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如娟
课堂教学像潺潺流淌的小溪,时而激情四射地穿过峡谷,时而文静幽雅地淌过山沟,一路欢歌笑语,一路风光无限,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课堂教学又像一首华丽无比的诗,要想做好它,功夫皆在诗外。
一篇课文拿在手,首先要考虑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甚至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中的作用,然后关注题材,一份好的教学方案,必须目标明确,准确把握重点,很好突破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需要给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前安排什么温习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能层层深入地击中知识的本质,要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题目,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慧眼,抓住文章的特色来教学。如,《莫高窟》中的四字词语非常多,可以抓住这一亮点来展开教学,《欢乐的泼水节》可以抓住“欢乐”一词来展开。文本细读不仅要注意文本广度和深度的开发,还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扎扎实实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利用多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规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大禹治水》。讲第一节,让学生看有关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洪水的危害有多大,学生一目了然,触目惊心,第一自然段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当然,多媒体是教师应用于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要适时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商友敬先生说:“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老师’自己的了,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重音,加强对音量、音高、音长、重音轻读、句中停连的把握,表示兴奋、赞扬、活泼开朗的用高句调;表示悲伤、惭愧、批评的用低句调,狡猾奸诈的人说话,用高句调;沉着庄重、老实忠厚的人说话,用低句调,一般老年人、男性说话用低句调;年轻人、小孩、姑娘说话用高句调,紧张激烈的场面用高句调;平静或凄凉的场面用低句调。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灵活运用朗读技巧,把学生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人说我不会读,于永正老师教你一招:“我的朗读能力一半是听来的,一半是跟着老师、播音员练出来的。听别人读非常重要。然后跟着模仿,一句一句地学。模仿到一定程度,他们的语气、语调乃至情感,便化为自己的了。再加上备课时认真地练习,所以朗读水平日渐提高。”当你的语言因为有了乐感而轻盈灵动,当你的朗读因为有了磨炼而挥洒自如,当你的课堂因为有了朗读而活力四射,何愁学生不会因为你而喜欢上学习?教师的范读,让课堂有了生命的温度。
在课堂上,学生答问题答不上来,教师应耐心地等待,顺势而导,温情地鼓励,满含热情地期待。大师的点拨功夫实在了不得,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薛法根老师在上《猴子种果树》一课时,问学生“梨五杏四”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梨子五个杏子四个,有学生回答:“梨子要五年才能熟。”薛老师面带笑容说:“梨子要五年才能熟吗?”教师又等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还是没想到。别的学生已经按捺不住了,薛老师叫了另一个学生。那个学生说:“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原先的那个学生恍然大悟。薛老师敏锐的语感,一点一拨皆见功夫。
当然要铸就高效的课堂,以上这几点都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但也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点,笔者通过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教师有更独特的见解。