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一小学 刁俊澜
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索
文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一小学 刁俊澜
如何以学生为本,以民族音乐为本,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欣赏活动中,是当前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对《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提高欣赏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做了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进行一系列专题性蒙古族音乐教学,如长调专题性的教学、马头琴专题性的教学、蒙古族歌曲演唱的教学;蒙古族音乐欣赏的教学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小学六年级音乐欣赏课《草原牧歌——走进内蒙》为例,谈谈我做的一些尝试与探索: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情感层面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并能较长时间保留音乐记忆。音乐欣赏需要有良好的情感支撑,因为欣赏需要人与音乐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而情境教学恰恰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关注情境的创设生成。当学生欣赏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鸿雁》时,我边唱边舞,用潇洒的蒙古族舞蹈直接把学生带到音乐表现的场景之中,让学生用丰富的语言去描述大草原的优美、一望无际……学生启动了丰富的想象和各种知识的储备。接着我用多媒体画面介绍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以说师生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同时也是被情境所感染、启迪的情感主体,学生很自然就投入到了音乐欣赏中,这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后面进一步的主动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欣赏音乐”时,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在欣赏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漫不经心,那是因为学生平时欣赏音乐常常是无意的、随意的。但是音乐教学的欣赏却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而专注地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教材的梳理和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草原牧歌》欣赏课中的目标主要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感悟和把握,而在“感受与鉴赏”涵盖的四个领域中,音乐风格与流派的鉴赏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难的,只有在大量聆听与比较中才能领悟与鉴别,教材提供的两首歌曲显然太少了。于是我搜集了大量丰富的欣赏材料:如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盗马姑娘》《走马》《小黄马》,短调歌曲《银杯》《小黄鹂鸟》《思乡曲》《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牧歌》,器乐曲《万马奔腾》《苏和的白马》《心灵之歌》《回想曲》《献给母亲的歌》,蒙古族舞蹈的音乐及现代作品的音乐。如在聆听现代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让学生提前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在聆听中让学生去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蒙古长调的意境,一种感恩大自然,对天、地、大自然深情赞颂的情怀。如此的深入学习,产生多元的效应,不仅丰富了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一举两得,受益匪浅,更关键的是学生非常喜欢、主动、乐意去聆听并思考。所以根据课程目标所选择的资源整合,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为感受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欣赏教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质的保证,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课程标准》认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参与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思想。在音乐课上,无论教师多么有才艺,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只是静静地欣赏教师的讲解与表演,各项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如何组织实践活动,调动全身各种感官投入音乐,应该是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如关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有感知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层次,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这三个层次不是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理性欣赏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也是欣赏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非常关注欣赏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将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情绪、音乐形象联系在一起,完成感性欣赏向理性分析进化的过程。在《草原牧歌》几节专题性授课中,我运用了分析、综合和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对蒙古族长短调民歌不同风格特征的分析、比较总体情绪——是优美抒情还是欢快跳跃?节奏韵律——是自由舒展还是规整紧凑?词曲结合方面——一字一音还是一字多音?以及马头琴形状与演奏方法的观察;音色体验——与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作比较;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把马头琴描绘的万马奔腾的场面,挖掘蒙古族音乐元素中散发的民族习性等。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欣赏《辽阔的草原》一课中引导学生对蒙古族民歌颤音、嗽音以及尾音下滑的唱法之形成原因方面所做的探究就很恰当和成功。蒙古族民歌在唱法上有什么特点——颤音、嗽音、尾音下滑;其形成与牧民的放牧生活有无关联——来自于牧民对身边羊叫马嘶现象的观察与模仿;草原的辽阔空旷使牧民的对话与歌唱具备了大声呼唤、吆喝的特征;模仿、尝试、练习这样的唱法验证结论并强化印象。如此,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积累密切联系,学生悟出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会更关注周边生活中的音乐。
在欣赏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静静地聆听、静静地思考,我们还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验。在《草原牧歌》课中设计了歌唱、律动等教学活动。如学生在哼唱《银杯》《小黄鹂鸟》《牧歌》《嘎达梅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鸿雁》等歌曲的时候,优美、动听的旋律,不仅给学生更高层次的蒙古族音乐学习的氛围,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骑马动作的律动又能再次感受到了短调民歌朴素的旋律和规整的节奏,并对音乐描绘的马背上颠簸的音乐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如在欣赏《赛马》《森吉德玛》时,学生随着音乐进行骑马、挤奶、耸肩等舞蹈动作的模仿表演,使学生领略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同时深刻体验到音乐来源于生活。这外在的表现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决不是仅仅让学生“听”所能达到的。
正确的评价、课堂的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引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课堂展示率是反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一项重要指标,课堂参与率越高说明教师关注面就越大,课堂展示越充分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一样,不可忽视检测和评价,这是因为欣赏教学的目标同样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学习目标,“教”与“学”双方都要遵守,因此,应尽可能地可检阅、可测试。其次,音乐课堂实践表明,当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当学生受到表扬或鼓励时,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其学习状态是最积极、最佳的。在《草原牧歌》一课中,我设计了“开心辞典"竞赛版块,来检测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鉴别:《赞歌》具有长调民歌还是短调民歌的特征并说出区分的依据;表现:表演课中学到的一句民歌或一个舞蹈动作;拓展:谈一谈所知道的蒙族音乐家或歌手,哼唱其代表作片断;总结:概括最大的收获、最深的体验、印象最深的歌(乐)曲或舞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教学气氛逐渐达到最高潮。我们教师在此过程中评价手段以鼓励为主,放大了学生的优点,使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成就的欲望得以实现,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教师开设求助热线,也体现了同学间合作教学的思想。
总之,蒙古族音乐在学生行为和思想可塑性较强的阶段,通过音乐欣赏教学的手段来传承民族音乐,并对其进行艺术的渗透、雕塑、精神的哺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心理素质、身心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这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与学生基础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这也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