观赏。文同爱竹。他对于竹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无论是同时代那些爱竹的士大夫,还有那些擅长画墨竹的专业画家、宗室文人,都难以达到的。他经常以竹命名自己的居所,如四川盐亭的故居命堂被命名为“墨君堂”,而陕西洋县的守居庵也改称为“此君庵”,并在住所周围种竹,修筑“披锦亭”,用以赏竹画竹。还取之为食。苏辙概括他“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化多矣。”④

而郑板桥对于墨竹画也提出“师法自然”的创作思想,强调绘画中的个性表现,要画无古无今之画。郑板桥为了画竹,常近窗栽竹,用白纸糊窗,日光月影投射于白窗之上,零乱的竹影错落于纸上,宛然如画,于是他对影写竹。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他少年时代在真州毛家桥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在竹林中散步。由此可见,他们创作的全过程无不孕育于生活之中。

3.意在笔先

无论是文同,还是郑板桥墨竹画的创作,都很重视“意在笔先”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意”不仅是指思想,更是蕴含了内在的形象——首先在内心中把形象完全酝酿成熟,而后姿态神韵,宛然如见,再行落笔。文同画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所以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⑤从“乃”字可以看出他在动笔画竹之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专门的艺术构思。而一旦构思形成,则必迅速下笔,一鼓作气。可见“意在笔先”对文同创作的重要性。

郑板桥也说意在笔先是定则,他的一幅《墨竹图》题词中有云:“每日只画一竿”、“须五、七日画五、七竿”,⑥这并不是说下笔一天或五天、七天才能完成,而是强调作画时意象经营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白天挥笔作画之后,到了晚上还要反复思考,一旦“成竹在胸”,“落笔自然神速”。所以郑板桥也同样重视“意在笔先”。

4.仕途不顺,以画竹写意

文同是在儒家思想教育下长大的,他希望施展抱负,经国理民。但由于官场的明争暗斗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使他满腔政治抱负与治国理想难以施展。他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于是把庄子、陶渊明视为知音,以竹自寓。他借“纡竹”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来暗示自身的遭遇,抒发愤懑。同时他又借纡竹来表达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及不屈的性格。

郑板桥家境一般,要想改变门庭,只有考进士一途,所以他刻苦读书,终于乾隆元年中得进士,过了六年以后才得以上任。他怀着忠心爱国的思想,决心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然而在现实中,郑板桥性格倨傲,口无遮拦,到处得罪人,居官秉性耿直,屡遭参劾,所以他也借竹来抒发不得志的思想和对人民的关心之情。

(二)不同之处

1.竹之态

文同的竹清丽挺拔,气韵生动。相比宋元之后的写意墨竹,文同的墨竹画还是极为工细写实的。从理论上讲,文人画应该是不拘“形似”而崇尚“神似”的。但是在文同的画中,依然有北宋尚工重意的影子,他的墨竹与自然之竹比较接近。这是由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在花鸟画史上,北宋时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时期,上承隋唐五代,是以工笔形态为主的花鸟画高峰时期,下启元代,是以水墨为主的花鸟画转变时期。而文同正是处于这一变革时期,所以他的墨竹画既有元明的尚意,又有宋人工致写真的特色。文同囿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在仕宦和林泉间苦苦挣扎,但却不会成为狂士怪才,他走的是清正一路。因有了竹子,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与自由。

郑板桥则属于一种坚强的叛逆性人格,同样是自然之竹,在他的笔下显得坚硬不屈、瘦劲孤高,其造型以简、瘦为上,但却有一种倔强之气充盈其中。郑板桥关于“形”继承了“不似之似”的观点,即主张艺术作品应不拘泥于形式的相似与准确,而是在象外取神。郑板桥以一种张扬、甚至夸张的生命姿态表达自己的内心,不假掩饰,这是人品与画品的典型体现。

2.表现手法

虽然文同与郑板桥这两位画家都善画竹,但是对于竹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是他们的取材构图不同,从文同的《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和《倒垂竹图》(中国国家博物院藏)(图2)看出,“s”形的构图方式以及弯曲竹竿的题材在文同的墨竹画中应当比较常见。

而郑板桥的画多为兰石结合,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他笔下的墨竹,往往瘦劲挺拔,有股凛然傲气,而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是其墨竹画的一大特色。在安排布局上,以“少不疏,多不乱”为基本原则,题跋也常被作为全幅构图的主要角色。总的来说,郑板桥的竹子神态各异,变化多端。

在笔墨的运用上,清人朱和羹对文同画中的用筆评价如下:“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此画之与书涌者也。”⑦朱和羹提到,文同的竹子,从草法中得来。又根据苏轼对晁补之所藏文同墨竹“瘦节蛟蛇走”的评价来看,所谓斗蛇之妙,应当类似于笔墨所呈现出来的图式,并非能直接助益于运笔。但却能因此可见文同书画之中的蛟蛇之笔姿。苏轼称文同的草书为其“四绝”之一,苏轼多次为他的书法作题跋,称其作草书时“落笔如风”,可见他的书画在运笔上都有相似的特点。

然而郑板桥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善于将苏轼、黄庭坚“书之关钮透入余画”,使其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竹技巧相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韵味。因此,他的画竹之法中的书法用笔显而易见,竹叶不仅带苏字肥锋和黄体瘦笔,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纂意。画中的笔墨运用与多体合一的“六分半书”书法题跋交相辉映,极富笔墨韵味。而关来看,笔先调水后蘸墨,笔锋出形秀劲绝伦。笔法圆润而不失劲秀,豪放而不流于狂纵。

3.生命隐喻

同是竹精神,皆写人生的高洁与气节,对于郑板桥和文同而言,又有不同的人生隐喻意味。文同生活在北宋晚期,这是一个在北方外族政权的军事威胁及因变法引发派系之争的混乱时期。对于文同而言,创作墨竹画更多的是“自娱”,“竹君”自由而潇洒的姿态正是他本人生活理想的一种投射,尽管身陷俗事之中,但他如陶渊明爱菊一样,因有了竹子而能获得心灵的寄托和自由,所以他的竹则更加沉静。

在郑板桥那里,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郑板桥自幼受尽人生贫寒,亦尝尽人生亲情别离之痛,后来做官,仍廉洁奉公,不愿同流合污,厌恶奸商贪官,反抗官场风气。他画“清瘦竹”更多的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他自谓:“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⑧

三、结语

文同与郑板桥同为画竹大师,然二人在个人性格、时代经历、创作源法皆不同,其笔下呈现出的墨竹面貌也不一样。他们在创作时,一方面从生活中获得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努力从古代绘画艺术中吸取精华,融古今于一炉,创作出有自己独到特色的艺术面貌。本文在文郑二人墨竹艺术间比较异同,试图揭示画家在纸上创作时,对其现实鲜活生命精神的追索思维,这种探索也因此没有终点。

注释:

①《东坡全集》卷十六《书文与可墨竹并叙》.

②在乾隆二十三年(1785)所作《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所题的诗.

③苏轼《与可画墨竹屏风赞》.

④苏辙《墨竹赋》.

⑤苏轼《文与筼筜谷偃竹记》.

⑥郑板桥题《墨竹图》(扬州市博物馆藏).

⑦周晓明,朱和羹.《临池心解》笺注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⑧郑板桥集·题画·靳秋田索画.

猜你喜欢
文人画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文人画”里写春秋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