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名片”

2017-04-13 23:01包玲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有效评价名片教学探究

包玲玲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学单”的完成则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前奏及“名片”,“预学单”设计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就如何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次地设计和及时有效地评价“预学单”展开讨论。

【关键词】预学单 有效评价 教学探究

“课前预学”,一个既老又新的方式。在长时间推广和调查中发现,数学学科中的预学,学生的预学方法显得十分单一,教师的指导也不是十分到位,课前布置的预学作业缺乏创新,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达到预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前享受“先学先做”的独特好处呢?“预学单”的出现,无疑给课前预学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它好比是课堂教学的“名片”,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种“先睹为快”的感觉。因此,一张好的“预学单”在课前预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如何合理设计它呢?我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多次设计并体验着“预学单”给课堂带来的独特魅力。

一、针对性地设计预学内容,凸显“名片”实效

科学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人文规律,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的内容方式,只有在“预学单”上把数学知识的内容有针对、有目的地体现出来,让学生读懂、读通、读顺,才真正体现了它的实效性,体现了它的价值。

如在研究《认识正比例》这一内容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正比例意义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的探讨,从两个变量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思想的初体验。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新教材这一课之前的教学,不强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现在却要用数量关系进行判断,如何教?课前预案中对于“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在我的理解中感觉是多余的,因为教材中也没有反例,只是讲述概念,对其真正的意图理解较少。我也举不出反例,让人感受不到“关联”的联系程度,感觉就是比值一定,两个量就成正比例,许多学生拿到数据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两个量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让人感受不到“一个量在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的变化思考。鉴于以上种种,我认为让学生建立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这些内容的理解如果要放在40分钟的课堂上,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只能走走过场,而对于学生来说只能略知皮毛。怎么来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地在课堂上达到我所思考的实效呢?为此我想到了课前“预学单”,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先去理解这一部分内容。为此我这样设计了课前“预学单”。

预学单(节选):

找一找下面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里存在着哪两个有联系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1.老师看一本书。

2.老师开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去超市购物,买了些相同型号的铅笔。

3.5-人们做一批零件。

在这样的提示中,学生很快想到了每一事件中存在着不同的相关联的两个量:看书——已经看的页数和没有看的页数、每分钟看多少页和看了几分钟等;开车——速度和路程;做零件——每小时做多少个和时间、已经做的个数和没有做的个数等。学生很快得出这些相关联的两个量背后变与不变的关系。

学生在课前做了预学,所以在课始,理解“相关联的量”这一环节时,比较容易就找到了情景中的关联量。接下来就选用学生举出的例子,采用表格的形式,举出数据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找出表格中的变与不变。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

因为预学,学生一下子找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找到一个量是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从而引出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例的。在学生感知到这些量之间好像就存在这样的关系时,及时适当地出示反例:

有了反例的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了冲突,能更好地总结出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由于课前给了学生“预学单”,学生在课上对所学内容得心应手,课上也找到思维的支撑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水到渠成,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

虽说这是一节新课,但我完全不像是在上一节新课,更像是对学生的预学进行整理和提升。这样教师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展示预学成果中,既交流了预学情况,又分享了预学成果,提高自己的预学效果。

二、分层次地设计预学内容,优化“名片”结构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个体差异及认知规律,“预学单”的编制应注意层次性和梯度性。预学内容的呈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这课时,针对学生特点,这样设计课前“预学单”(节选):

《认识面积单位》课前预学单

1.(书上概念读一读)预习要求:书上的概念,要逐字逐词逐句地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记号,作为听课的重点。

2.(生活实例找一找)预习要求: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3.(自己动手比一比)预习要求:把自己找出来的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生活实例,通过自己的方法比一比,哪个面积单位大,哪个面积单位小?

4.(有疑问提一提)温馨提示:可以把预习时的疑难买同一种铅笔:问题进行记录和思考,也可以写写预习时的心得体会等。

步骤一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和文字,通过阅读,动笔圈圈画画,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意义,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了解主要的数学知识。

步骤二中,学生对书本概念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怎样“消化”这些知识呢?这是这张预学单所要体现的核心部分。為此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初步认知后举出一些生活实例来说明概念,更好地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这样抽象变具体,达到了预学的目的,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步骤三中,由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课前预学中也要体现,在生活实例的直观感知下对比,学生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感知深刻,理解知识的关系和内涵透彻。

步骤四中,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体现了预学单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格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在这里表达、在这里记录。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了发散,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这样的“预学单”里,预学的过程富有层次性,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学生思维认识的浅深,考虑了认知到运用的逻辑层次,这样的“预学单”从结构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不仅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为课堂教学作了有效的铺垫。

三、及时有效地评价预学内容,深化“名片”内涵

预学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必然是个螺旋上升又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生完成“预学单”后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学生的预学热情必将会慢慢减弱。所以,必须强化对学生预学工作的检查和评价,协同家长、小组、同学经常在“预学单”上做出多元的评价,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此在设计“预学单”时,我在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有这样的一个形式:

自我评价:(在相应的序号上打√)

完成情况:A.优秀;B.良好;C.一般在每一张“预学单”的最后设计一个这样的总评形式:

预习成果评一评:(在相关表格内打√)

这样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一个肯定,预学的效果也随之变好,课堂上变得十分自信。可见,加入了多元评价方式,“预学单”的内涵提升了,它不光是学生的课前作业,同时加深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项作业,更是一种有用的学习方式。

“预学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平台。为了让学生有充分预学的时间,“预学单”一般会提前1—2天下发给学生。由于“预学单”明确地提出了预学要求,能让学生据此习得科学的预学方法,因此刚开始使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教会学生完成“预学单”,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预学。当学生掌握并具备了一定的预学能力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预学。同时,学生预学情况的反馈,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信,在“预学单”这张特别的“名片”导航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定會沿着正确的路线,顺利地到达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教学状态!

猜你喜欢
有效评价名片教学探究
包头的名片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新课标下有效音乐课堂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