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研究

2017-04-13 20:25王玉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王玉莲

摘 要: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它对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探讨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本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72-02

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指高等院校中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专业,它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校中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创新上取得突破的研究型人才,又区别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的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以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基本特征的高级管理人才。其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清晰地界定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办学定位,构建评价体系,并探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现途径,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厘清應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国内外学者虽然表述的内容及方式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素质、能力、知识等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这在业内已经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基本形成共识。因此,本文亦采用从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类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每门课程的设计要围绕着事先设定的培养目标进行。

(一)知识目标

任何一门专业,都要求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它是具备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该目标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保证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原理和知识点得以实现的。

(二)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最终应具备的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三)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比如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观念、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等。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是具体课程目标,往往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践活动的途径力争实现。而素质目标则是经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各种知识不断融合、作用,尤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锻炼学习而成的。它贯穿于专业培养的整个过程,在三大目标的设定中这更加强调应用性。即使是知识目标,原理和知识点的讲授也往往结合具体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如此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保障[2]。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制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科学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评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三部分。

(一)学校评价

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下制定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并通过相应的具体的课程和学分得以实现,教学内容涵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反映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但往往其中以知识目标为主,以掌握和运用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习成绩的核心要素。学校对应此规定了学生四年必须修满多少分方可毕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点有要求,根据成绩高低可做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对于成绩优秀的可评定奖学金,不及格的须参加补考或重修,所有成绩及格后方可毕业。

(二)自我评价

学习成绩只是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一方面,但同时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来的收获往往也有一个主观上的评价,比如刚上大学时大多数人往往有一个学业规划和心理预期,大学毕业了是否达到了目标,会有一个主观评价。这种综合的感受,跟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不完全一致。比如各门功课的成绩可能不是最优秀,但他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素质,感受到了自己四年来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等诸多方面都有提高,从而走向工作岗位,做任何事情都信心满满,则他对大学教育的评价是正向肯定的,认为是有价值有收获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实践应用能力欠缺,走向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和驾驭工作,他会认为在大学里学的知识理论性太强,实际价值欠缺。

(三)社会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包括学校和自我评价,重要的是社会的评价,是来自市场需求的评价[3]。学校评价和自我评价其实都是短期的,更多地存在于学校学习期间,是校内评价。真正有价值的评价应该是社会评价。学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和令人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即是向市场提供是否令顾客满意的产品。社会评价就是由用人企业反馈的,入职大学生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工作后的自我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社会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是评价的最终目标。学校应该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实地调研回访,也可通过委托用人企业填写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以了解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不断修正人才培养的方案及内容,甚至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这种人才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以“能力为中心”,整体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4]。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

(一)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保证学生实现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的基本保证。这要求学校一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也是基本保证。这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胜任专业课授课的能力,知识全面、结构合理,广度和深度都要具备。知识点、原理能够清晰准确传授,内容的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可以采取进修访学、对外交流以及自学提高等方式把握前沿动态。在教学方式及手段的选择上,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案例教学、项目研究法、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等教学方式可考虑选择性试用。

(二)派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不应该只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要突出“应用型”,还应该具有实践经验,这样,给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才是与实践不脱节的,更能体现实用性。这点类似于职业教育对教师要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5]。高校应用型专业的教师不一定要取得双师资格,但同样要参加企业实践,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播与能力的培养也都是必须的。

(三)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高校要积极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可行的。比如对黑龙江大学来说,有创业园区,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此长期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学习和检验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各部门也可以吸收学生为志愿者,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达到校内实践锻炼的作用。另外,学校或教师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跟校外企业联系,搭建平台,为学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深入企业,长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了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能力,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被企业优先录用。另一方面,对于合作企業来说,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创意、人力资本为自己分担一部分工作,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校内锻炼+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四)构建自我成长体系

大学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它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全依托课堂教师的讲授及学校给创造的条件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每个人构建自我成长体系。从大一开始学院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固定的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对自我成长进行规划和指导。大二开始变为流动学业导师,他们负责学生学业方面的答疑解惑。另外,学生自己应多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比如营销系学生多参与企业与学校组织的各类营销创意大赛,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创业创新类项目。有精力的学生还可以在企业兼职,获取一些实践经验。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小南,韩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构建

[J].中国高等教育,2016,(Z1).

[2]潘玉驹,廖传景.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及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

[3]汪禄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构建[J].大

学教育科学,2015,(2).

[4]陈丙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新论[J].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5]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2,(15).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